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毒

(五種有毒性動物的合稱)

鎖定
五毒是蠍子蜈蚣蟾蜍壁虎五種動物的通稱。 [9]  蛇是有鱗目蛇亞目動物。 [10]  體呈細長圓筒狀,體表常覆有鱗片 [11]  蠍子是蠍目動物。 [12]  身體形似琵琶,背面黑褐色,腹面淺黃色。 [13]  蜈蚣是蜈蚣目動物。 [14]  軀幹由許多環節構成,每個環節有足一對。 [15]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 [16]  體短而粗壯;皮膚上有突起。 [17]  壁虎是有鱗目壁虎科動物。體小型,背腹扁平;體背具粒鱗間散有疣鱗。 [18] 
蛇分佈於全世界,棲息於平原、山區、丘陵、村莊等廢洞穴裏。 [19]  以棲息的蛙類、魚類、鼠類、鳥類等為食。 [20]  大多數為卵生,交配後6-9月產卵。 [21]  蠍子分佈廣泛,喜歡在潮濕的場地活動,在乾燥的窩穴內棲息。羣居性,夜間外出尋食、飲水及交配。以昆蟲等小動物為食。 [22]  蜈蚣為世界性分佈。常生活於温暖濕潤的環境中。夜行性。以昆蟲和小型動物為主食。 [14]  蟾蜍主要分佈在馬達加斯加、波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晝伏夜出。 [23]  以吞食動物為主。 [24]  壁虎分佈於印度、東南亞、大洋洲、日本和中國。棲息於林間、岩石堆或住宅外壁。常夜間活動。捕食昆蟲。 [18] 
中國民間流傳習俗端午日繪被針刺的五毒紋樣貼於家中,用以驅邪祛病,祈求平安。織繡上的五毒紋樣主要見於明清時期,同樣也是作為端午應景之用。 [9] 
中文名
五毒
包    括
蜈蚣毒蛇蠍子壁虎蟾蜍
民    俗
避五毒
用    處
中藥材

五毒簡介

五毒圖 五毒圖
古時我國中原地區民間傳説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應該分別是蜈蚣毒蛇蠍子壁虎蟾蜍穀雨以後氣温升高,病蟲害進入高繁衍期,為了減輕蟲害對作物及人的傷害,農家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穀雨貼,進行驅兇納吉的祈禱。這一習俗在山東、山西、陝西一帶十分流行。老天津衞曾經有一項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餅,五毒餅是用模子刻好後蒸烤出來的,模子形狀不一,裏面刻有五種“毒物”的圖案。 [1-2] 
有的地方的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認為五月是五毒出沒之時,民謠説:“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每到端午節,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説是為了避井毒。由於古時人們自然知識匱乏,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 [3-5] 

五毒民間習俗

端午節射五毒 端午節射五毒
從戰國時起,北方民間就認為“端午到,五毒醒”,“五毒”指的是蛇、蠍、蜈蚣、壁虎和蟾蜍。 [8]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鬱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户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
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6]  因為天氣熱,容易流行瘟疫,而且蛇蟲開始繁殖,容易咬傷人,採草藥、掛艾草、洗草藥水,都是祛病防疫的習俗。 [8] 
五毒耳枕,青蛙來保佑老人孩童安康,並把它作為禮品贈送親友,特別是老人和孩子以表示吉祥、和善、友愛。辟邪,保平安。

五毒其它相關

關於壁虎
五毒 五毒
壁虎(古人認為壁虎尿甚毒,入眼則瞎,入耳則聾,滴到人身上就會引起潰爛,吃了壁虎爬過的東西便會中毒死亡。 [7]  當壁虎爬到人的耳朵裏,尾巴脱落會致聾,但實際上不會)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