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鹿城

鎖定
關於“五鹿”。春秋時大名為著名的五鹿城,“五鹿”體現着大名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同時“五鹿”又有“祿壽吉祥”之意,與大名的含義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其次,我國南方的大都市廣州稱“五羊城”,“五鹿城”和“五羊城”單就字義相比,“五鹿城”應在“五羊城”之上,人們説起廣州“五羊城”,很容易聯想到大名“五鹿城”。
中文名
五鹿城
類    型
詞語
分    類
古代詞語
種    類
古代地名
源    自
春秋
特    點
體現着大名悠久的歷史
含    義
祿壽吉祥

五鹿城歷史介紹

春秋時代,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是中華民族燦爛的一頁,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春秋”代表四季:“春”象徵生機和耕耘,“秋”代表成熟和收穫。“五鹿春秋寫天下”,它既體現了大名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也體現了今天大名人民邁向新徵程,建設新大名的堅定信心和決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大名在後唐、宋和金三朝時,曾做過國都或陪都,這三朝是大名歷史輝煌的篇章,歷史記載清楚,事件影響深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未來可挖掘的東西,可做的文章也很多。“五鹿城”,“大名鼎鼎”,“漳衞之濱”,“三朝國都”是宣傳大名和“宋府名城”的重點和切入點。“五鹿城”使大名更形象,“大名鼎鼎”使大名更顯厚重,“漳衞之濱”使大名更有靈性,“三朝國都”使大名更具輝煌。

