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井陘古驛道

鎖定
井陘古驛道,位於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的一個古驛道。1993年7月15日,公佈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年代為秦一清[1]。2006年,中國國務院將之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
中文名
井陘古驛道
外文名
Qin Huang Road
地理位置
河北·石家莊
開放時間
08:00-17:30
景點級別
AAA級
門票價格
25
著名景點
東天門

井陘古驛道簡介

井陘古驛道,位於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的一個古驛道。1993年7月15日,公佈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年代為秦一清。2006年,中國國務院將之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 [1] 

井陘古驛道發展歷史

這裏自古是冀晉間太行山腹地的一條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井陘古道上,自古以來燕趙晉秦之客,東西往來,絡繹不絕,素有“冀晉通”之稱。古驛道年代久遠,已湮沒難覓,似為由鹿泉莊經上安、井陘故城、板橋、長生口、娘子舊關到山西平定柏井。1940年八路軍總部曾在這一帶發起了石太線百團大戰。 井陘素有“太行八陘第五陘,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稱。井陘關,是著名的“太行八陘”之第五陘。陘,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八陘”就是橫斷太行山、可穿越太行山脊的8條天然通道。陘口一般設有關隘,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呂氏春秋·有始》有“何謂九塞?”的描述,井陘為第六塞。《太平寰宇記》雲:“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燕趙謂山脊曰陘,下視如井,故為井陘。”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伐趙之戰;公元前204年,漢將劉邦以少勝多的背水之戰;公元756年,唐將郭子儀、李光弼殲滅叛將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亂;公元1900年,清將劉光才抵抗八國聯軍的庚子大戰都發生在這裏。 [1] 

井陘古驛道主要景點

井陘古驛道東天門關城

井陘口東天門關城——連接秦晉、燕趙的要衝。關城下有兩條長達18米,最深處達尺餘的車轍,這無疑是最險最窄的一段。這段路基岩石面明顯低於兩側,這便是“燕晉通衢”之孔道。剛建成道路時,路面較高,依託路面加蓋關城,車水馬龍長時間車輪軋壓同一地方,車轍深到一定尺寸,路基凹凸不平,凸石便托起車體不能行進,工匠只好在關城下把高於車轍的路面鑿平,再凸再鑿,東天門城下通道已向下鑿了近2米的石基。算起來,到1907年正太鐵路開通,大約500年路基就要鑿平一次,於是形成了今天這個見證滄桑歲月的關城門洞。東天門是一座雙關城,分東閣、西閣,兩閣相距不足50米,分扼白石嶺東西兩峯,屯兵把守,互為依託,渾然一體。西閣關城下為人工鋪石,中間行車軋壓部分明顯可以看出換石的痕跡。

井陘古驛道六方面石

六方面石——東天門西閣以西的170米處,有一段保存完整的陡坡路面,長約70米,方石大小不一,大者長1.35米,寬0.55米;小者長0.4米,寬0.3米。方石排列整齊,錯落有致,石質多為石灰岩,就地取材,小部分是花崗岩。這段路面較寬,最寬處約7米。在每隔20米左右的路面之間,砌一道0.3米厚的立石,問及原來這是供重車上坡時停歇和下坡時車輛緩行下滑而設的石坎,起到為車輪墊石的作用。採用六方面石鋪路也是勞動人民的創造,待正面被軋壓成凹型時,可以連續翻轉使用6次,可見當時工匠是多麼獨具匠心,秦皇古道也凝結着井陘人民的智慧和艱辛!聯合國世界遺產調查員亨利·克利爾考證,這條古道比羅馬古道還早了100多年。井陘古道之所以得以局部保存,得益於清末修築正太鐵路在井陘險路改線,人們才逐漸遺忘了這一大約7公里險惡難行的地段。 [1] 
參考資料
  • 1.    張立柱、吳東風. 《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通覽》. 科學出版社. 2003年1月. ISBN 978-703011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