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華村

(江西省浮樑縣瑤裏鎮下轄行政村)

鎖定
五華村,隸屬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樑縣瑤裏鎮。村域面積56平方千米。 [7] 
2019年6月6日,五華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中文名
五華村
別    名
汪胡梅嶺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樑縣瑤裏鎮
村域面積
56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唐朝末年

五華村村落歷史

唐朝末年,由於黃巢起義,為躲避戰亂,張氏始祖保望公由浙江杭州富陽遷居於此。
唐朝末年,張氏始祖保望公由浙江杭州富陽遷居並建村於此。古時梅嶺村屬浮樑新正都所轄,民國時期為洞裏鄉,屬鵝湖區所轄,建國後,為浮樑縣瑤裏公社敢闖大隊後改為梅嶺村。
五華村,又稱梅嶺村,也稱洞裏,自唐朝末年,張氏始祖保望公由浙江杭州富陽遷居並建村於此,宋朝至元朝末,此地稱黃竹洞,明朝初期至清朝初稱洞裏壺。清初建成徽饒古道,古道穿村而過,因村域內古道有千條台階,古道兩旁梅樹林立,本地方言稱台階為嶺,故清朝以來本村改名為梅嶺,沿用至今。五華村歷史上人材輩出,歷代出過宰相、判官、刺史、武將、進士等。 [6]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在各省(區、市)推薦基礎上,經專家委員會審查,擬將五華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五華村地理環境

五華村位於江西省景德鎮東北部,地處贛皖兩省交界處,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系統複雜多樣,孕育和保存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水熱條件優越,植被類型多樣、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90.8%,分佈有十餘處大小不一的瀑布羣,其中南山瀑布是迄今為止江南最寬的瀑布羣,形成了“秀、奇、幽”的自然山水環境。茂密的森林為多種野生動物營造了良好棲息環境,區內有4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19種二級保護動物。 [5] 

五華村村落格局

五華村選址理念

五華村坐落在三面環山,一面朝水的天然盆地中,依託自然山勢避風擋雨,土地肥沃。村莊坐北朝南,依山伴水,村中古建築沿河而建,錯落有致分佈在河流北岸,其建築格局為井字形。
五華村中巷子四通八達,家家相通、户户相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交通體系,便於連防連守。條條巷道都連接於水塘及河邊,利於防火防盜。 [5] 

五華村空間佈局

五華村為井字形佈局,村內主要巷道交錯相連,四通八達,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通體系。宗祠位於村口處,宗祠旁九棵千年古樟鬱鬱葱葱,古樟羣邊,水塘水質清澈,水中魚兒逍遙自在。 [5] 
五華村莊基礎設施非常完備,崇義堂、觀正堂、育英堂、橋會、路會依次分佈於村中,各司其職。 [5] 

五華村主要景點

五華村是高嶺瑤裏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村域內有南山瀑布、國家森林公園、江南第一祠、紅軍橋,梅嶺山莊等景點。 [5] 

五華村歷史文化

  • 燈綵表演
五華村燈綵表演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大瑰寶。它是一門綜合藝術,五華村燈綵反映的大多是戲曲曲目中經典的場景。人物造型、臉譜、服裝、道具好多均來自於戲劇原型。花馬燈表演、人物的服飾等又與雕塑、繪畫密切相關。 [8] 
五華村燈綵表演起源的確切年代已無法查考,但其產生和發展與迷信活動、祭祀活動息息相關,卻是可以肯定的。古人因對大自然的不理解,對自然現象的畏懼使人們產生了圖騰崇拜,相信靈魂的永在,為慰死者之靈魂,祈求神靈護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併產生了燈綵的表演形式。 [8] 
每年臘月農閒,村民們都會聚集在祠堂,開始動手扎制花馬燈、龍燈等相關燈綵及道具,並置辦表演相關服飾,確定表演人員,進行排練。第二年正月初二起,開始燈綵表演,正個表演活動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 [8] 
  • 地方戲表演
五華村地方戲多用當地方言演繹,表演形式為載歌載舞,主要有反映當地人民勞動場景的山歌《摘茶籽》和“三句半”《誇誇咱們的大瑤裏》,以及詼諧幽默的地方戲《補缸》、《王婆數雞》極具地方特色。 [8] 

五華村榮譽稱號

2019年6月6日,五華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2020年3月,該村作為第二批村落單館入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3] 
2021年8月25日,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