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時

(中醫醫學術語)

鎖定
五時即春、夏、長夏、秋、冬,是中醫五行學説的組成部分,按五行學説理論,五臟應五時,春主肝,夏主心,長夏主脾,秋主肺,冬主腎。
中文名
五時
出    處
《黃帝內經》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五時概念

即春、夏、長夏、秋、冬。《靈樞·五閲五使》:“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

五時解讀

人與自然界有着物質的同一性,自然界每一季節由於稟受陰陽之氣的多少不同,形成了春、夏、長夏、秋、冬的氣候特徵;人體五臟由於稟受陰陽之氣的多少不同,形成了五臟各自不同的本質特徵和功能特徵,故五臟與四時陰陽有着不同的通應關係。春為少陽發生之氣,肝主疏泄而生髮,故肝氣通於春;夏為太陽温熱之氣,心為火髒具有温熱的特點,故心氣通於夏;長夏居夏秋之交,氣候濕熱,萬物生化長養,脾為土髒,主生化長養,故脾氣通於長夏;秋為少陰收斂之氣,肺為清肅之髒,具宣降的特點,故肺氣通於秋;冬為太陰寒冷之氣,腎為封藏之本,故腎氣通於冬。五臟與五時的這種通應關係,決定了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必然受到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的影響。

五時中醫應用

1、五臟功能分旺於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個不同的季節裏,人體的真氣常較多地分佈、通達、濡養於相應的五臟,使該髒功能相對旺盛。具體言之,春季“藏真散於肝”;夏季“藏真通於心”;長夏“藏真濡於脾”;秋季“藏真高於肺”;冬季“藏真下於腎”(《素問·平人氣象論》)。説明隨着五時之氣的影響,真氣在五臟的分佈,由於其生理特徵的不同,客觀需求不同,因而就有一定的偏傾性,以順應相應之髒功能順時而旺的特點。可見五臟之氣在不同的季節時令,功能狀態亦因之而異。
2、五臟氣血變化於五時。由於五臟的功能在五時的不同盛衰狀態,五臟之氣血也因五臟陰陽在五時的消長變化,而呈現相應的盛衰變化。突出表現為面色和脈象在五時的差異。如我國人種面色微黃,故以黃色為主色,在微黃的基礎上,面色因五時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微有變化,例如春季略顯青色,夏季略顯赤色等,這些色澤變化稱為客色。脈象隨着五季陰陽的消長也有正常的波動,分別表現為春弦、夏洪、長夏濡、秋浮、冬沉。面色和脈象在五時的不同表現,正是四時氣候變遷影響內臟氣血功能活動的具體體現。
3、五臟病變因時而異。五臟在不同的季節裏,內臟氣血的盛衰狀態各異,故對於不同季節所產生的不同邪氣有不同的易感性。故春季多風病、肝病,夏季多暑病、心疾,長夏多濕病、脾病,秋季多燥病、肺病,冬季多寒疾、腎病。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説:“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虐,冬善病痹厥。”
五臟病症的治療因時制宜。因時制宜時根據季節氣候因素對五臟生理病理的影響,以確定治療方案的方法。對於五臟病症在治療時,一是從主時之髒求治。如出血病變逢春季發者,治宜清肝泄火;逢夏季而發,清心降火;逢秋季發者,清熱潤肺;逢冬季而發則滋腎降火。二是據證立法用藥,兼調主時之髒。如春季為風木主氣,肝膽氣旺,在辨證治療時,宜加柴胡、半夏、木通等品應時氣變化以暢達肝氣。三是隨病變時令,根據五行相剋關係,抑強扶弱。一般認為春季宜抑木培土,夏季宜抑火固金,秋季宜瀉肺保肝,冬月宜避寒益火強心,以順應時令五行之氣。
[1-2]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等編著.《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5月
  • 2.    張登本.《中醫學基礎 新世紀第2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