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龙

桑科粗叶榕根或枝条(中药)
展开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五爪龙,中药名。为桑科榕属植物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的根或枝条。植物粗叶榕,分布于我国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具有祛风除湿,祛瘀消肿之功效。主治风湿痿痹,腰腿痛,痢疾,水肿,带下,瘰疬,跌打损伤,经闭,乳少。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荨麻目
桑科
榕属
粗叶榕
中文学名
五爪龙
采收时间
全年
贮    藏
贮于干燥容器内,置干燥通风处

别名

播报
编辑
三指牛奶(《广西中草药》),土五加皮、土黄芪(《广西本草选编》)。

入药部位

播报
编辑
植物粗叶榕的根或枝条。

性味

播报
编辑
味甘、微苦,性平。

归经

播报
编辑
入脾、肺经。

功效

播报
编辑
祛风除湿,祛瘀消肿。

主治

播报
编辑
风湿痿痹,腰腿痛,痢疾,水肿,带下,瘰疬,跌打损伤,经闭,乳少。

相关配伍

播报
编辑
1、治风湿痛,佛掌榕根60g,猪蹄(7寸)250g,黄酒100g。加水适量,煎取半碗,分2次服。每隔4~6h服1次。(《福建民间草药》)
2、治劳力过度,佛掌榕根30g,墨鱼1只。酌加黄酒100g,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用法用量

播报
编辑
内服:煎汤,30~60g;或浸酒。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炮制

播报
编辑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断、切片晒干。

鉴别

播报
编辑
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短段或片状。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红棕色花斑及细密纵皱纹,可见横向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皮部薄而韧,易剥离,富纤维性,木部宽大,淡黄白色,有较密的同心性环纹。纵切面木纹顺直。茎枝圆柱形,黄绿色,被金黄色的长硬毛,质脆,折断面髓部多中空。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的叶片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钝尖,基部狭,全缘或3~5深裂,绿色或枯绿色。质较厚。气微香,有类似败油气,味微甜。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粗叶榕又名大叶青、丫枫小树、火龙叶、佛掌榕。为灌木或小乔木,嫩枝中空,小枝,叶和榕果均被金黄色开展的长硬毛。叶互生,纸质,多型,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广卵形,长10~25厘米,边缘具细锯齿,有时全缘或3~5深裂,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浅心形或宽楔形,表面疏生贴伏粗硬毛,背面密或疏生开展的白色或黄褐色绵毛和糙毛,基生脉3~5条,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2~8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长10~30毫米,膜质,红色,被柔毛。榕果成对腋生或生于已落叶枝上,球形或椭圆球形,无梗或近无梗,直径10~15毫米,幼时顶部苞片形成脐状凸起,基生苞片卵状披针形,长10~30毫米,膜质,红色,被柔毛;雌花果球形,雄花及瘿花果卵球形,无柄或近无柄,直径10~15毫米,幼嫩时顶部苞片形成脐状凸起,基生苞片早落,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外面被贴伏柔毛;雄花生于榕果内壁近口部,有柄,花被片4,披针形,红色,雄蕊2~3枚,花药椭圆形,长于花丝;瘿花花被片与雌花同数,子房球形,光滑,花柱侧生,短,柱头漏斗形;雌花生雌株榕果内,有梗或无梗,花被片4。瘦果椭圆球形,表面光滑,花柱贴生于一侧微凹处,细长,柱头棒状。

生长环境

播报
编辑
常见于村寨附近旷地或山坡林边,或附生于其他树干。分布于我国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药理作用

播报
编辑
提高免疫机能。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