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箴

鎖定
《五箴》是韓愈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謫居陽山時所寫的表露自己真情實感的自戒之作。通篇以自我批評為基調,但這種批評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誡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藴含其中。
作品名稱
《五箴》
作    者
韓愈
創作年代
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
作品出處
韓愈文集
文學體裁
箴銘

五箴五 箴①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餘生三十有八年,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脱,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日負於初心,其不至於君子而卒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訟其惡雲2。

五箴遊 箴

餘少之時,將求多能,蚤夜以孜孜3;餘今之時,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嗚呼餘乎,其無知乎?君子之棄,而小人之歸乎?

五箴言 箴

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4?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傳。幕中之辯,人反以汝為叛5;台中之評,人反以汝為傾6 ;汝不懲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7!

五箴行 箴

行與義乖,言與法違,後雖無害,汝可以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9,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惡曷瘳10?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為;思而斯得,汝則弗思。

五箴好惡箴

無善而好,不觀其道;無悖而惡,不詳其故。前之所好,今見其尤11;從也為比12,舍也為仇。前之所惡,今見其臧13;從也為愧,舍也為狂。維仇維比,維狂維愧,於身不祥,於德不義。不義不祥,維惡之大,幾如是為,而不顛沛?齒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為!

五箴知名箴

內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餘,厥聞四馳14。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無聞,病其曄曄。昔者子路15,惟恐有聞,赫然千載,德譽愈尊。矜汝文章,負汝言語,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其父,汝非其師,不請而教,誰雲不欺?欺以賈憎16,掩以媒怨,汝曾不寤17,以及於難。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寧,終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銘汝前,汝如不顧,禍亦宜然?

五箴説明

箴銘是古代文體之一,它用簡明、整齊而且協韻的語句,説明歷史的經驗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訓。韓愈所寫的這篇《五箴》不能視為嚴肅的説教,而是抒發他對黑暗現實的牢騷和不滿,表達他對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打擊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嘆,《序言》是寫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運多舛而過早衰老的感嘆。《遊箴》表面譴責自己飽食終目,無所作為,實是抒發內心無限憤懣。《言箴》諷刺當朝權貴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們説話。《行箴》雖然並列當悔與不當悔兩層意義,主要是對自己生平事蹟的反省,結論則是隻要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處於困境也不悔恨。《好惡箴》論證交際之道,所好所惡,以道為準,必須慎重。《知名箴》通過自持有才,鋒芒畢露,必然招致危險的社會經驗,含蓄地傾吐了作者對於公侯顯貴妒賢害能的不平之聲。
“箴”雖有五,但基本內容卻包含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作者對於自己“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的散漫,虛度年華表示了深刻的反省,並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將被正人君子所拋棄而淪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繼承者自居的韓愈,對此時此刻散漫無為的痛悔,應該説是發自內心的。二是作者在文中反覆地自警自戒要謹慎,並且回顧了兩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門博士期間廣收門徒和在御史台遭貶的際遇,初看起來,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結果。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卻是當朝權貴和羣小的專橫、昏庸、嫉賢害能的結果。正是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災難。韓愈認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與他們説話,唯有自己今後謹慎處世就是了。三是韓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作此文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則“汝如不顧,禍亦宜然”,更大的災難將降臨。但是韓愈並沒有屈服,毅然決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後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韓愈對世俗針砭的憤激之情和剛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五箴(針)②----中醫養生防病、治病的五種法則
指治神、知養身、知毒藥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臟腑氣血的多少五種養生防病、治病的基本法則。中醫經典《素問·寶命全形論》雲:“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時賢範登脈《黃帝內經素問校補》:“此處之‘針’當作‘箴’,指箴銘,勸誡之類的文告。《漢書》‘針刺’、‘箴諫’並作‘箴’,《素問》之‘針’蓋本作‘箴’,後人傳抄,改‘箴’為‘針’,亦猶今人改古籍文字為今天通行文字。……以‘箴’‘懸布天下’即‘裁箴懸鑑’。以下從‘一曰’至‘五曰’即箴銘的具體內容,指《寶命全形論》即養生之道的具體程序與要求,非指針刺。”
黃帝內經素問校補》又説道:“這裏提出的是中醫養生防病的總綱--五箴。‘針’當校作‘箴’,指箴銘,勸誡之類的文告。從‘一曰’至‘五曰’即箴銘的具體內容,指《寶命全形論》即養生之道的具體程序與要求,非指針刺。《雲笈七籖》卷三十四引張湛《養生集敍》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尊生八箋》引《養生大要》略同,可與《寶命全形論》所述養生‘五箴’內容互參。此外,與此五箴相似的內容,亦散見嵇康的《養生論》。”

