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龍潭

(山東省濟南市泉池)

鎖定
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元朝初年為大旱禱雨,在潭側建廟,內塑五方龍神,故稱五龍潭。 [1]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濼源橋北 [1]  五龍潭公園中部 [3]  ,東距護城河西岸百餘米處。常年湧水,久旱不涸,湧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居五龍潭泉羣諸泉之首。 [1] 
五龍潭一帶,北魏時水域頗大,為大明湖之一隅,湖畔有大明寺,此水為“淨池”。宋代稱“四望湖”。元代時水面縮小,僅剩泉池及縱橫溪流。因景色之秀麗,引得歷代文人來遊。杜甫、蘇軾、桂馥等大家便曾詠詩讚美。1987年建成五龍潭公園,五龍潭位於公園中部。 [4] 
中文名
五龍潭
外文名
Five Dragons Pool
別    名
烏龍潭
別    名
龍居泉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濼源橋北五龍潭公園中部
所屬水系
山東省中部入渤海河流小清河
平均流量
0.50 m³/s

五龍潭位置境域

五龍潭的位置 五龍潭的位置
五龍潭,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濼源橋北五龍潭公園中部,東距護城河西岸百餘米處。潭池石砌,南北長方規整形式。長70米,寬35米,水深4米餘(一説4.8米 [3]  ),潭池溢水標高25.80米。 [1]  [3] 
五龍潭在五龍潭公園中的位置 五龍潭在五龍潭公園中的位置
五龍潭全景 五龍潭全景
五龍潭全景 五龍潭全景

五龍潭名稱由來

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金《名泉碑》著錄,稱灰灣泉。相傳,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輒應,故元朝初年,在潭側建廟,內塑五方龍神,此後便稱五龍潭。
關於五龍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復龍祥觀施田記》中説:“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續修歷城縣志·山水考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桂馥在《潭西精舍記》中説:“歷城西門外唐翼國公故宅,一夕化為淵,即五龍潭也。潭之名始見於於欽《齊乘》。”(《續修歷城縣志·金石考二》)
以上記載,僅是傳説,不足為信。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記載,這個地方當時稱“淨池”。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十九》載,宋代,這裏又稱“四望湖”。又據今秦氏後裔考證,五龍潭處並沒有建秦瓊府第,只有地方先賢所建的唐胡國公秦瓊祠堂,並且也不屬秦家所有。 [1] 

五龍潭地質地貌

濟南市地處魯中南山地丘陵區,主要包括臨沂、棗莊、濟南和泰安市大部、淄博市南部、濰坊市西南部。中間高,邊緣低,泰山、魯山、沂山、蒙山的主峯均在海拔千米以上,構成該區脊部。脊部兩側,海拔500~600米,屬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構成的丘陵。丘陵外緣是山麓堆積平原,主要分佈在膠濟鐵路沿線和微山湖東一帶,海拔40~70米,地表傾斜平坦,土層深厚,藴水豐富。歷來為省內旱、澇保收的高產區。該區河流均源於山丘嶺表,呈輻射狀向四周分流,形成眾多寬窄不等的河谷地帶。區內石灰岩分佈廣泛,喀斯特地貌發育,地下裂隙溶洞水受阻後一部分湧現地表,形成諸多泉羣,著名的有:濟南趵突泉羣、黑虎泉羣、珍珠泉羣、五龍潭泉羣,章丘明水泉羣,萊蕪郭娘泉羣,新泰樓德泉羣,蒙陰柳溝泉羣,泗水泉林泉羣,滕州螞蟻泉羣等。 [8] 
五龍潭的形成,應是地質變化的緣故。根據鑽探得知,這裏地底上層,是21.5米厚的第四紀粘土層,其下是40米厚的閃長巖,閃長巖下面是奧陶紀灰巖。由於石灰岩長期被地下水溶蝕,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層粘土和閃長巖塌陷,形成深潭。 [1] 

五龍潭水文特徵

五龍潭,常年湧水,久旱不涸,湧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合0.498立方米/秒),居本泉羣諸泉之首。 [1]  歷史水流狀況:1983年7月為湧水狀態,1997年8月為積水狀態。 [3]  所的五龍潭泉羣,1959~1977年統計,平均湧量每日為3.29萬立方米,最大8.81萬立方米,最小0.14萬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調查,平均每日湧量1.39萬立方米,最大3.14萬立方米。 [7] 

五龍潭水系構成

五龍潭在五龍潭泉羣中的位置 五龍潭在五龍潭泉羣中的位置
五龍潭外的東護城河 五龍潭外的東護城河
五龍潭泉水經生產渠,流入西濼河~護城河,最後注入小清河 [7] 
濟南護城河,系1371年(明洪武四年)建城牆時開挖的人工河,全長6644米,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的水均匯流其中,經東、西濼河流入小清河。歷史上曾對該河進行過多次疏浚。 [6] 

五龍潭治理開發

五龍潭引水工程

改善大明湖湖水水質,1980年5月實施引五龍潭水補給工程,可不定期引清水入湖,對有一定作用。 [2] 

