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輪八廓

鎖定
即五輪學説與八廓學説,是中醫眼科獨特理論學説,闡述眼與臟腑相互關係並指導眼病的分類及辨證論治。
中文名
五輪八廓
出    處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五輪八廓概念

中醫眼科闡述眼與臟腑相互關係並指導診治眼病的兩種理論。

五輪八廓解讀

五輪學説與八廓學説分別從五行、八卦説衍化而來。在五輪中,肉輪指上下眼皮部位,屬脾;血輪指兩眥血絡,屬心;氣輪指白睛,屬肺;風輪指黑睛,屬肝;水輪指瞳孔,屬腎。而五臟又各配有其所屬的腑,如膽配於肝,大腸配於肺,這樣,眼部一定的組織結構在生理與病理上與其所屬的臟腑相關。八廓是指將外眼劃分為八個部位(或方位),以自然界的八種物質現象或八卦名稱命名。如天(乾)廓、風(巽)廓,但八廓的位置、內應臟腑及臨牀意義等,歷來各家認識不一。五輪八廓之説在過去對中醫眼科曾起過一定的作用,但隨着學科的發展與進步,除五輪尚有某種參考意義外,臨牀已很少應用。

五輪八廓中醫應用

五輪學説:
1、五輪與五臟的對應關係
(1)肉輪部位指上下胞臉,分屬於脾,脾主肌肉,故稱肉輪。脾與胃相表裏,故胞臉的生理病理與脾胃有關。
(2)血輪部位指內外兩眥及眥部血絡,內應於心.心主血,故稱血輪。心與小腸相表裏,故兩眥的生理病理與心、小腸有關。而大眥處上下眼瞼間各有—細小孔竅,稱之為淚堂,參與淚液的排泄。淚為肝之液,淚堂通肺臟,故淚器疾病與肝、肺、心有關。
(3)氣輪部位指白睛,包括表層的球結膜及裏層的鞏膜,質地較堅韌而色白,故分屬於肺,肺主氣,稱之為氣輪。肺與大腸相表裏,故白睛的生理病理與肺、大腸有關。
(4)風輪部位指黑睛,即角膜,由肝所主,肝主風,故稱風輪。肝與膽相表裏,所以黑睛的生理病理與肝膽有關。雖説黑睛指角膜,但臨牀上黃仁的病變亦與肝膽有關。
(5)水輪部位是指瞳神,內應於腎,腎主水,故稱水輪。腎與膀胱相表裏,故認為瞳神的生理病理與腎、膀胱有關。瞳神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瞳神是指瞳孔;廣義的瞳神是指視網膜、視神經、葡萄膜及其眼內組織。而五輪學説的瞳神是指廣義的瞳神。中醫眼科講瞳神由腎所主,其義有2,一是瞳神極為重要,為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乃陰陽之妙用,水火之精華,是視覺發生的中心,而視覺的產生有賴精氣,腎主藏精;二是瞳神內水液豐富,瞳神有待水液涵養,而腎主水,故謂水輪。如《審視瑤函》謂:“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充分體現了水護瞳神的功能。
2、五輪學説的臨牀意義
(1)五輪學説是眼與臟腑相關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眼科認識眼與臟腑的關係,包括兩個方面內容。首先是《內經》所謂:“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這是從整體的角度認識眼與臟腑的關係,説明五臟六腑皆與眼有關。而五輪學説則是眼髒相關的另一方面,是根據中醫學以五臟為中心的學術特點,從功能和部位相近的角度,把眼部組織劃分為五個部分,以便與五臟相配屬,分別與相應臟腑聯屬,以認識眼的生理病理。所以五輪學説是從劃分部位的角度,進一步説明眼與臟腑的關係,實質上是—種眼與臟腑分屬。可見五輪學説與眼與臟腑關係的理論核心相同,而互為補充,只是宏觀與微觀的區別,都有十分重要的臨牀意義。
(2)作為眼病的分類依據
五輪把眼部劃分為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5個部分。在現代中醫眼科,則將其作為對眼病分類的依據。如胞瞼疾病、白睛疾病、黑睛疾病等,代表着各自的一大類眼病。有部分眼病涉及多輪或其他原因無法用五輪進行分類者,則歸入其他眼病類或眼外傷。