五鹿城地名來歷

“五鹿”是“祿壽吉祥”之意倍受文人推崇 “五鹿”是“祿壽吉祥”之意倍受文人推崇
春秋時期,在今大名縣東部,曾經興起過一座聞名中原各國的城邑——五鹿城。五鹿是大名境內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它對大名的歷史價值,可將大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早到公元前七世紀。
春秋時期,大名地區先屬衞國,後屬晉國。公元前660年十二月,北部的狄(翟)人進犯中原地區的衞國,衞國連忙向中原霸主齊國求救。但是未等齊軍趕到,衞國就很快被狄人打敗,衞國君主也被狄兵殺死。狄人原為草原一族,遊牧為主,他們侵略別國,並不為奪城佔地,而只圖掠奪財物。這次入侵衞國也是一樣,他們把衞國打敗後,很快將城內財物劫掠一空,然後滿載而歸。臨走,還把衞國的都城拆得七零八落。等到齊國君主齊桓公親自領着救援大軍趕來,狄兵早已跑得無影無蹤。第二年(公元前659年),齊桓公為了保護中原諸侯國,顯示中原霸主的權威,親自會合諸侯幫助衞人恢復國家。先是擁立國君,後見衞國都城漕邑被敵人拆得破爛不堪,又在一個叫做楚丘的地方,為衞國重新築造了一座新都。這還不算,第三年(公元前658年),又在衞國東部要塞接近齊國的地方,即今大名縣東部,為衞國另建了一座新城,取名五鹿。新建的五鹿城位於古老的沙麓山下。相傳當年周穆王東征,路過沙麓山,不幸遇夫人盛姬病逝,便在此地駐紮。周穆王的女兒叔?哭得死去活來,感動了當地人,因而當地又稱這座山為女?丘。這座依傍沙麓土山而興的邊境小城,由於其獨特的戰略位置,很快發展起來,成為春秋時期兵家必爭之地;又由於此,圍繞着五鹿城,演繹出許多有聲有色的史話。史書上記載的晉文公落難乞食野人的故事,就發生在五鹿這個地方。
公元前658年,即五鹿城建起的那一年,晉國國內發生了動亂。晉公子重耳為避國難,領着他的親隨逃到了狄國;國內隨即派人追殺,他們只好離開狄國,準備投奔齊國。路途經過曹國,曹國君主根本不管飯,第二天就把他們趕走。接着到了衞國,衞國君主更乾脆,讓他們吃了閉門羹,連面也不讓見。這羣不幸的落難者,輾轉來到距齊國不遠的衞國邊境城邑五鹿野外,疲憊不堪,又飢又渴。重耳一行只好丟下面子,向路邊的農夫討飯吃,不料農夫給了他們一塊土坷垃。晉文公受了幾天的氣,這時候再也忍耐不住,抬手要打農夫。但是他剛要揚起的手被舅舅狐偃攔住,狐偃對他説,給你土塊就是給土地,土地象徵江山,這是擁有國家的吉兆。重耳只好忍下這口氣,借坡下驢,裝上土塊趕奔前程。公元前636年,這位已是62歲的老公子重耳終於苦難到頭,不僅做了國君,還當上中原霸主。
公元前632年,剛剛坐上中原霸主之位的晉文公,想起落難時在曹、衞兩國受到的冷遇,就要以怨報怨,攻打曹、衞兩個國家。他出發前佯言要攻打曹國,向衞國借道,實際上要把兩國一塊消滅。衞成公一來剛剛與曹國一塊歸附楚國,怕得罪楚、曹二國;二來知道先君衞文公當年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這次肯定來者不善,順便將曹國、衞國一塊收拾很難説,就沒敢答應晉國過路借道的要求。這也早在晉文公的意料之中。晉文公一邊派使者到衞國去,一邊早就率領着大隊人馬繞到衞國南邊一個叫南河的地方,由這裏渡過黃河,來至衞國邊境。晉文公遠遠望見他早年落難路過的五鹿城,不由觸景生情。他想起了受過的磨難,想起了同患苦難、又被他無意用火燒死的介子推。原來,當年晉文公落魄五鹿城外,向百姓要飯,百姓不給,還給他難堪,隨從的臣子介子推看不下去,偷偷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燉了一鍋野菜給他充飢。晉文公多天不聞肉香,見着“肉”菜,狼吞虎嚥,很快填飽飢腹。晉文公吃飽喝足,才得知飯菜的來歷,差點沒有把腸胃吐出來。他眼睜睜地瞧着介子推褲管不住地往外滲血,又羞愧又心疼。晉文公做人崇尚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他做上國君,就要封賞介子推,但介子推施恩不圖別人報答,與母親一起躲進深山。晉文公用火燒山,想逼他出來;介子推母子仍然不肯出,結果雙雙被大火燒死。事情雖然過去多少年了,但晉文公記憶猶新,好像剛剛發生在昨天。此時,他手指着遠處的五鹿城,命令將士馬上攻打,似乎要把過去的怨恨全潑灑在這座城上。五鹿守軍不意晉軍猝到,未及準備,官兵個個驚慌失措,倉皇逃竄,五鹿城輕易被晉軍奪得。晉文公登上城頭,極目四望,不由想起舅舅狐偃勸慰自己的那番話,嘴角露出一絲得意,他對身邊的將領説:“當初我來到這裏,老百姓給我土坷垃,舅舅説這是要得到土地的先兆,今天果然應驗!”而此時正在國都楚丘驚恐不定的衞成公,一聽晉國奪了五鹿城,嚇得趕忙逃離衞國。晉文公派了一個將軍守住五鹿城,又去攻打曹國,曹國也很快被打下,還擒獲他們的君主。後來,衞、曹兩國苦苦哀求,答應與楚國斷絕關係,歸附晉國,晉文公才准許衞、曹兩國復國。五鹿城被晉軍佔領半年,又迴歸衞國。
公元前559年(魯襄公十四年),衞國發生叛亂,衞獻公逃奔齊國。十一年後(公元前548年,魯襄公二十五年),中原霸主晉侯為了得到衞國的夷儀城,派魏杼、宛沒到齊國去,接回衞獻公。齊國養活衞桓公十一年,不能白着,這位落難君主臨走時,齊國大夫崔杼質押了他的妻子兒女,以迫使衞國答應把五鹿城送給齊國。但是不久,齊大夫崔杼忙於內亂,直到後來被國人殺死,一直無暇顧及索要五鹿的事。五鹿城呢,最終還是和夷儀城一起被晉國得去。晉國獲取五鹿城,這可從五世紀中原地區發生的兩起戰事證明:一個是公元前494年4月,晉將趙稷在距五鹿近二百里的邯鄲叛晉,齊景公、衞靈公前去救援趙稷,包圍了五鹿城。一個是趙稷叛晉三年後的七月,齊國陳乞、弦施和衞國寧跪援救範氏,也曾經把五鹿城圍困。兩件事情都能説明,這個時期的五鹿城,已經不為衞人所有,而是落入晉國版圖。自此以後,專門記述春秋事蹟的《左傳》一書就再也沒有關於五鹿城的記載。只是檢閲《漢書》,從上面發現這樣一句:“元城郭東有五鹿之墟”。“墟”,《康熙字典》注曰“故城”,即舊城址之義,説明五鹿城此時已經淪落,不復存在。《漢書》的作者班固是東漢人,死於公元92年,這又説明五鹿城大概毀於東漢年間,或者比這更前。毀滅原因,或可這樣猜測:秦漢以前,中原地區戰亂不斷,一些城池常為敵國所毀。若此,五鹿城極有可能像它的幾個國都一樣,毀於戰火之中。或者,宋以前,黃河曾經兩度從大名流過,五鹿城西面不遠,便是滾滾黃河。黃河時常為患,吞沒此城也極有可能。但不管是毀於戰亂,還是毀於水患,終歸,五鹿城是從古老的大名土地上永遠地消失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