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苦六辛

鎖定
“五苦六辛”一詞出自《漢書·方技略》,古代醫書中都未對其有過詳細記載,現代醫家比較推崇張子和對其所作出的解釋,即“五苦者,五臟為裏,屬陰,宜用苦劑,謂酸苦湧泄為陰。六辛者,六腑為表,屬陽,宜用辛劑,謂辛甘發散為陽。”
中文名
五苦六辛
出    處
《漢書·方技略》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概    念
指五臟宜用苦劑,六腑宜用辛劑

目錄

五苦六辛解讀

《儒門事親》中明確指出“五苦六辛”一詞出自《漢書·方技略》,但閲遍古籍找不到對它的解釋,文中記載:“曰:五苦六辛,從來無解,蓋史家閥其疑也。一日麻徵君以此質疑於張先生,先生亦無所應。行十五里,忽然有所悟欣然廻告於麻徵君。以為五苦者,五臟為裏,屬陰,宜用苦劑,謂酸苦湧泄為陰。六辛者,六腑為表,屬陽,宜用辛劑,謂辛甘發散為陽。此其義也。徵君大服其識見深遠,鑿昔人不傳之妙。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

五苦六辛中醫應用

1、指導遣方用藥
楊氏按語指出:張氏(張子和)認為五、六係指臟腑而言,苦辛係指藥物性味而言。從而將藥物之升降浮沉作用與陰陽學説、臟腑學説密切結合起來。這種見解對醫者在辨證論治中遣方用藥是很有啓發意義的。
理論聯繫實踐,是張子和一貫之學風。子和五苦六辛理論的發揮,重點落實在了臨牀指導用藥,這尤顯彌足可貴。子和明確指出:夫五者,五臟也。髒者,裏也。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病在裏者屬陰分,宜以苦寒之藥,湧之泄之;病在表者屬陽分,宜以辛温之劑,發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意也。一一五積六聚,其用藥亦不外於是,夫五積在髒,有常形,屬裏。宜以苦寒之藥,湧之泄之。六聚在腑,無常形,屬表。宜以辛温之藥,發之汗之。與前五苦六辛亦合。亦有表熱而可用柴胡之涼者,猶宜熱而行之;裏寒而可用姜附之熱者,猶宜寒而行之。
2、現代學者對五苦六辛不同的看法
有現代中醫藥學者,經過對《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的系統分析,提出五苦:指苦味的藥物有寒熱温涼平五種性氣。六辛:指辛味的藥物有寒熱温涼平五種性氣之外,還有大熱一味,故稱六辛。
[1-3]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峯、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
  • 2.    王大洲,中藥“五苦六辛”考,現代中醫藥, 2010年3月.
  • 3.    劉彩虹,初探張子和對五苦六辛的發揮,光明中醫, 2003年12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