(3)指導眼病的辨證論治
五輪學説,其臨牀意義的重要方面,還在於指導眼病的辨證論治。五輪分別與所屬臟腑相應,輪為標,髒為本。輪之有症,可測臟腑之病理改變,髒之有病,可現於輪。臨牀上辨證論治中,由於五輪學説的運用,才便臟腑辨證及病因辨證能恰當的運用於眼病的證治。如紅眼病的暴發紅赤,癢澀眵淚,紅赤眵淚為熱,病急癢澀為風,知其病因為風熱,根據五輪學説白睛屬肺,即可辨證為肺經風熱;凝脂翳中的實熱證,因黑睛屬肝稱風輪,故辨為肝經實熱,用龍膽瀉肝湯。在強調五輪指導辨證論治的臨牀意義的同時,還要注意五輪與五臟的分屬,不可分割開來看,切勿機械的去理解,生克乘梅,相互傳變,相互影響,多輪病變常有發生,況且還有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安其未受邪之地等講究。而臨牀上的病情千變萬化,錯綜複雜,必須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採用恰當措施。尤其是對於水輪病變,既應從腎論治,又要兼顧肝腎的密切關係,還當結合不同的眼病,採用不同方藥,而不是單從腎治可行的。但水輪病變的後期,為了明目,往往從肝腎着手,這又需從水輪屬腎、肝主藏血、腎主藏精方向理解其證治。
八廓學説
1、八廓命名
八廓的命名,形式多樣。八廓與八封相應,按八卦命名為乾廓、坤廓、震廓、巽廓、坎廓、離廓、艮廓、兑廓;按八種自然現象命名為天廓、地廓、雷廓、風廓、水廓、火廓、山廓、澤廓;或將上述二者結合命名為乾天廓、坤地廓、震雷廓、巽風廓、坎水廓、離火廓、艮山廓、兑澤廓;亦有按臟腑功能命名為傳導廓、水谷廓、關泉廓、養化廓、津液廓、胞陽廓、會陰廓、清淨廓。
2、八廓學説的臨牀意義
八廓學説,雖説同五輪學説—樣,是眼科傳統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但遠不如五輪學説的成熟。從命名、廓位(是否有形有位)、所屬臟腑和臨牀價值等,歷代醫家見解不一,至今尚是—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學術問題。由於其廓名與今人不太熟悉的八封聯繫等原因,目前臨牀應用八廓學説者不多。現代陳達夫《眼科六經法要》根據《審視瑤函》八廓是以“輪上血脈絲絡為憑,或粗細連斷,或亂直赤紫,起於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髒何腑之受病”的觀點,提出八廓位於白睛,病時觀察廓位血絲變化來幫助辨證論治,而常人則不論八廓。陳氏的八廓觀點,是將白睛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分別與六腑及胞絡、命門相應,來解釋廓位病變的病理。如乾天廓位於白睛顳下方位,屬大腸;坎水廓位於白睛之正下方位,屬膀胱;艮山廓位於鼻下方之白睛,屬胞絡;震雷廓指內眥部之白睛,屬命門;巽風廓位於白睛鼻上方位,屬膽;離火廓位於正上方之白睛,屬小腸;坤地廓位於白睛之顳上方位,屬胃;兑澤廓位於外眥部位之白睛,屬三焦。通過觀察廓位白睛異常赤脈的情況,來推測相應臟腑的病理變化,指導辨證與治療用藥的方法。實質上是眼髒相關理論的分化。就是遵循眼髒相關理論,從觀察眼睛某一局部(廓位)的病變,來推測相應臟腑的病理。是對五輪學説的補充。五輪學説是將眼部劃分為5個部分,與相應的五臟聯屬,是眼髒分屬理論。而八廓學説是將五輪的一部分(氣輪)再按方位劃分成8個部分,與相應的臟腑(主要是腑)聯屬,説到底也是—種眼髒分屬理論。只是由於種種原因,尚未引起眼科醫家的足夠重視。
[1-2] 
參考資料
  • 1.    王伯恭.《中國百科大辭典8》: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
  • 2.    李傳課.《新編中醫眼科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