五龍潭園林建設

五龍潭一帶,北魏時水域頗大,為大明湖之一隅,湖畔有大明寺,此水為“淨池”。宋代稱“四望湖”。元代時水面縮小,僅剩泉池及縱橫溪流。此水域歷來景色清幽,楊柳依依,鳴禽啾啾,荇藻飄浮,錦魚戲遊,修竹婀娜,拂雲蔽日。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有“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極(望)水木明瑟”的讚譽。景色之秀麗,引得歷代文人來遊。杜甫、蘇軾、桂馥等大家便曾詠詩讚美。由於景色佳麗,潭周,歷代多有建築。北魏有大明寺、客亭(唐代時稱“歷下亭”,唐天寶四年杜甫與李邕宴飲歷下亭,即此 [1]  )。唐時有“水練寨”之稱,鄉賢就地建秦瓊祠堂,遂有秦瓊府第的傳説。元初,潭側建凝碧宮,又建五龍廟,明清兩代擴建,改名為“龍祥觀”,先後由道士與和尚住持 [1]  。明末建靈雨亭(亦稱霖雨亭),清初有鮫人館、我憶閣,其中最有名的為乾隆時著名學者、戲劇作家桂馥闢建的“潭西精舍”。解放前,建築大都傾圮。 [4] 
潭西閣 潭西閣
1965年,在五龍潭西側“潭西精舍”舊址建起潭西閣(1994年改稱名士閣)和展廳、遊廊。經多次整修,景色勝過當年。潭池以自然石駁岸。岸邊,翠柳如雲,碧絲蘸波。潭北潭東,疊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懸崖垂青條,叢木隱一小亭,取《莊子·在宥》“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的意思,取名為“淵默亭”,暗括“龍”字。遊人在亭中可賞看龍潭秀色。名士閣為二層,於上俯瞰,正得魚趣,稱“龍潭觀魚”,為泉城一大勝賞。 [1] 
1984年在護城河沿岸建起環城公園。環城公園繞古城一週,把著名的黑虎泉、趵突泉、五龍潭和大明湖聯繫起來,構成了綠化中心,全園長6.7公里,包括平均寬100米左右護城河兩側綠化帶,形成開敞式城市綠地,使古城區的環境條件得到改善。1987年建成五龍潭公園。 [5] 
五龍潭公園山門 五龍潭公園山門
五龍潭公園全景 五龍潭公園全景
五龍潭公園全景 五龍潭公園全景
五龍潭公園,位於濟南舊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因內有五龍潭而得名。五龍潭位於公園中部,此外,附近還有懸清泉、天鏡泉、濂泉、月牙泉等20餘處清泉,構成五龍潭泉羣。佔地面積5.44公頃,其中水面0.8公頃,是由潭、池、溪、港等景觀構成,以質樸野逸為特點的園林水景園。
解放後,政府多次整修,1985年重新規劃,闢建公園。浚池砌岸,堆山疊石,植花木,建亭閣,設碑廊,面貌煥然一新。1987年9月正式建成開放。潺潺眾泉,蜿蜒曲溪,或流水當門,或廊浮水上,或階上聽泉,或曲池觀魚,或綠嶼納蔭,風姿秀雅。
潭周主要景點有:
武中奇書法展覽館 武中奇書法展覽館
名士閣·武中奇書法展覽館,位於五龍潭西岸原“潭西精舍”舊址。潭西精舍是桂馥等人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倡議集資修建,為研究學術、籌備借書園之處。此舍臨水構築,設計精巧,佈局緊湊,組成一小型別致庭園,為當時濟南勝景之一。歷經滄桑,舊有建築大都傾圮。1965年臨潭建“潭西閣”,1994年改稱“名士閣”。該閣佔地面積252.65平方米,歇山二層,環以迴廊,叢木簇擁,倒影入潭,曲橋畫欄,隨波晃動。閣西偏北建東、西、中三廳,由遊廊連為一體。三廳形成兩院,院內石榴火紅。後又於西、南兩側建碑廊,形成完整四合庭院。院內中央,“青泉”漾漪,泉池四隅,翠柳依依。“古歷亭舊址”石碑,矗立在院西南隅。據史料記載,此處原為古大明湖一隅,湖中名亭“歷下亭”,原址即在於此。盛唐時,詩人杜甫與北海太守李邕等曾在此宴飲,留下了“海古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唐末,隨着大明湖水域的退縮,古歷下亭始傾圮。今庭院西廊北端建“會友亭”,其典出自《論語》“以文會友”之句。南廊正中為碑廳,廳東臨水建小亭,名“得月”,與閣南池北岸石刻“近水樓台”四字相協。
名士閣內,設“龍潭畫廊”,經常進行名人書畫展,並一年兩度舉行“龍潭詩會”。西北側三廳於1985年闢為“武中奇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室”,陳列當代書法家、濟南長清人武中奇的歷年作品多件。碑廊嵌碑刻35方,內容為李白、杜甫、曾鞏、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元好問、李攀龍、孔尚任等歷代名家的詩詞文章及今人繪畫的松梅等,除桂馥的《潭西精舍記》,今人啓功、張愛萍的題詞外,皆為武中奇手筆。其書法,氣勢渾厚,蒼勁挺拔,卓然自成一家。 [4] 
潛確亭,在五龍潭西北隅。前臨官家池,噴珠泄玉。西依緩土阜,花木扶疏。亭為圓形草亭,柱由混凝土仿原木鑄成。額為“潛確”,典出《周易·乾卦》:“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此即取“潛龍”之意。 [4] 
靜觀亭,在五龍潭東北隅樹林內。花木掩映,幽靜深秀,可於內觀覽周圍景色,故名。亭為淡咖啡色花崗石扣成,六柱,挑檐,寶頂,下設坐欄,顯得渾厚古樸。柱刻楹聯“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朝輝夕陽氣象萬千”,分別集自晉朝王羲之《蘭亭序》和宋朝範仲俺《岳陽樓記》。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