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鎖定
在中國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基礎上承建的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2012年5月20日在天津舉行揭牌儀式,標誌着中國在承擔制定全球海洋觀測標準、實現全球海洋觀測數據資源共享、提升海洋觀測質量等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國際海洋學與海洋氣象學聯合技術委員會從2009年起在全球六個區域建立海洋儀器監測評價中心,力求通過制定統一的觀測標準,開展海洋儀器的校準和國際比對,建立全球海洋儀器質量監督體系,提高海洋觀測質量。中國在2009年11月正式提出申請,在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的基礎上承建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1-2] 
中文名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外文名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marine instrument testing evaluation center
所屬城市
天津市
成立日期
2012年5月20日
申請時間
2009年11月
基    礎
中國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
地理位置
太平洋西岸 [3]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中心介紹

基本概況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在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基礎上承建,2012年5月20日在天津舉行揭牌儀式,標誌着我國在承擔制定全球海洋觀測標準、實現全球海洋觀測數據資源共享、提升海洋觀測質量等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
國家海洋局介紹,國際海洋學與海洋氣象學聯合技術委員會從2009年起在全球六個區域建立海洋儀器監測評價中心,力求通過制定統一的觀測標準,開展海洋儀器的校準和國際比對,建立全球海洋儀器質量監督體系,提高海洋觀測質量。我國在2009年11月正式提出申請,在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的基礎上承建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詳細內容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表示,國家海洋局將信守申請亞太區域中心的承諾,認真履行職能、進一步加強能力建設,準備將亞太區域中心建設成為引領區域海洋標準計量質量技術發展的專業技術機構,為實現提高全球海洋觀測整體質量和觀測數據資源共享水平的宏偉目標發揮重要的作用。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亞太區域中心承建單位、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主任吳愛娜説,亞太區域中心將依據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海洋學與海洋氣象學聯合技術委員會賦予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的職責,深化自身能力建設,加強與其他區域中心和亞太區域各成員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海洋計量校準服務,提供標準化和質量控制技術支持,組織召開海洋儀器國際比對,推動建立全球海洋觀測數據的質量控制體系,推進海洋國際標準的制定,共同促進亞太區域海洋標準計量和質量控制技術發展,力爭將亞太區域中心打造成為全球區域中心的典範。
揭幕儀式
第三屆JCOMM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技術培訓研討會 第三屆JCOMM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技術培訓研討會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揭牌儀式,2012年5月20日上午在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舉行。
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天津市委副書記何立峯19日晚在迎賓館會見出席儀式的嘉賓,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歡迎,對中心落户天津表示祝賀。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孫大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執行秘書瓦森-懷特、天津市副市長熊建平等致辭。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出席儀式。
張高麗感謝國家海洋局對天津發展的支持。他説,我們對海洋工作高度重視,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積極發展海洋經濟,努力提高海洋綜合管理能力。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的建立,對推動我國海洋儀器標準和檢測評價事業發展、提高我國在相關國際海洋事務中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全力支持中心建設,擴大海洋領域的交流合作,提升天津海洋檢測技術水平,促進海洋事業可持續發展。
劉賜貴在致辭中説,亞太區域中心掛牌成立,標誌着我國在承擔制定全球海洋觀測標準、實現全球海洋觀測數據資源共享、提升海洋觀測質量等方面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國家海洋局會認真履行職能,進一步加強能力建設,準備將亞太區域中心建設成為引領區域海洋標準計量質量技術發展的專業技術機構,為實現提高全球海洋觀測整體質量和觀測數據資源共享水平的目標發揮重要作用。
據瞭解,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計劃從2009年起在全球成立六個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將通過制定觀測標準、開展海洋儀器檢測和國際比對等工作,提高海洋觀測資料質量,建立海洋觀測質量保障體系。此次揭牌的亞太區域中心,是在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基礎上組建並落户天津的,主要職責包括:協助亞太地區39個成員國建立海洋觀測標準化體系、量傳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建立海洋儀器計量性能檢測、環境實驗、檢測技術、國家標準制定、全球海洋儀器質量監督檢驗、海洋標準計量質量技術支持和國際技術交流與培訓等7大平台。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段春華,天津市副市長王治平,天津市政府秘書長袁桐利及市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參加會見。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規劃項目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以下簡稱“亞太區域中心”)是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在全球設立的六個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之一。承建亞太區域中心,切實履行好國際組織賦予的亞太地區成員國海洋儀器檢測評價服務、技術諮詢與培訓、儀器標準國際比對等各項職責任務,對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儀器檢測鑑定和標準制定能力,增強在國際海洋組織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具有重要作用。
為科學規劃亞太區域中心的建設與發展,不斷提高亞太區域中心各項工作的科學性、先進性和有效性,切實履行好國際組織賦予的各項職責,在國家海洋局和國家質檢總局的指導下,中心根據《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的有關精神,歷時近兩年編制了《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發展“十二五”規劃》,以此作為“十二五”時期指導亞太區域中心建設與發展的行動綱領,推動相關工作全面、協調和有效開展。
2013年2月1日,《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請示得到了國家海洋局正式批覆,原則同意《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按照國家海洋局的部署和要求,中心將認真落實《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加強組織管理,完善工作機制,統籌資源,確保完成各項目標任務,並組織開展《規劃》實施的評估工作,積極響應和配合局有關部門對《規劃》實施工作予以的指導、協調和監督檢查;本着“服務導向、綜合發展,創新引領、規範運行,總體佈局、重點推進”的原則,加強亞太區域中心基礎能力建設,形成海洋儀器環境試驗、計量性能檢測、標準研發和質量監督保障為一體的多功能、多領域的業務系統,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服務能力的專業技術隊伍,儘快開展亞太地區海洋儀器檢測評價的業務化服務。 [4] 