五箴韓愈生平

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御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後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韓文公廟碑》)。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説》、《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戰鬥性強。他的碑誌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韓愈志》),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於碑誌,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誌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誌銘》等。《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贈序,手法多樣,使贈序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文學性的實用性的文體。《答崔立之書》等書啓,因人陳詞,情真意切。韓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深於立意,巧於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其詩亦別開生面,勇於創新,工於長篇古風,採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後的一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曆以來的平庸詩風。
作品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他過於追求新奇,不免流於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有門人李漢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詩注以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註》、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

五箴註釋

①《五箴五首》並序,方氏《舉正》:“《呂譜》於永貞元年,時掾江陵。”魏廖本均無題注。但對“餘生三十有八年”考辯較詳。 魏本引韓醇曰:“公生大曆戊申,四十有八,則元和十年也。一本作三十有八。”又引洪興祖曰:“四十有八當作三十有八。按貞元十八年《與崔羣書》雲:‘左車第五牙去,兩鬢半白,頭髮五分亦白。’又《祭老成文》雲:‘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脱而落矣。’此雲‘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脱。’從此觀之,公年未四十,屢有此嘆。如作四十八,為誤矣。”
2 訟:責備。《論語》:“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也。“
3 蚤:通“早”,表時間。
4 烏:副詞,義為哪裏,怎麼,與“安、焉、何”同義。
5 幕中之辯:洪興祖《韓子年譜》雲:“貞元十二年丙子秋,為汴州觀察推官。十五年己卯秋,為徐州節度推官。公《行狀》雲‘武寧張建封奏為節度推官,得試太常寺協律郎。’九月一日上建封書,論晨入夜歸事,其後有諫擊球書及詩。《舊史》雲‘發言真率,無所畏忌,操行堅正,拙於世務’,公豈拙於世務者,特不能取容於俗耳。十六年庚辰夏五月《題下邳李生壁》雲‘餘黜于徐州,將西居於洛陽’,按公黜于徐,蓋骾言無所忌,雖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也。” 叛:違背。
6 台中之評:樊汝霖雲:“此謂為監察御史坐論天旱人飢出為陽山令。” 傾:傾軋、排擠。韓愈在《論天旱人飢狀》中提出“伏請特敕京兆府”停徵賦税,而京兆尹李實是德宗的倖臣,他不止一次對德宗説“今年雖旱,而谷甚好”,德宗因而認為韓愈是有意傾軋、排擠李實。
7 呶呶:謂多言也。
8 方崧卿雲:“蜀本作《悔箴》。”朱熹雲:“‘行’或作‘悔’。”王元啓雲:“此箴專論悔之當否,標題當作《悔箴》。作‘行’則與言分二騂,首句言行並舉,先已自乖其例。”
9 《説文·頁部》:“頗,頭偏也。”段玉裁注:“引伸為凡偏之稱。《洪範》曰:‘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人部》曰:‘偏者,頗也。’”
10 《説文》:“瘳,疾愈也。”
11 尤:缺點、錯誤、罪過。
12 比:親密。
13 《説文》:“臧,善也。”
14 聞:名聲。
15 子路:春秋魯國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孟子·公孫丑》:“(子路)人告之以過則喜。”
16 賈:招引、招惹。
17 寤:通“悟”,醒悟。

五箴賞析

林雲銘曰:“《知名箴》此所作《五箴》之一也。士生斯世,立名原不可少,惟其有實,而名自從之。病在一個‘急’字,蓋急則掩人,急則欺人。人必不肯受人之欺,受人之掩,皆取禍之道也。禍至以為悔,何如禍未至以為戒。若聞戒而不知顧,是自納於禍而已。立名者,宜以此箴為當頭一棒。至所引‘子路有聞’,解作著聞之聞,似以‘未之能行’作‘不稱其實’看,昌黎所注《論語》,此類甚多,然皆奇合,不可拘未注而訾其謬也。”
峻峯補評:《五箴》神旨曠遠,詞旨深切,語意含蓄,筆勢恢宏,曲折跌宕。表面上是自戒,實際上藴寓着激憤和不屈,從而充分體現了韓愈對舊文體不斷加以改造變化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