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香草

鎖定
五香草,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蘇州薺苧Mosla soochowensis Matsuda的全草。分佈於江蘇蘇州、安徽、浙江和江西東部。具有解表,祛暑,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感冒,中暑,痧氣,胃氣痛,咽喉腫痛,癤子,蜈蚣咬傷。
中文名
五香草
拉丁學名
Mosla soochowensis Matsuda
別    名
土香薷、小葉香薷、痧藥草、小葉天香油、野香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唇形科
石薺苧屬
蘇州薺苧
分佈區域
江蘇蘇州、安徽、浙江和江西東部
中文學名
五香草
採集時間
7-10月

五香草入藥部位

全草。

五香草性味

味辛,性温。

五香草歸經

歸肺、胃經。

五香草功效

解表,祛暑,理氣止痛。

五香草主治

用於感冒,中暑,痧氣,胃氣痛,咽喉腫痛,癤子,蜈蚣咬傷。

五香草相關配伍

1、治腹痛:五香草15g,藿香9g,荊芥9g。水煎服。(《杭州藥用植物志》)
2、治潰瘍病:五香草、紅木香各9g,蒲公英30g,徐長卿6g。水煎服。
3、治扁桃體炎:五香草45g,加蜂蜜適量。水煎服。
4、治癤子:五香草、野菊花各9g,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g。水煎服。
5、治蜈蚣咬傷:五香草搗汁外敷。(2-5方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五香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4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五香草採集加工

7-10月採收全草,曬乾或鮮用。

五香草形態特性

一年生草本。莖高12-50釐米,纖細,多分枝,分枝纖細,伸長,莖、枝均四稜形,被疏短柔毛。葉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2-2.2(3.5)釐米,寬0.2-0.4(1.0)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但近基部全緣,上面欖綠色,被微柔毛,略被腺點,下面略淡,脈上被極疏短硬毛,滿布深凹腺點;葉柄長2-7毫米,腹凹背凸,略被微柔毛。總狀花序長2-5釐米,疏花;苞片小,近圓形至卵形,長1.5-2.5毫米,先端尾尖,上面被微柔毛,下面滿布凹腺點,具肋;花梗纖細,長1-3毫米,果時伸長,被微柔毛。花萼鐘形,長約3毫米,寬約2.1毫米,外面被疏柔毛及黃色腺體,內面在喉部被疏柔毛,萼齒5,二唇形,後3齒披針形,長約1.5毫米,連合至1/2,前2齒狹披針形,長2-2.2毫米,深裂,果時花萼增大,基部前方呈囊狀。花冠紫色,長6-7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內面在下唇直至冠筒上略被短柔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4,後對雄蕊略伸出,前對不育,內藏。花柱超出花冠,先端相等2裂。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球形,直徑約1毫米,褐色或黑褐色,具網紋。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五香草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草坡或路旁。分佈於江蘇蘇州、安徽、浙江和江西東部。

五香草藥材性狀

莖細方柱形,多分枝,長20-42cm,表面灰綠色至紫色,被向下柔毛,質感。葉對生,捲曲皺縮,展平後呈條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5-3cm,寬2-5mm,兩面有短柔毛及腺點。花皺縮成團,苞片小,長僅1.5-2.5cm,花冠淡紫色。小堅果類球形,表面黑褐色。有細網紋。氣香濃郁,味辛、涼。

五香草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五香草水煎劑有抗菌作用。
2、免疫調節作用,五香草能促進健康人和急性腎炎患者的淋巴轉化作用,並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3、毒性。五香草的毒性與含有側柏酮有關。

五香草相關論述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解表消炎,利尿鎮痛。治扁桃體炎,蜈蚣咬傷,癤子,潰瘍病,中暑,感冒,胃痛。”
[1-2] 
參考資料
  • 1.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