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井岡山杜鵑

鎖定
井岡山杜鵑(Rhododendron jingangshanicum Tam)是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灌木;高2-4(-5)米;老枝灰褐色;葉革質,長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8-33釐米。總狀傘形花序,有花7-8朵;花梗長2.5-3釐米,褐色,多條紋;子房長圓狀卵圓形,無毛,頂端截平或中部稍凹陷,花柱粗壯,未成熟的蒴果長圓柱形,通常於中部稍彎曲,長2.5釐米。花期9月。 [1] 
井岡山杜鵑為中國井岡山自然保護區特有植物,零星分佈於區內江西垇、五指峯和筆架山等地,在江西垇和五指峯成極小片羣落分佈。生長於海拔900-1800米之間的山頂矮林中。 [4] 
井岡山杜鵑枝葉繁茂,樹形優美,花色豔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和園林應用價值。 [4] 
2021年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Ⅱ級; [3]  2018年,列入中國《江西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Ⅲ級; [13]  2013年,列入中國《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瀕危 (EN)。 [12] 
中文名
井岡山杜鵑
拉丁學名
Rhododendron jingangshanicum Tam [2] 
中國植物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杜鵑花目
杜鵑花科
杜鵑花屬
井岡山杜鵑

井岡山杜鵑植物學史

井岡山杜鵑(Rhododendron jingangshanicum Tam)是1982年由華南植物研究所譚沛祥在《植物研究》上命名發表,模式標本採自江西井岡山。 [6] 

井岡山杜鵑形態特徵

灌木;高2-4(-5)米;老枝灰褐色,粗壯,有半圓形的葉痕;葉革質,長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8-33釐米,中部以上寬6-8釐米,先端短尖,有角質小尖頭,向基漸狹,邊緣微波狀,平坦或稍反捲,幼時密被白色叢捲毛,後近無毛,上面有光澤,中脈在上面深凹入,下面凸出,側脈18-24對;葉柄粗壯,長1.5-2釐米,初時被叢捲毛,老時無毛。 [1] 
井岡山杜鵑
總狀傘形花序,有花7-8朵;總軸粗糙而短,長約1.5釐米,近於無毛;花梗長2.5-3釐米,褐色,多條紋;花萼歪斜,淺盤狀,寬8毫米,裂片5,不整齊的闊三角形或近三角形,長約2毫米,寬3.5毫米,先端鈍;花冠斜鐘形,一面膨脹,長6-7釐米,紫色,花冠筒上部寬1.2-3釐米,裂片5,開展,不整齊,常呈闊橢圓形,長2-3釐米,寬1.6-2.2釐米,頂端近圓形,邊緣皺縮;雄蕊16,不等長,長2.8-3.6釐米,花絲細長,基部被微柔毛,花葯長4毫米,先端截平;子房長圓狀卵圓形,無毛,頂端截平或中部稍凹陷,花柱粗壯,未成熟的蒴果長圓柱形,通常於中部稍彎曲,長2.5釐米。 [1] 

井岡山杜鵑近種區別

井岡山杜鵑與雲錦杜鵑Rhododendron fortunei Lindl.)近似,個種葉較大且長,長倒披針形或伸長的長圓形,頂端短尖,花萼裂片5枚,花冠呈歪斜的鐘狀,一面鼓起,裂片5,褶皺,花絲和基部被微柔毛;而云錦杜鵑葉矩圓形至矩圓狀橢圓形,花冠漏斗狀鐘形,裂片7,花柱全體有腺體。 [11] 

井岡山杜鵑產地生境

井岡山杜鵑為中國井岡山自然保護區特有植物,零星分佈於區內江西垇、五指峯和筆架山等地,在江西垇和五指峯成極小片羣落分佈。生長於海拔900-1800米之間的山頂矮林中。需生長在濕潤、廕庇涼冷、水肥條件充足的環境中。 [4]  上層植被主要是井岡冷杉、南方鐵杉、白玉蘭、柱竹、交讓木等,中層植被是鹿角杜鵑、猴頭杜鵑、雲錦杜鵑、圓錐繡球,下層主要為凹葉瑞香、鐵角蕨、鱗毛蕨、黃連、紅毛三七以及一些苔蘚植物,鬱閉度為0.6-0.8,當地年均温為13.5℃,最高月平均氣温為23.6℃,最低月平均氣温為1℃,年均降雨量為1533.6毫米。 [5] 