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發展歷程

搶佔國際海洋儀器檢測技術制高點
——記國家海洋公益項目“海洋温度、深度及風要素觀測儀器檢測技術研究”
2019年元旦前夕,一批經過檢測、校準的海洋温度、深度和風要素觀測儀器從位於天津的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運往全國沿海各地,返回各自的“工作崗位”,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
自計量中心牽頭的國家海洋公益項目“海洋温度、深度及風要素觀測儀器檢測技術研究”成果業務化運行7年來,已累計檢測全國各地的海洋儀器9000多台。不久前,該項目獲得“2017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5] 
促進亞太區域儀器檢測方法統一
時間回溯到2009年,世界氣象組織和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海洋學和海洋氣象學技術聯合委員會在第三次大會上,決議成立6個區域海洋儀器中心,確保全球海洋觀測儀器數據的質量。標準計量中心得知這一消息後,鼓足幹勁,決定“拿下”一個區域中心。
而國際組織的要求是嚴格的,承建區域中心必須具備相應的設備和技術能力,承擔水文、氣象和其他相關海洋儀器的檢定校準工作,必須持有一套相應的海洋計量標準器具或基準,並使其測量儀器可溯源至國際單位制
2010年,為了滿足建設區域海洋儀器中心的要求,計量中心牽頭申請了海洋公益項目。時任計量中心副主任的隋軍成為項目負責人,組建了計量中心牽頭,多家科研機構參與的課題組,吸收了一批業務骨幹到項目團隊中來。
經過兩年的努力,2012年5月,項目組最早的成果——環境試驗設備高低温交變濕熱試驗箱投入業務化運行,對外開展測試工作。
同年,國際組織將“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的牌子授予計量中心。隋軍説:“7年來,區域中心促進了亞太區域海水温度、深度和風要素觀測儀器檢測方法的統一,對於健全我國的海洋計量體系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5] 
業務化運行受到客户認可
自2012年項目成果陸續業務化運行以來,得到了客户的廣泛認可。
2014年1月~4月,海洋温度值傳遞裝置對南海工程勘察中心的幾台温鹽深儀進行了性能檢測,客户在出具的《成果應用證明》裏寫到,此裝置為海洋温度、電導率測量儀器的檢測提供了準確可靠的環境,為量值溯源的準確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4年6月,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將4颱風速風向傳感器送來檢測,項目組使用新研製的測風儀器檢定裝置快速高效地完成了測試。客户代表康建軍説:“計量中心的測風儀器檢定裝置流場品質好,可作為我國風傳感器研製生產的重要測試與校準平台,促進我國國產化風傳感器的研發和使用。”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