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花寺塔

鎖定
五花寺塔,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三鄉鎮三鄉東村,連昌河畔,漢山腳下的連昌宮遺址上。五花寺塔實際修造年代不詳,專家推測為宋代建築。2010年,宜陽縣人民政府對塔做保護性修復。 [2] 
五花寺塔為磚石混砌結構的密檐式塔。其平面為八角,塔身九級,寶相已毀,殘高37.2米,塔底外部周長32米,內有塔心室,室內原有通道通至塔頂。五花寺塔塔基高1.5米,用條石鋪砌;塔體上部用磚砌。 [1]  五花寺塔是黃河流域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在建築、繪畫、雕塑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經千年風霜侵蝕,塔身略微傾斜,但仍屹立不倒,被當地人稱為洛陽的“比薩斜塔”。 [1] 
2013年3月5日,五花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五花寺塔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三鄉鎮三鄉東村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67-3-46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五花寺塔歷史沿革

當初的五花寺規模比較大,寺院山門和少林寺的山門造型一樣。後來,五花寺被拆毀,只留一塔。。五花寺塔實際修造年代不詳。 [1-2] 
《宜陽縣誌》記載其為“唐基宋塔”,宗教界人士和建築學者認定它為宋代建築,主要依據是塔中使用了卧木(也叫橫木,夾雜在青磚結構中,起固定和部分支撐作用),而這種建築技術在宋代之前沒有出現過。五花寺塔是宋代建築無疑,但在建造過程中,它很可能使用了部分唐代的建築材料,因為五花寺塔就是建在唐代連昌宮遺址上的。 [2] 
建國後,在扒廟建校和搞水利基本建設運動中,五花寺被拆毀,五花寺其他建築已經無存,只剩下一座孤塔。
2010年,宜陽縣人民政府對塔做過測繪,對五花寺塔進行保護性修復(主要是糾正傾斜)。新建五花寺塔在內的漢山文化園,五花寺塔將得到更有力的保護。“漢山文化園佔地2300畝,包括五花寺塔和塔東北面的李賀文化園、漢光武帝劉秀廟,唸佛堂等建築。” [6] 
2021年4月,宜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五花寺塔保護設施進行招標。 [2-3] 

五花寺塔建築格局

五花寺塔為磚石混砌結構的密檐式塔。其平面為八角,塔身九級,寶相已毀,殘高37.2米,塔底外部周長32米,內有塔心室,室內原有通道通至塔頂。五花寺塔塔基高1.5米,用條石鋪砌;塔體上部用磚砌,一、二層設有仿木斗拱,三層以上由疊澀磚檐組成;塔的每層斜角處向外伸出一根木頭,原來掛有鈴鐺,風起之時,鈴鐺清脆作響,木頭已朽,鈴鐺也已不存在。五花寺塔的一、二、三、四、六層,正南均設有塔門。二層正南面的塔門為真門,其餘各門均為裝飾的假門,門兩側裝飾有磚刻浮雕的力士或菩薩像,其面部莊嚴威武,衣飾線條流暢,這種裝飾在一般佛塔上比較少見。 [1]  [6] 
五花寺塔

五花寺塔歷史文化

  • 佛塔由來
五花寺塔是為了盛放僧人舍利而修建的佛塔。在三鄉鎮當地,相傳着一段話:“身上的東西被盜了,後來追回來,為防止被盜,建個東西把它埋在塔下。這典型的佛經用語,“身上的東西”是指的就是佛骨舍利。
五花寺塔名字取自達摩祖師的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原因是當地流傳,達摩祖師曾遊歷洛陽,東魏天平三年(536年)卒於洛濱,葬熊耳山,即宜陽縣。 [5] 
  • 連昌宮
連昌宮又名蘭昌宮、玉陽宮,是唐代皇家最大的行宮之一,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人都曾到此遊玩過,唐代詩人元稹還寫下長篇敍事詩《連昌宮詞》。 [2] 
  • 故事傳説
俗言云:“三鄉有一塔,離天丈七八。”五花寺塔雅緻古樸,威武挺拔,屹立在連昌河畔,勢遏行雲。麗日晴空,巍然壯觀,若雲蒸霧裹,另有風韻。歷代名人權貴,文人學士,常常到此遊玩,留下許多詩文。當代著名作家李準1984年遊歷此地,提筆寫下:“古塔籠煙水,山勢寂寞雄,人説光武廟,昔日連昌宮”的詩句,並在塔下留影紀念。 [6] 

五花寺塔文物價值

五花寺塔充滿唐風宋韻,是黃河流域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在建築、繪畫、雕塑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1-2] 

五花寺塔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五花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五花寺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五花寺塔,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三鄉鎮三鄉東村,連昌河畔,漢山腳下的連昌宮遺址上。 [2] 
  • 交通指引
宜陽縣境內乘坐公交車677路三鄉東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