井岡山杜鵑生長習性

  • 營養生長期
葉芽在7月上旬初現,葉芽完全形成時,近圓球形,直徑0.4-0.6釐米。到翌年的3月中旬氣温回升後葉芽萌動進入生長期,隨着葉芽膨大,芽鱗分離,經過10-20天葉芽伸長至0.5-2.0釐米時,芽張開,吐露葉尖,經過15-20天后,幼枝嫩葉展開,每梢有新葉4-6片,被白色絨毛;5月中旬至5月下旬,葉完全展開,全年增長幅度為15.0-20.0釐米。 [8] 
新梢從4月中旬開始生長,至5月中旬生長最快,7月上旬頂芽形成,新梢停止生長,新梢全年增長5.0-8.0釐米,從新梢生長到停止生長為期80-90天。井岡山杜鵑6月下旬進入換葉期,葉片由綠色變黃,落葉數約為整株葉數的10%,至8月上旬停止換葉。 [8] 
  • 開花期
7月上旬,花芽膨大,苞片黃綠色,長2.0釐米,寬1.5釐米。花芽於翌年3月下旬形成。到3月底進入開花期,苞片裂開,花序半開時,先端露出花蕾,有7-8朵,花序長8.0-9.0釐米,寬14.0-18.0釐米。單花從露蕾至凋謝30天左右。4月初旬進入盛花期,歷時10-15天,至5月初結束,整個花期30天左右。 [8] 
  • 結果期
花調謝後進入結果期,幼果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生長迅速,生長2.5釐米,至8月上旬停止生長。果實停止生長至10月中旬,果皮由綠色變為黃色,形成縱紋,至11月中旬,朔果開始成熟開裂,從落花後幼果膨大到果實成熟歷時約150天。 [8] 

井岡山杜鵑繁殖方法

選地:根據井岡山杜鵑的生物學特性及生態環境,選擇濕潤並具有一定的鬱閉條件,酸性,背陰坡地為好。 [5] 
低牀育苗:牀面不高於地面,而使牀梗高於地面15-20釐米,牀梗寬30-40釐米,牀面約100-120釐米。 [5] 
整地:播種地耍求土壤細碎,在地表10-15釐米深度內沒有較大的土塊,以腐殖土一灰蘚作基質,播種前對基質用0.005%的高錳酸鉀進行消毒。 [5] 
採種:在採用種子繁殖方式時,由於井岡山杜鵑種子的成熟期長,要特別注意種子採摘時期的選擇。井岡山杜鵑種子成熟的特徵為果皮由綠色變為黃色,10月中旬朔果開始成熟開裂,種子為褐色粉末狀,此時期為種子採收的最佳時期,蒴果完全開裂後,種子隨風飄落,此時就無法採集到種子。 [8] 
播種:將種子均勻播於苗牀上,然後再撒一點細細的腐殖。 [5] 

井岡山杜鵑栽培技術

露地:引種栽培井岡山杜鵑時,不同的引種方式要注意根據物候選擇適宜的時期。在採用樹苗移裁的方式時應避開營養生長期和花、果期,以植株進入休眠期為最佳時期。對井岡山杜鵑的物候觀測發現,從其種子成熟末期至葉芽萌動期之間這個時間段(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為最佳移栽時期。 [8] 
盆景:挖取井岡山杜鵑。先將主幹的上部適當位置切除,將比較長的根剪短,多留鬚根,把修整好的樹樁基部放在生根壯苗劑內浸泡幾分鐘,然後定植盆內;盆土要用無菌的山泥土,使土與根基部密結,然後澆透水。鋪上台蘚,要經常向樹樁與噴水,保持土壤濕潤。夏天高温季節要放於蔭棚下管理。翌年春季主杆和分枝上就會長出新葉芽;此時按樹樁盆景造型的需求抹去一部分新葉芽,留下的形成新枝;待新枝木質化後開始進行整樹造型修剪,促使主杆和分枝上的葉芽形成分枝並使分枝長粗。 [7] 

井岡山杜鵑主要價值

井岡山杜鵑枝葉繁茂,樹形優美,花色豔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和園林應用價值。 [4] 

井岡山杜鵑保護現狀

井岡山杜鵑保護級別

2021年,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Ⅱ級。 [3] 
2018年,列入中國《江西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Ⅲ級。 [13] 
2013年,列入中國《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瀕危 (EN)。 [12] 

