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禮記碑

鎖定
五禮記碑,俗稱五禮碑,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趙佶)於大觀二年(1108年)所作《五禮新儀》,故又稱“御製大觀五禮之記”碑。 [1]  該碑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城東7華里孔莊村北三順公路北沿的縣石刻博物館內。 [4] 
據對修復後的五禮記碑實測,石碑通高(自石龜趺底面至碑額頂部)12.34米,寬3.04米,厚1.08米,重150噸。 [1]  五禮記碑的風化比較嚴重,碑身兩側尚清晰文字“開成五年正月”為唐代書法家左公權所書,這也使之成為研究唐代柳體書法的珍貴實物。 [2]  碑主額由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宰相)蔡京所題,碑文系宋徽宗趙佶撰書。該碑自始立到改刻,均與當時的政治、歷史背景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該碑具有較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2] 
2006年5月25日,五禮記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五禮記碑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城東7華里孔莊村北三順公路北沿的縣石刻博物館內
所處時代
唐至宋 [3]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3] 
編    號
6-0812-4-2 [3] 

五禮記碑歷史沿革

五禮記碑始刻立於唐開成五年(840年),原為唐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德政碑。何進滔在任節度使期間,於開成五年正月死於任所內,追封為太傅為表彰其功德政績,開成五年唐文宗(李昂)詔翰林學士兼侍書柳公權撰文並書丹,詔梁王司馬元度篆額,為何進滔刻立德政碑,並於當年建成。 [1] 
宋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趙佶)為了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者的利益和地位,下詔置儀禮局修編五禮新儀,徽宗為把吉禮、賓禮、嘉禮、軍禮、凶禮等五禮作為一代之制,寫有“五禮新儀,並傳詔各地官府刻石立碑頒於天下奉行,其不奉行者論罪”。 [1] 
宋政和七年(1117年),大名府尹樑子美在北京(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立碑,因無碑石,毀唐何進滔德政碑,將其唐代碑文磨掉,改刻徽宗《五禮新儀》,易德政碑名為五禮記碑,留名至今。 [1] 
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四月,漳河、衞河同時決堤,洪水淹沒大名府(今大名縣雙台村),石碑倒塌並淤埋於地下。 [1]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8年),大名知府顧玉柱派人將碑塊從地下掘出,裸露於地面。 [1] 
1989年5月,大名縣配合省文物部門全部完成此碑的搬遷、粘接及立起工程,碑座粘接了重鑿的龜頭。 [5] 

五禮記碑文物特點

據對修復後的石碑實測,石碑通高(自石龜趺底面至碑額頂部)12.34米,寬3.04米,厚1.08米 [1]  ,總重140.3噸。 [5]  此碑為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 [5] 
五禮記碑有五個特點:第一,大名五禮記碑是國內現存唐宋碑刻中最大的石碑。第二,該碑始立於唐開成五年(840年),原為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德政碑,由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所書。第三,宋政和七年(1117年)大名府尹樑子美毀原碑而改刻為五禮記碑,主額由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宰相)蔡京所題,碑文系宋徽宗趙佶撰書。第四,該碑自始立到改刻,均與當時的政治、歷史背景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第五,該碑石當採自古黎陽(今河南浚縣)境內,從巨碑的拖運到豎立,既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驕橫與殘酷,也反映了勞苦大眾和建築工匠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因此,該碑具有較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2] 
五禮記碑簡介 五禮記碑簡介

五禮記碑文物遺存

五禮記碑為石灰石質結構,自下而上,由基石(地表以下)、龜趺、碑身、碑額四個部分累疊而成。 [1] 
基石:是以塊石修砌的邊長和深度各為120釐米的四個碌石基,位於龜趺之下,前後各兩個,排布在龜趺兩旁,支託龜趺。磉石以下以片石鋪墁。因石碑原立處雙台村現存地面為泥砂淤積,碑塊深埋地下,多次發掘,磉石擾動,保存不全。 [1] 
龜趺:為一塊整石雕刻而成。上雕贔屓,馱負石碑;下刻平台,承託龜趺。龜趺高218釐米,長375釐米(未計龜頸),寬335釐米。龜趺背部平面橫向開有碑眼,連接和固定石碑。 [1] 
碑身:原為一塊整石,經現場排對和測量,碑身高657釐米,寬304釐米,厚108釐米。碑陽刻字,原為大名府尹樑子美鐫刻宋徽宗的《五禮新儀》,刻字已大部浸漶,所存數字為楷書,字徑10釐米,行數已無法辨識。碑身兩側為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所書的德政碑文刻字,因刻度較深,尚存真跡,正書“開成五年正月”字跡清晰可認。碑陰無文。 [1] 
碑額:高330釐米,寬321釐米,厚115釐米。正面透雕盤龍,兩側龍頭朝下,龍嘴尖長,形象生動逼真,頗具唐代風格。碑額篆書“御製大觀五禮之記”,一行八字,為宋政和七年改刻碑文時所書,字跡清楚, [1]  是當時的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宰相)蔡京所題。 [2] 

