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盔墳五號墓

鎖定
五盔墳五號墓是位於集安市為洞溝古墓羣著名古墓之一,高句麗晚期王族墓。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句麗墓葬。
中文名
五盔墳五號墓
地    址
太王鄉禹山村
類    型
洞溝古墓羣著名古墓之一

五盔墳五號墓墓地詳情

5號墓用巨型花崗岩石條築於地下,墓室南北長3.56米,東西寬4.37米,通高3.94米。南壁正中有甬道,外有巨大的擋門石。四壁上方有略伸進墓室的梁枋,上以兩重頂石築抹角疊澀藻井,室內置三石棺牀。藻井、墓壁、棺牀均繪有壁畫,甬道左右各繪一力土,手執武器,作向外驅趕狀。四壁以明豔濃重的色彩、剛勁的鐵線描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襯以蓮花和火焰組成的網紋圖案,四隅繪人身怪獸託龍頂梁,梁枋上繪蟠龍八條,上下夾以菱形格和珊瑚枝組成的瓔珞狀花紋,下部疊澀伸進四壁的部位繪忍冬草圖案。第一重頂石四面畫龍,抹角石上繪人首龍軀的伏羲、女媧、牛首人身的神衣氏,手持火把的燧人氏等。第二重頂石上繪八個跨龍持樂器的伎樂仙人。蓋頂是一塊完整的巨石,上繪龍虎纏結爭鬥,原來壁畫上點綴有鎏金花飾,佈局嚴謹,特別是神衣氏的眼睛是用綠松石鑲嵌,繪畫工藝極臻富麗。

五盔墳五號墓地方介紹

位於集安城東北2公里處。為截尖方錐形封土墓,殘高3米,墓室低於地面3-4米。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室東西長4.37米,南北寬3.56米,用修琢工細巨型花崗岩石砌成,白灰勾縫。墓室內置三石棺牀,東西並列,東西兩棺牀緊靠兩壁,以石灰勾縫。中間棺牀系一完整石材琢成。東西兩棺牀各補一小截。墓室的四壁、藻井、棺牀及甬道左右兩壁都繪有絢麗的壁畫,內容分為四神、各種仙人、飛天等。5號墓室構築宏偉,繪畫技巧嫺熟,應是高句麗晚期的王族墓葬。大約在6世紀末。
位於集安市郊東北部禹山墓區,是洞溝古墓羣禹山墓區最南端的五座高大的封土墳。
五盔墳五號墓為石室壁畫墓。覆鬥形封丘 , 周長 120 米 ,高 5 米。
墓室由修琢工整的石條砌築,平面呈長方形 , 東西 4.37米 , 南北 3.56 米。 四壁高 2.18 米。
梁枋以上作兩重抹角疊澀藻井 , 上覆蓋頂石, 墓室舉高 3.94 米。墓室四壁、藻井、棺牀及甬道兩壁繪有精美的壁畫,壁畫直接繪在平整的石壁上。

五盔墳五號墓歷史影響

五盔墳五號墓是高句麗晚期壁畫墓的代表作之一 , 豐富多彩的壁畫題材 , 是高句麗民族底藴在藝術追求上的充分顯示,其中也透射出對中原文化繪畫傳統的借用與改造 , 鮮活民族特色中處處透出濃厚的中原文化的繪畫風韻。神仙、奇獸等題材 , 是對戰國秦漢以來中原文化流行繪畫式樣的再改造 ; 四神、蓮花、火焰紋等圖案則是汲取了東漢至魏晉時期的道教、佛教等宗教藝術表現形式的營養。集安高句麗壁畫,不僅內容豐富,色彩鮮豔,技巧高超,同時自成體系,有一個從早期、中期至晚期的發展過程,充分顯示出它的藝術價值。除壁畫數量上不如敦煌外,在繪畫內容、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繪畫技巧和繪畫材料上,都不在敦煌之下,可以説"西北有敦煌,東北有集安"。
不僅如此,道、佛等宗教意識隨着高句麗的發展 , 對朝鮮半島和東北亞一些地區的宗教和祭祀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五盔墳五號墓交通信息

乘車路線:可在市內乘坐高句麗遺蹟遊覽專車,始發時間早7:30;也可搭乘出租車,從市內到五盔墳僅需8元。

五盔墳五號墓門票信息

門票價格:3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