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瓣子楝樹

鎖定
五瓣子楝樹(Decaspermum parviflorum (Lamarck) A. J. Scott),(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產雲南。分佈於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地。
嫩枝有毛,葉長圓狀披針形,花序較大,多花,花5數,萼片短,卵形,在我國只見於雲南。
中文名
五瓣子楝樹
拉丁學名
Decaspermum parviflorum (Lamarck) A. J. Scott [3] 
別    名
碎米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桃金娘目
桃金娘科
子楝樹屬
五瓣子楝樹

五瓣子楝樹形態特徵

灌木;嫩枝被灰色柔毛,圓柱形,纖細;老枝褐色,無毛。葉片薄革質,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有時為披針形,長4-7釐米,寬2-3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略圓,初時上下兩面均被柔毛,以後變無毛,兩面均有多數細小的腺點,幹後上麪灰褐色,暗晦無光澤,下面淺褐色,側脈約12對,在上下兩面均不明顯;葉柄長3-5毫米。花為腋生單花或4-6朵排成聚傘花序;花梗長7-10毫米,有短柔毛;苞片長圓形,長5-8毫米,小苞片針形,長不及1毫米;花白,直徑1釐米,萼管被毛,萼片4,闊卵形,被微毛,先端圓;花瓣4,卵形,長約4毫米,無毛;雄蕊比花瓣略長,花絲紅色,無毛;花柱比雄蕊短。漿果球形,直徑約4毫米 [1] 

五瓣子楝樹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50~2500米的闊葉林中、山坡、雜木林中 [2] 

五瓣子楝樹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雲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

五瓣子楝樹主要價值

醫藥
【傣藥】夏拉畢罕(西傣):葉、果實用於理氣止痛《滇省志》。
來源: 《中國民族藥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