五禮記碑歷史文化

五禮記碑相關人物

主詞條:何進滔
何進滔(?—840年),字端公,唐朝靈州(今寧夏永寧縣西南)人,祖籍靈武(今寧夏青銅峽市東北),家世軍籍。何進滔客居魏博,先後供職於節度使田弘正、史憲誠。大和三年(829年),史憲誠被殺,何進滔被舉為“留後”,軍心方穩,朝廷因授進滔左散騎常侍、魏博節度使等職。在其任內,民心安定,大得民情,累官至授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5] 
大名自古就是河北重鎮,從秦朝開始,先後為郡、州、路、道、府、縣治所在地,唐代為“河朔三鎮”之一魏博鎮的首府和中心。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何進滔被朝廷加封為魏博節度使。在其統治期間恢復了魏博原屬領地相、衞、澶三州的管轄權,與朝廷保持着較為融洽的關係。 [5] 
開成五年(840年)正月,何進滔病死在魏州任上。唐文宗感其領鎮魏博多年,追贈太傅,並在魏州城內為何進滔立德政碑、蓋碑樓。詔令工部侍郎柳公權撰文並書丹,詔梁王司馬玄度篆額,為其立“何進滔德政碑”。 [5] 
主詞條: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號松雪道人,今耀縣阿子鄉柳家原人,柳公綽之弟。唐代大書法家。
柳公權少時尊敬父母,服從兄長。其兄公綽很喜歡他,常教他讀書、作文、練字、繪畫。12歲能為詩賦,成年後博覽經書,知曉音律。24歲考中進士。歷任左拾遺、司封員外郎、中書舍人、翰林侍書學士、工部侍郎、右散騎常侍等職。封河東郡公,贈太子太師。他為人剛正廉潔,敢於直言,為當時同僚和世人所景仰。
柳公權酷愛書法,初學王羲之,主學歐陽詢、顏真卿,經過長期刻苦磨練,創出獨具一格的“柳體”,與歐陽詢、顏真卿等諸家齊名。 [6] 
主詞條:宋徽宗
宋徽宗趙佶(1082年—1135年),是宋朝的第八個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趙佶在政治上是昏庸無能的。在位期間,他任用奸臣,大興土木,增加人民的賦税與徭役,建造豪華的宮殿與園囿,是一位在政治上毫無建樹的皇帝。但是他在文化藝術上使自己的性情盡興發揮,在繪畫、書法、詩詞等方面都有較深厚的造詣。 [7] 
主詞條:蔡京
蔡京,北宋末期的權臣,宋徽宗時期五度為宰相,經歷了北宋王朝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蔡京也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其生平被記載在《宋史·奸臣傳》中。 [8] 

