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峯村

(福建惠安縣崇武鎮五峯村)

鎖定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是名揚海內外的“中國石雕之鄉”,崇武鎮五峯村又被譽為古今“中國南派石雕第一村”,是南派石雕的發源地,尤其以蔣氏最為出名。全村年產值8億多元,人均純收入為8018元,成為惠安首富村。村工業區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 [1] 
中文名
五峯村
別    名
中國石雕之鄉
所屬地區
福建惠安縣崇武鎮
人均純收入
8018元

目錄

五峯村概況

五峯村,有“五峯釀蜜”美麗的傳説,該村石雕傳統工藝更是名揚四海,源遠流長,具有幾百年的歷史。該村蔣氏石雕藝人在清末民初便以精湛技藝驚豔一時。福州,廈門及台灣遍佈蔣氏石雕石場門店足跡,在台灣還有“無蔣不成場”的説法。新中國成立後,以五峯蔣氏石雕藝人為主的惠安石雕廠成立,為新中國製作了不朽的石雕作品,代表作有人民大會堂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等。改革開放之後,台灣及日本客商慕名而來,五峯村也真正發揮了傳統的石雕工藝的優勢,五峯人點石成金,改寫貧窮的歷史,“五峯釀蜜”創造新生活的傳説在今天才得以真正實現。
五峯村 五峯村
如今五峯村已有87家企業,其中投資上千萬元的墓碑廠33家,中外合資企業12家,大部分石雕廠實現自動和半自動化機械操作。在五峯村工業區,到處是鱗次櫛比的標準廠房,車間裏不同色澤的荒料石塊在鋸石機切割下裁成不同形狀的石塊,經磨、切、鏜等流水作業,加工成為光澤耀人的各種造型的墓碑成品;過去只知種地、織網、料理家務的“惠東女”,或用提磨機割機或用纖細的鋼鏨刻着各種石製品,用她們精巧的技藝把頑石賦予各種形象的生命。
五峯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致力加快新村建設和興辦公益事業,共投入750萬元用於興建和改善學校、修築村間水泥路、架設輸電線路、安裝路燈、興建衞生公廁、創建老人活動娛樂設施等,村內實現道路“硬化”,環境“美化”,通訊交通現代化。

五峯村文化活動

“好!”正月初五、初六,崇武鎮五峯村委會二樓裏,叫好聲、吶喊聲不絕於耳——由村委會主辦的“美麗五峯杯” 全市乒乓球比賽正在這裏激烈進行。乒乓球運動是該村創建“一村一品”文化示範村的重要內容。
崇武鎮五峯村:乒乓球賽促進鄉民聯繫 崇武鎮五峯村:乒乓球賽促進鄉民聯繫
這次比賽共有來自泉港、鯉城、部分市直單位,以及全縣各鎮代表隊的19支隊伍參加,最後五峯、崇武、山霞等三支代表隊奪得前三名。崇武乒協會長張江鵬捐助5000元,村書記蔣麗雅從文體部門爭取了1.5萬元,村企業家蔣國添資助了1萬元。
五峯村人對乒乓球運動的熱衷和支持,使得該村成為崇武乒協的駐地。該協會成立近20年,本來駐地在西沙灣邊上,場地小、租金貴。“後來,五峯村委會把二樓一個100平方左右的場地留給我們,並負責日常的水電費。”崇武乒協副會長、五峯村民張傑民介紹,這大大減輕了協會的負擔。
五峯村幹部也很喜歡乒乓球運動,不但經常參與鍛鍊,而且積極組織開展比賽。村委會協同乒協聯繫企業冠名,在元旦、五一等節假日,組織舉辦了“駿馬杯”、“佳義杯”、“安盛杯”等乒乓球賽事。而他們組織的“崇乒杯”全縣乒乓球比賽更是堅持每年在國慶期間舉辦。
“大型賽事我們會邀請市級代表隊參加,全縣性賽事我們就通知各鎮代表隊一起切磋。” 張傑民介紹,每逢比賽,村委村民都很熱情,有的觀戰,有的幫忙計分,有的幫忙接待,有的擔任裁判。
為了推動乒乓球運動,五峯村委會還給乒協一個“硬任務”:週末必須騰出兩張球桌,培訓五峯村的乒乓球愛好者。“如果沒有民間力量參與,只有乒協會員在自娛自樂,那麼乒乓球運動就不會發展。” 張傑民介紹。
“我們藉此推動全民健身,倡導健康的生活理念,減少青少年酗酒、賭博的陋習。同時,搭建交流平台,促進村與村之間的溝通聯繫。”五峯村村主任蔣建川介紹。
五峯村文體活動十分興盛。除了是崇武乒協的駐地,這裏還堪稱崇武籃球運動的中心。而該村投入上千萬元整修而成的文體休閒公園,則進一步活躍了廣場舞、南音等其他文體活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