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普劉

鎖定
河南省鄧州市“五普劉”劉氏家譜——鄧州市坡劉營劉氏宗族
五 普 劉 的 來 歷
我始祖先兄弟五人,明朝洪武二年奉旨由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索布劉村(蘇堡劉),離開元祖,遷到河南省南陽府。
行一普捷:定居鎮平縣沙河劉;
行二普明:定居鄧州市坡劉營;
行三普智:定居鄧州市故事橋;
行四普忠:定居鄧州市閘劉村(由唐河劉老家遷入);
行五普義: 定居唐河縣劉老家。
————故稱五普劉。
中文名
五普劉
類    別
漢語詞語
地    區
河南省鄧州市

五普劉鄧州市夏集鄉坡劉營村始祖碑碑文

常思: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根深枝茂、源遠流長所由來也。我始祖諱普明字先知,山西平陽府洪洞縣索布劉人也,自明洪武二年奉旨遷移,兄弟五人,長普捷居鎮邑沙河劉,三普智遷故事橋,四普忠、五普義遷居唐縣劉老家地方。始祖行二,播遷於茲,踚越險阻締造,艱難洵河可謂辛苦備嘗矣。螽斯衍慶麟趾呈祥入泮者,有人廩膳者,有人登科筮仕者,有人雖曰功名之階梯,要非我祖積德,累仁不致此第,丘燹屢經,家譜淪落,而命名之起號罔知避諱,裔孫(生武)傳珠(生武)澍(員吏)元璽(生武)風儀目擊心惻不忍袖手,因搜尋遺志,訪問故老,考世系,敍家譜,釐始末,刻石立派,使後世子子孫孫勿替引之雲。
【始祖碑上原文:常思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根深枝茂源遠流長所由來也我始祖諱普明字先知山西平陽府洪洞縣索布劉人也自明洪武二年奉旨遷移兄弟五人長普捷居鎮邑沙河劉三普智遷故事橋四普忠五普義遷居唐縣劉老家地方始祖行二播遷於茲踚越險阻締造艱難洵河可謂辛苦備嘗矣螽斯衍慶麟趾呈祥入泮者有人廩膳者有人登科筮仕者有人雖曰功名之階梯要非我祖積德累仁不致此第丘燹屢經家譜淪落而命名之起號罔知避諱裔孫(生武)傳珠(生武)澍(員吏)元璽(生武)風儀目擊心惻不忍袖手因搜尋遺志訪問故老考世系敍家譜釐始末刻石立派使後世子子孫孫勿替引之雲】
鄧州市夏集鄉坡劉營村始祖碑碑文 鄧州市夏集鄉坡劉營村始祖碑碑文

五普劉宗派用字

五普劉始祖碑上宗派35代

先輩字派:普盈世思宗,國應加雲(輔)從
後繼宗派:廷芳傳元鳳
新敍宗派:修齊懷祖澤,仁孝延家聲
建功裕德厚,立業存心誠
始祖碑上字派35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雲(輔)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
-
-
-
-
-
-
-
-

五普劉新續宗派30派

啓晉平洪基(説明普明家族來源於山西平陽府洪洪洞縣)
隆興鎮鄧唐(兄弟五人子孫在鎮平、鄧州、唐河三縣市發展壯大)
正道永太和(後裔在社會發展中堅持公平正義構築和諧)
居安福臨祥(煌)(在和平安定環境中生活,分享福澤祥和輝煌成果。)
明閣培俊賢(普明後裔重視家教注意培養後代成為有用人才)
崇尚科文昌(普明後裔立足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崇尚科學文化繁榮昌盛)
新續宗派30派<br>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祥(煌)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通過標代處理,便於族人任何形式取名,只要記住自己是普明後裔幾代,互相間稱呼不犯愁,也給歷史考證,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普劉五普劉後裔支系分佈圖