五禮記碑傳説軼事

1.書生化碑
宋朝時候,當地有位叫殷勤的老人,黎明時分拾糞村外,遇揹着書箱趕路的書生向他問路。“往南京去,怎麼走呀?”“向南走。”殷勤不經意答道。“天亮,我能走到嗎?”書生又問。殷勤瞟他一眼,賭氣道“走到了”!書生聽後走了,殷勤繼續拾糞。隨後,又有一個書生問路,仍是那些話,當問到“天明我能走到了麼?”這句話時,殷勤有些不耐煩了,氣呼呼地説:“你一百年、一千年也走不了!”情急之下,把“到”説成“了”。此話一書,這個書生便化成一塊大石碑,立在殷勤面前。殷勤吃了一嚇,恍然大悟,倒身便拜。 [5] 
2.龜頭逐盜
傳説有一個江南相面人在大名看到大石碑後,不再到街市擺攤相人,而是天天偷偷來相大石碑。圍繞大石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看後看,最後得出“碑中有寶物”的結論,就暗下決心要把寶物盜走。在一個漆黑深夜,他拿着工具來到大石碑前,在一陣叮叮噹噹鑿石聲後,只見一道火光向南衝去。原來這個相面人已把龜頭(贔屓頭,下同)鑿下,把寶物盜走了。殊不知,龜頭具有靈性,盜寶人向南逃跑,龜頭就朝南追,追到南門口村南,眼看就要追上時,一聲雞鳴劃破夜空,天已放亮,龜頭應聲倒地。從此龜頭就撂到了南門口村南(因該村南也有一大型龜頭)。 [5] 
3. 龜馱府城
相傳,這座大石碑是個神碑,馱碑之龜具有靈性。大名府城地處漳河、衞河下游,常常鬧水災,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每次發大水的時候,水漲,龜就馱着城漲,大名府城免受水災之患。然自相面人鑿下龜頭,盜走寶物後,漳河衞河再次發大水,一下子就把大名府城沖毀,整個城池被淤埋地下。 [5] 
4.冰道運石
相傳,大唐時候,為搬運這塊碑石,專門從黎陽(今河南浚縣)往魏州(今大名)修了一條大路。在冬天上大凍時候,以水潑路,形成冰道,招募幾百壯丁,幾千犍牛,以滾木載石,用犍牛拖拉,壯丁驅趕,耗時三年,才把碑石運抵大名。 [5] 
5.鰍龜鬥法
傳説,由於大名府城內有這塊神性石碑,加上靈性巨龜馱負,大水淹不了它,泥土淤不住它,水漲碑漲,水落碑落。這年又發大水,水中來了一條泥鰍精,聽説此龜神通廣大,很不服氣。多次想制服巨龜,然而不管如何興風作浪,龜馱負着巨碑穩如泰山,絲毫不動。於是它想出了一個非常損的主意。趁大龜打盹的時候,猛地一個泥鰍擺尾,把碑帽打落,徑直砸向龜頭。大龜忍受巨痛,支撐巨碑不倒,終因元氣大傷,碑身毀倒,裂為九塊。 [5] 
6.龍珠砸龜
相傳,巨碑首上的八條大龍,耐不住寂寞,在一天夜深人靜時嬉戲,做吞吐碰撞龍珠之娛。玩耍正酣時不慎龍珠掉下,正好落到正在伸長脖子向上觀看的龜頭上,龜頭應聲斷裂,沒入土中。從此馱負石碑的大龜便沒有了頭。 [5] 

五禮記碑研究價值

五禮記碑經歷兩代帝王的興建,保存着兩代手法名家的真跡,是研究唐、宋時期歷史、政治和書法藝術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5] 
五禮記碑從碑石開採到磨洗成碑,從運輸到矗立,從碑首巨龍到碑座贔屓雕刻,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藝。它是研究唐代雕刻藝術和柳公權、趙佶書法藝術的藍本。八條巨龍和贔屓的雕刻風格為後人研究唐朝的雕刻工藝提供了藍本。名家墨跡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研究資料。 [5] 
該石碑歷經唐宋兩個王朝的打造,形成了非常獨特的現象——唐碑宋承,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它不僅是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見證,更是大宋陪都政治、經濟、文化的見證,還是大名作為“河朔重鎮”、“北門鎖鑰”的軍事戰略位置的見證。因此,該大石碑不僅是研究大名府歷史難得的文物資料,而且是研究唐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文物資料。 [5] 

五禮記碑文物保護

1982年,河北省政府將此碑正式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1986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局派專家學者來大名實地勘察,確定將五禮記碑搬遷至石刻博物館內,經拓片、粘接、修復後,重新樹立起來,供遊人觀瞻。 [5] 
1987年1月,邯鄲地區和大名縣文物保管所將散落在地面的碑塊,從雙台村搬至縣城東北隅準備建大名縣石刻博物館的場地上,計劃修復。 [1] 
1987年7月,辛桂未受省、地,縣文物管理部門委託,承擔了石碑修復工程的設計任務,並負責施工技術指導。 [1] 
1988年2月,修復工程開始施工進行,至6月底完成了石碑的修補、加固及安裝工作,7月底修復工程施工結束。 [1] 
1989年5月,大名縣配合省文物部門全部完成此碑的搬遷、粘接及立起工程,碑座粘接了重鑿的龜頭。 [5] 
2006年5月25日,五禮記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河北省人民政府為五禮記碑所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河北省人民政府為五禮記碑所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五禮記碑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五禮記碑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城東7華里孔莊村北三順公路北沿的縣石刻博物館內。 [4] 
交通信息
公交:大名縣內搭乘大名7路公交車,在職教中心站下車,步行690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