井岡山杜鵑種羣現狀

井岡山杜鵑原生分佈非常侷限,種羣數量少,是中國一種極為珍稀的野生花卉種質資源。 [8]  井岡山杜鵑分佈地域狹窄、數量稀少,其種羣徑級結構為金字塔型,生命期望值基本隨徑級增加而呈遞減趨勢,存活曲線為近直線型,空間分佈格局為集羣分佈,種羣屬於增長型種羣。 [4] 

井岡山杜鵑瀕危原因

井岡山杜鵑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及其羣落所處的嚴酷環境是導致其種羣瀕危的主要原因,其對生境要求嚴格,且種子萌發率較低,隨着苗齡和樹齡的增長,植株對光照和土壤養分的需求量逐漸增大,但由於有限的環境資源限制,一些個體因激烈的種內或種間競爭而死亡,導致井岡山杜鵑個體數逐級減少。 [9-10] 

井岡山杜鵑保護措施

開展井岡山杜鵑資源調查
井岡山杜鵑分佈的區域狹窄,大多分佈在人跡罕至的地勢險要的地方,一直以來,對井岡山杜鵑的資源狀況不清楚,因此建議開展井岡山杜鵑的專項調查,進一步摸清區內本底資源狀況,掌握井岡山杜鵑的種羣數量、分佈及生長情況,記錄分佈地點的羣落類型及其組成和環境因子,為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基礎資料。 [8] 
積極宣傳教育,提高對珍稀植物的保護意識
把物候觀測與生態旅遊宣教相結合,在對井岡山杜鵑物候開展觀測的同時開展科普教育活動,設立“物候觀測站”,懸掛物候記錄卡,讓大眾共同參與填寫物候觀測記錄卡。通過井岡山杜鵑物候實況觀測,結合光照、晝夜温差、旬平均氣温、觀測站氣温等觀測資料的綜合分析和科學預測,預報井岡山杜鵑各生長髮育期,及時發佈觀賞信息,豐富旅遊內容,在開展科普宣教的同時提高民眾對珍稀植物的保護意識。 [8] 
加強對井岡山杜鵑的科研監測
井岡山杜鵑作為珍稀瀕危植物,其致瀕機制有其內部的個體發育和遺傳的因素,也有環境變化的因素。隨着井岡山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旅遊人數劇增,帶來的環境壓力愈來愈大。人流、車流的增加,帶來景區環境的污染,增加森林火災的安全隱患,特別是個別生態旅遊、探險及採摘野生植物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的干擾和破壞。交通和旅遊景區、景點設施的修建,對森林造成破壞,不但影響樹木生長,個別地方可造成林地生態退化,也影響森林景觀。要掌握評價井岡山杜鵑的種羣變化及其生態系統的環境質量變化和動態演替規律,需要在全面資源調查的基礎上,選擇有代表性的居羣進行定位監測,通過生長髮育、羣落結構以及環境因子的變化監測瞭解生態系統的變化過程和發展規律。此外,開展專題性研究,如羣落組成、種羣生產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為探索和揭示物種致瀕原因及資源的保護等提供依據。 [8] 
積極探索社區共管
保護區內存在着多個利益羣體,社區共管就是由這些不同的利益羣體組合而成的管理方式,通過協商達成協議,對自然保護區實行綜合管理。目前,井岡山杜鵑面臨驢友户外活動和生態旅遊(多數是由居民自發組織的)帶來的威脅之一,他們私自進入井岡山杜鵑林內開闢旅遊路線,有些甚至盜挖幼苗,盜採樹種,對井岡山杜鵑的生長和種羣自然更新造成干擾和破壞。可以由保護區管理局聯合有關社區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或保護區的實驗區共同設計合理的線路開展生態旅遊活動,在保障社區居民利益的同時,保護珍稀物種資源。 [8] 
建立種質資源庫,開展井岡山杜鵑遷地保護
種質資源保存對以後的科研和特色資源利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方式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2種。就地保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建立種質資源庫。江西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早在1993年就建立了200公頃資源庫,2023年提升改造為井岡山植物園,可以在植物園內建立杜鵑花種質資源遷地保存區,保存其物種基因及遺傳多樣性;積極開展野生資源的馴化栽培和繁育技術研究,為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持。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