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環節教學法

鎖定
五環節教學法,是一個教育領域術語,通常指課堂教學方法,包括觀思讀講練。
中文名
五環節教學法
性    質
教育
類    別
課堂教學方法
包    括
觀思讀講練

五環節教學法1觀:

教師而言,是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錄像、掛圖、實物、模型、實驗等手段,展示豐富、直觀、生動的觀察材料,並針對材料提出有目的性、切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或問題組,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產生問題、引起學習動機。
學生而言,觀是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之一。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觀察、觀察、再觀察”,正是他獨特的洞察力,才發現了許多生物學領域的奧秘,創立了新學説。學生應在教師設問的引導下,運用包括視覺方法、聽覺方法等多種感官,對各種觀察材料進行感知,獲得對生物概念的初步認識,這也要求學生具有敏鋭的觀察力。

五環節教學法2思:

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包括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在內的多方面能力,而思維能力又是各種能力的核心。培養思維能力,關鍵是要教給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如比較法和歸類法、分析法和綜合法、抽象法和概括法、系統法和具體法、歸納法和演繹法等等。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地滲透多種思維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科學地思維,從而掌握多種思維方法並自覺運用這些思維方法。另外,“思”這一環節也可以説是貫穿整個模式的核心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學生的思維作為前提,這也是學習過程中S-O-R理論中最關鍵的O過程的核心內容。

五環節教學法3讀:

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認為:教科書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的確,教材是前人知識和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學生對生物教材的閲讀,不是識字和鑑賞,而是對其文字所藴涵的生物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教學中,不應拋棄教材,而應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善於閲讀,學會閲讀;同時教師也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閲讀材料或者激發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自己去選擇閲讀材料,真正學會學習。

五環節教學法4講:

教師要深入研究和全面瞭解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知識體系,熟悉學科內的邏輯結構和知識間的前後銜接及學科間的有機聯繫,教學中貫徹系統有序原則,做到少講、精講,使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另外,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允許他們暢所欲言,民主地思考、分析、質疑。通過討論和發言,促使學生潛在的各種能力的開發。

五環節教學法5練:

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特點,精心選擇、設計形成性或研究課題,通過示範、討論、作業、報告等形式,解決生物問題,進而鞏固所學知識,促使學生認知結構的變化。同時要特別注意收集反饋信息,及時發現教與學存在的缺陷,共同採取矯正性補救措施,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學生應通過討論、練習、作業等形式,努力運用生物概念和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並不斷總結解釋生活中生物現象的方法和手段。
學生鞏固所學習的知識,校正所學知識中的錯誤概念和結論,或運用所學知識中的概念和規律解決自然現象和生活實際問題,並將獲得的抽象性知識應用於實踐,達到真正掌握概念或原理的目的,做到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形成,實現其各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