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德終始

鎖定
五德終始,一種學説,是指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
中文名
五德終始
釋    義
一種學説
創始人
鄒衍
時    代
戰國時期

目錄

五德終始內容

五德終始説: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週而復始的循環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説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
中國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歷史觀。“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種德性或性能。“五德終始”指這五種性能從始到終、終而復始的循環運動,鄒衍以此作為歷史變遷、王朝更替的根據。
早期的五行學説,經春秋時期的“必有勝”、墨家學派的“毋常勝”(交相勝)到鄒衍發展為“五德終始”、循環相勝的觀點。鄒衍説“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選》李善注引)。又説:“代火者必將水”“數備將徙於土”(《呂氏春秋·應同》)。他認為虞(舜)、夏、殷、周的歷史是一個勝負轉化的發展過程。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勝而具有階段性,又按照始於土、終於水、徙於土的循環往復而具有周期性,“陰陽消息”的矛盾運動推動着“五德轉移”,又決定着“並世(當世)盛衰”。在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的每一發展階段都存在着陰陽兩種勢力的矛盾和鬥爭。兩者交爭,“勝者用事”,歷史屬於鬥爭中的勝利者。而這種五德相勝又是被機械的週期律預先決定的,“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認為王朝的興起必有天意符瑞作為象徵和驗證。這種天人感應論是為周秦之際的新興統治勢力服務的,故“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五德終始説具有深遠的影響,明代有“奉天承運皇帝”一説,所謂“承運”,即繼承某一“德”運。

五德終始來源

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戰國中期之前的陰陽五行思想是五德終始説基本的理論來源。如:梁啓超所著的《陰陽五行説之來歷》,馮友蘭所著的《中國哲學史》上冊、張立文、陸玉林所著的《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著作對五德終始説具體的理論來源進行了研究。
(1)來源於道家思想。持這種觀點的著述主要有:謝扶雅所著的《田駢與鄒衍》、陳槃所著的《寫在之後》、孫開泰所著的《鄒衍與陰陽五行》、白奚所著的《翟下學研究》。
(2)來源於墨家思想。持這種觀點的著述主要有:範毓周所著《“五行説”起源考論》、李漢三所著的《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説》。
(3)來源於儒家思想。持這種觀點的著述主要有:顧頡剛所著的《五德終始説下的政治和歷史》、范文瀾所著的《與頡剛論五行説的起源》、童書業所著的《五行説起源的討論》、侯外廬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楊榮國所著《中國古代思想史》。
(4)來源於其它思想。饒宗頤所著的《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一書認為,《孫臏兵法·地葆》中“五壤相勝”理論與五德終始説之間存在着莫大的聯繫。胡克森所著的《從五行説到鄒衍五德終始説理論的中間環節》一文認為,鄒衍五德終始説的理論來源為春秋末年晉國史官史墨的政權相勝理論,以及老子“德”的概念。
劉毓磺所著的《先秦諸子初探》一書認為,鄒衍的五德終始説是《管子五行説的變形表現。王壓、胡新生所著的《論鄒衍五德終始説的思想淵源》認為前兆迷信是鄒衍五德終始説的主要理論來源。
趙瀟所著的《論五德終始説在秦的作用和影響》則認為鄒衍五德終始説的理論來源於秦的五行文化。秦彥士所著的《諸子學與先秦社會》一書認為“五德終始説”是由曆法建正、立閏朔的終始推衍而來的。
孟祥才、胡新生主編的《齊魯思想文化史一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一書,對諸家觀點進行了總結和歸納,並認為五德終始説主要有三個理論來源:一、古老的陰陽、五行生剋觀念;二、古老的天文曆法與傳統的四時教令思想;三、古老的自然與政事相比附的天人相與學説。
劉澤華教授曾言:“戰國末年的諸子百家都參與了‘五德終始’的再創造;陰陽家也吸收了諸子之學。”的確如此,儒、道、墨、法等學派都對五德終始説的構建做出過貢獻,上述的研究或基於一點或基於一面,沒有綜合的去考慮鄒衍五德終始説的謹論來源。

五德終始主要影響

鄒衍創建“五德終始説”,本意是想從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談”的陰陽五行研究中,羅列出天降的災祥禍福,來恐嚇那些驕奢淫逸、“不尚德”的統治者們,希望他們能按照儒家道德規範辦事、治民,能“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之施”及於黎庶。但是五德終始説的創立客觀上卻迎合了戰國後期各國君主實現統一大業的心理願望,為他們提供了統一天下的理論依據。
五德終始説作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受到歷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遂成為五德終始説的第一個實踐者。
南北朝後期,“五德終始説”更是備受推崇。
《北齊書》:“武定初,官軍與周文戰於邙山。是時官軍旗幟盡赤,西軍盡黑,懷文言於高祖曰:"赤火色,黑水色,水能滅火,不宜以赤對黑。土勝水,宜改為黃。"高祖遂改為赭黃,所謂河陽幡者。” [1] 
《周書》:“今魏歷告終,周室受命,以木承水,實當行錄,正用夏時,式遵聖道。惟文王誕玄氣之祥,有黑水之讖,服色宜烏。” [2] 
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説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由於此説”。但宋金以後,沿襲千餘年的五運説最終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趨於消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