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里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覃塘區轄鎮)

鎖定
五里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覃塘區,地處覃塘區南部,鎮龍山脈最南端,東與石卡鎮為鄰,南、西與南寧市橫州市雲表鎮接壤,北與三里鎮毗鄰, [2]  行政區域面積101.39平方千米。 [3]  截至2019年末,五里鎮户籍人口為44822人。 [3]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分為8個區時為覃塘區五里鄉。1995年10月,撤鄉設五里鎮。 [2]  截至2021年10月,五里鎮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 [4]  鎮人民政府駐五里圩新街690號。 [2] 
2019年,五里鎮有工業企業143個,其中規模以上1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3] 
中文名
五里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覃塘區
地理位置
覃塘區南部
面    積
101.39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五里圩新街690號
電話區號
0775
郵政編碼
537125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桂R
人    口
44822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五里鎮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分為8個區時為覃塘區五里鄉。
1949年12月,設立50個鄉鎮時為五里鄉。
1950年5月,設16個區時屬第二區,稱為五里鄉。
1958年2月,設6個區時,也稱五里鄉。
1959年,成立公社,為三里公社管理。
1987年,從三里鎮分出,為五里鄉,政府駐地在五里圩。
1995年10月,撤鄉設五里鎮。 [2] 

五里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五里鎮轄五里1個居民委員會,桐心、林村、雲表、龍貴、大成、東流、榕木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42個居民小組、254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21年10月,五里鎮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五里社區、林村村、垌心村、雲表村、龍貴村、大成村、東流村、榕木村, [4]  鎮人民政府駐五里圩新街690號。 [2] 

五里鎮地理環境

五里鎮位置境域

五里鎮地處覃塘區南部,鎮龍山脈最南端,東與石卡鎮為鄰,南、西與南寧市橫州市雲表鎮接壤,北與三里鎮毗鄰, [2]  行政區域面積101.39平方千米。 [3] 

五里鎮地形地貌

五里鎮地處鎮龍山脈東南側,地勢為西高東低、南低北高,屬半山區半平原地區,平均海拔65—130米之間。主要的山脈有鎮龍山脈,最高峯勒佬山海拔581米,最低點九淩水庫海拔56米。 [2] 

五里鎮氣候

五里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暖秋涼,夏長炎熱高温多雨,冬短寒冷。多年平均氣温22.5℃,1月平均氣温11.8℃;7月平均氣温28.6℃。境內平均風速2.5米/秒。生長期年平均350天,無霜期年平均335天,最短為301天。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66天。降雨集中在每年4—10月,7月最多。 [2] 

五里鎮水文

五里鎮境內有東流江和狗尾江,由南而北,流入三里鎮義渡江,注入鬱江。境內河道長9.9千米。 [2] 

五里鎮自然災害

五里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旱澇、高温、冰雹、霜凍、雷擊、地質災害等。颱風災害年均發生6次,主要發生在5—8月,最嚴重的一次颱風災害發生在2003年,強颱風“伊布都”正面襲擊,受災人口356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2萬畝,房屋倒塌220間,經濟損失23.5萬元。旱災平均五年三遇。 [2] 

五里鎮自然資源

五里鎮境內有豐富的水泥石、白雲石、石灰石等10多種礦藏資源。其中石灰石1.3億噸,已開發,礦區面積0.6平方千米,年生產能力30萬噸石灰。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384.4萬立方米。
2011年,五里鎮有耕地面積5.6萬畝。 [2] 

五里鎮人口

2011年末,五里鎮總人口4256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14人,城鎮化率5.5%。另有流動人口3500人。其中男性21726人,佔51.04%;女性20841人,佔48.96%;14歲以下6816人,佔16.01%;15—64歲25823人,佔60.66%;65歲以上9928人,佔23.3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1500人,佔97.49%。2011年,人口出生率13.03‰,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8.0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21.46人。 [2] 
2017年末,五里鎮常住人口為42790人。 [1] 
截至2019年末,五里鎮户籍人口為44822人。 [3] 

五里鎮經濟

五里鎮綜述

2011年,五里鎮完成財政總收入1088.6萬元,比上年增長6.5%。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340萬元,增值税323萬元,企業所得税80萬元,個人所得税28萬元。人均財政收入760元,比上年增長8%。 [2] 
2019年,五里鎮有工業企業143個,其中規模以上1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3] 

五里鎮農業

2011年,五里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39億元,比上年增長8%,農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32.1%。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6萬噸,人均335.4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木薯、水果、蔬菜等。2011年,甘蔗種植面積2.5萬畝,產量達15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6.84萬頭,年末存欄3.3萬頭;家禽飼養量69.38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4183噸。畜牧業總產值1.39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8.2%。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0.7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3%。2011年,農業機械機具總量約1.02萬台(套)。農民人均純收入6254元。 [2] 

五里鎮工業

五里鎮以木材加工業、建築材料為主。2011年末,工業總產值達到4.5億元,比上年增長6%。各類民營企業50多家,職工2500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完成工業增加值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 [2] 

五里鎮商業外貿

2011年,五里鎮有商業網點100個,其中消費品市場1個,在冊個體工商户500户。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億元,比上年增長13%。 [2] 

五里鎮金融業

2011年末,五里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7億元,比上年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0.3億元,比上年增長15%。 [2] 

五里鎮社會事業

五里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五里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1160人,專任教師75人;小學8所,在校生2458人,專任教師16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870人,專任教師6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小升初升學率96%,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6%。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975萬元,比上年增長12%。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48%,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 [2] 

五里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五里鎮有文化廣播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8個、農家書屋8個,藏書6萬餘冊。
2011年末,五里鎮有各中小學校均建有體育場1個,並安裝了健身器材,80%以上村屯建有燈光籃球場。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34%。 [2] 

五里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五里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個,村衞生所8個;病牀5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1.2張;固定資產總值1000萬元。專業衞生技術人員55人,鄉村醫生60人,註冊護士20人。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9%。 [2] 

五里鎮社會保障

2011年,五里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7户,人數92人,支出2.5萬元,比上年增長10%,月人均171元,比上年增長9%;城市醫療救助5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05人次,共支出2.5萬元,比上年增長1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902户,人數1860人,支出22.2萬元,比上年增長12%,月人均68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68人,支出57萬元,比上年增長4%;農村醫療救助411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300人次,共支出32.3萬元,比上年增長9%。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08人,撫卹事業費支出45萬元,比上年增長8%。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2萬人,比上年增長4%,參保率達83%。 [2] 

五里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五里鎮有郵政局1處。電信通訊服務網點8個,固定電話用户0.8萬户,電話用户普及率86%;移動電話用户1.2萬户,移動電話普及率91%。 [2] 

五里鎮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五里鎮有甘道水廠年供水量達48萬立方米,圩鎮居民100%用上自來水。圩鎮道路兩邊均鋪設排水管道。 [2] 
  • 供電
五里鎮建有35千伏和110千伏變電站各1座,供電所1家。2011年全鎮用電2851.7萬千瓦時。 [2] 

五里鎮交通運輸

五里鎮境內有209國道縱貫全境,等級公路53千米,其中二級公路20千米。 [2] 

五里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五里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地位於五里圩得名。明末清初,北里、六貢村人開始在此建房作鋪店買賣,成為集市貿易之地,因離村5華里,故稱五里圩。 [2]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408頁
  • 2.    黃樹賢總主編;韓元利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 廣西壯族自治區捲上[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8.01:954-955.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 419.
  • 4.    五里鎮2021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