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色草

(中藥)

鎖定
五色草,中藥名。為禾本科虉草屬植物五色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的全草。植物五色草,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西南及台灣。具有涼血止血,散瘀解毒之功效。主治吐血,咯血,便血,跌打損傷,結膜炎,痢疾,月經不調,紅白帶。
中文學名
五色草
別    稱
馬羊草、筍竹、錦繡莧《全國中草藥彙編》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禾本目
禾本科
虉草屬
五色草
分佈區域
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西南及台灣
採收時間
秋季
用    量
內服:9-15g

五色草入藥部位

全草。

五色草性味

味甘、微酸,性涼。

五色草功效

涼血止血,散瘀解毒。

五色草主治

吐血,咯血,便血,跌打損傷,結膜炎,痢疾,月經不調,紅白帶。

五色草相關配伍

治各種出血(胃出血、肺出血、尿血、便血、痔瘡出血、子宮出血),赤痢,癬:內服:煎湯,五色草9-15g;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福建藥物志》)

五色草用法用量

內服:9-15g。

五色草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五色草形態特徵

植物五色草,別名虉草《中國植物誌》。為多年生草本,有根莖。稈通常單生或少數叢生,高60-140釐米,有6-8節。葉鞘無毛,下部者長於而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2-3毫米;葉片扁平,幼嫩時微粗糙,長6-30釐米。寬1-1.8釐米。圓錐花序緊密狹窄,長8-15釐米,分枝直向上舉,密生小穗;小穗長4-5毫米,無毛或有微毛;穎沿脊上粗糙,上部有極狹的翼;孕花外稃寬披針形,長3-4毫米,上部有柔毛;內稃舟形,背具1脊,脊的兩側疏生柔毛;花葯長2-2.5毫米;不孕外稃2枚,退化為線性,具柔毛。花果期6-8月。

五色草生長環境

多生於水濕處。
[1-3]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主編.《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
  • 2.    李世全主編.《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