亚岁

古代冬至别称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亚岁,意思是仅亚于岁首(年节),古时将四时八节中的冬至称为亚岁。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唔返冇祖先”的讲法。冬至被称为“亚岁”、“小年”等,一是说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过年。
中文名
冬至(亚岁)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华文化圈
节日起源
天文

涵义

播报
编辑
亚岁,是仅亚于岁首(乘驼岁节、年节)的意思,古时将冬至称为亚岁。冬至,既是节日也是节气,它是反映太阳光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回归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自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归线返回,北半球各地(归谅胶阿我国位于北半球)太阳高度渐渐升高,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嫌鸦提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从节危榜束气规律来说,立春是“定体旋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新影罪危轮回开启、万物更生。而冬至则是愚店道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标示着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颂束的循环。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1]

民俗

播报
编辑
冬至节是时年八节之一,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冬至是传统的祭天祀祖节日,民间在这天要酬神祭祖。有句俗话叫“冬节大如年,唔返冇祖先”,外出的人,到冬至节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先。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拜祭祖先,俗称“祭祖”。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酬神祭祖祭典完毕之后,通常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许多地区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2]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的饺子与春节吃的饺子含意不同,春节吃的饺子在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饺子含有消寒之意。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物,最早的时候叫做“馄饨”、“饺饵”等名称,到了宋代又称为“角儿”,清代后才成了叫法“饺子”。我国北方地区在冬至这天要吃饺子是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文学

播报
编辑
三国 魏 曹植 的作品《冬至献袜颂表》说:“亚岁迎祥,履长纳庆。”
唐 皎然 的作品《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诗:“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余·熙朝盛事》:“冬至谓之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清 钱谦益 《冬至日感述示孙爱》诗:“乡人重亚岁,羔黍荐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