五普劉五普劉後裔支系分佈圖

五普劉後裔支系分佈圖 五普劉後裔支系分佈圖
【坡劉營普明後裔支系分佈圖】
【坡劉營普明後裔支系分佈圖】 【坡劉營普明後裔支系分佈圖】

五普劉河南省鄧州市夏集鄉坡劉營村位置

五普劉鐵腳劉傳奇

——河南省南陽市“五普劉”劉氏宗族
撰稿人:劉立然劉澤萬二〇〇六年丙戌年五月初六日
本文由劉海宇根據2011年2月版《普明家庭志——鄧州市坡劉營劉氏宗族》錄入
傳説山西平陽府洪洞縣蘇堡劉村,有一户農家,夫妻二人養育了七個兒子,其中五個長者已經相繼成家,婆媳妯娌和睦共處,一人家人在一起過着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家庭氣氛樂融融的。
大明洪武二年,河南南陽府一帶,遭遇特大水災,繁華的南陽大地,人口逃亡過半,人煙稀少,大片良田荒蕪。洪武大帝降旨,户部決定由山西移民,補充河南南陽府户籍,開發南陽農業,繁榮南陽經濟。
山西巡撫接旨後,將移民任務分配到下屬府縣。後具體分解落到這户劉姓人家,七個兒子五個在應召之中。作為移民,遷徙南陽府落户。户主劉老先生接到徵召命令,一家人哭成一團,實在是捨不得分離,心裏難割難捨,俗語説:“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窮窩。”可是王命難違,朝廷聖旨誰敢違抗。五個兄長只好從命,偕妻子兒女背井離鄉,遠去南陽安家落户,六弟七弟年紀尚幼,便隨父母一起留在山西老家。
洪武二年九月,秋高氣爽,金桂飄香。户主劉老先生託老妻在家照護兩個小兒子。老人領着五個兒子,乘坐一輛雙套鐵輪巨型馬車,向河南南陽府進發,大馬車一路上獨領風騷,惹人注目。到達南陽後,府户吏對五兄弟的落户之處,作了具體安排。普忠、普義二人到唐縣東門外三里地方落户定居,普智到鄧州東北故事橋嚴河岸居住,普明到鄧州北二十里處荒坡野地扎宅寄居,普捷到鎮邑官寺北沙河邊定居落户。
劉老領五兄弟先到唐縣,後依次到鄧州、鎮邑對兄弟五人的定居落户一一作了安置。待安排就緒後,老人又把兄弟五個召集到唐縣。晚飯後,老人在油燈下語重心長地説:“你們要牢記劉家的家規家訓:治家要靠勤儉,教子要有義方,處鄰以和為貴,處事誠信為本。特別是你們兄弟五人遠離家鄉,又分居四處獨立支撐門庭,我實在放心不下。你們兄弟五人,要抱成一團,凡遇大事,要多商議,要互相支援。到啥時候都要牢記,兄弟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重於泰山。俗話説,打虎靠的是親兄弟,上陣還是父子兵。”一席話説得五兄弟眼含熱淚,點頭稱是。老人接住説:“我沒有什麼家產留給你們,打算把這輛馬車全部留下,歸你們使用。具體怎樣使用?你們弟兄可商議個好辦法。”兄弟五人相互推讓,三個兄長一致同意,馬車永遠歸四弟五弟管用。四弟五弟説啥也不接受三個兄長的意見。並説,馬車一定要算兄長普捷的財產。老人看五兄弟互尊互讓,爭持不下。老人最後説:“馬車留在唐縣老家歸老四、老五使用,作為財產歸忠、義二人所有。但是有一個事一定要做到:等馬車破舊了以後,一定把馬車左‘腳’護送到沙河劉,由普捷後裔珍藏;車的右‘腳’,放在唐縣老家,由普義後裔珍藏,留作紀念。”所以唐縣稱劉老家地方,有兄弟五人先到唐縣之意。
據考證:兩個鐵“腳”現分別在鎮平、唐河珍藏。因此,五普劉後裔,不忘自己的老家是山西洪洞縣,不忘先祖是乘坐鐵腳大馬車從山西來到河南的移民。
附件:後來定居唐縣普忠移民鄧州市軒店東北約三里地的地方,乾渠閘旁扎宅定居,村子名曰“閘劉”。至於搬遷時間、原因,待考證閘劉祖牌,訪問故老後下結論。
據百度吧友“pluiepoco”消息,家譜中傳説的鐵腳——2個鐵輪都在沙河劉!
pluiepoco:回覆 xiaxf413 :謝謝,已收到。另外,告訴你個好消息,家譜中傳説的鐵腳,我問了同村人,確實有,2個鐵輪都在沙河劉!

五普劉劉氏族譜及現收藏地列表

1.閩杭白沙白蓮塘劉氏族譜11卷首1卷
(清)劉青藜纂
清宣統二年(1910)木活字本(現存9冊)
現藏浙江衢州市文館會(存卷首1-7.9-11)
2.(天津靜海)劉氏家譜2卷
(民國)劉傑臣編
民主十六年(1927)序石印本(現存2冊)
現藏日本、美國
3.(天津)敦復堂劉氏家譜1卷
(民國)劉厚生編
民國三十三年(1944)鉛印本
4.(天津)劉氏家乘序1卷
(民國)劉斆勤編
民國三十三年(1944)鉛印本
現藏天津市檔案館
5.(河北)豐潤劉氏家譜5卷
(民國)劉煥然、劉璧榮重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
現藏河北唐山市檔案館
6.(河北)滄縣西趙河莊劉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劉慶凱、劉孟揚等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天津文化館義印書局鉛印本一冊
現藏山東濟南市博物館、美國
7.(河北滄州)劉氏家譜3卷首1卷
(清)劉濤、劉玉策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現藏人民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遼寧圖書館
8.(河北)臨山劉氏(七修)家譜不分卷
(民國)劉傳恕等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現存4冊)
現藏美國
9.(河北南皮)劉氏族譜
10.(民國)劉廷樾等修
民國十七年(1928)天津鉛印本(現存3冊)
現藏北京圖書館
11.(河北)上元劉氏家譜6卷
(民國)劉文耀纂
民國間朱絲欄稿本(現存8冊)
現藏北京圖書館
12.(山西)洪洞劉氏宗譜8卷首1卷末1卷
(清)劉鎮、劉志纂輯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現存4冊)
現藏人民大學圖書館、美國
13.(山西)洪洞劉氏族譜5卷
清朝劉周頌、劉業長等重修
清雍正一年(1729)刻本(現存4冊)
現藏日本、美國
14.(山西)洪洞劉氏宗譜6卷
清乾隆五年(1740)木刻本(現存6冊)
現藏河北大學圖書館
15.(山西)洪洞劉氏族譜
(清)劉日寀修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現存8冊)
16.(山西)洪洞劉氏(三修)宗譜6卷首1卷
(清)劉大悊纂修
清嘉慶十五年(1810)刻本(現存6冊)
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遼寧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美國
17.(山西)洪洞劉氏族譜5卷附劉氏族譜考1冊
(清)劉振基重修
清道光元年(1812)刻本
現藏遼寧圖書館
18.(山西)洪洞劉氏(七修)族譜15卷首1卷
(清)劉、劉元鶴重修
清同治四年(1865)重刻本(現存16冊)
現藏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美國
19.(山西)洪洞劉氏(五修)宗譜20卷首2卷末1卷
(清)劉勝蓮編輯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現存16冊)
現藏北京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山西洪洞縣檔案館
20.(山西)洪洞劉氏族譜不分卷
清手抄本
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