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屹山歷史村

鎖定
1995年,位於日本主要大島本州中部偏遠的高山河谷間的三座農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些村莊――荻町(Ogimachi)、相倉(Ainokura)和菅沼(Suganuma)――位於歷史上稱作白川鄉和五屹山的地區,那裏山高1500米。
中文名
五屹山歷史村
外文名
Historic Villages of Gokayama
著名景點
《世界遺產名錄》
行政區類別
農舍
所屬地區
日本主要大島本州中部

五屹山歷史村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白川鄉和五屹山歷史村座
Historic Villages of Shirakawa-go andGokayama
入選時間:1995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v)(v)
地理位置:N36 15 30 E136 54 30 (Ogimachi Village)
N36 15 20 E136 54 07 (OgimachiVillage 2)
N36 25 30 E136 55 60 (AinokuraVillage)
N36 24 20 E136 53 10 (SuganumaVillage)
遺產編號:734
遺產描述
五屹山村落 五屹山村落
白川鄉和五屹山歷史村座是日本飛驒地區白川鄉(岐阜縣大野郡白川村)及五屹山(富山縣南礪市)地區的合掌造結構建築歷史村落的總稱。列入遺產的村莊包括:荻町(Ogimachi)、相倉(Ainokura)和菅沼(Suganuma),那裏山高1500米,一條名叫莊川的河流自南向北流經該地區,流入日本海,由於山坡陡峭,這裏的大多數村莊都位於沿河谷的一條狹長地帶上。
白川鄉和五屹山歷史村座位於日本主要大島本州中部偏遠的高山河谷間,長期以來,與外世隔絕,各個山村的特別之處即有名的合掌造,是日本傳統鄉村的建築。儘管經歷了巨大的經濟變革,這些村落依舊是傳統生活模式同當地生活環境與社會功能結合的典範。
199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v)(v),白川鄉和五屹山歷史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v): 白川鄉歷史村莊和五屹山是傳統人類住區的傑出例子,它們完全適應其環境及其存在的社會和經濟理由。
遴選依據標準(v): 1950年以來,儘管日本經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但這些村莊的社會結構(其佈局是其物質表現形式)依然存在,這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因此,他們保存了他們悠久歷史的精神和物質證據。 [1]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白川鄉和五屹山村座,地處山區,長期以來與外界隔絕。這些村落的居民以種桑養蠶為生,當地的農舍很有特色,在日本是獨一無二的,它們比一般農舍略大,為兩層結構,屋頂坡面很陡,用茅草覆蓋。儘管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動盪,荻町、相倉和菅沼這些村落依舊體現了當地人那種與自然生活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完美適應的傳統生活方式。 [1-2] 

五屹山歷史村遺產介紹

白川鄉和五屹山村落是一個降雪特別多的地區。冬天寒風從中國刮來,挾帶着濕氣吹過日本海。直到不久以前,同外界的接觸仍十分稀少。由於進出非常困難,這個地區曾被叫作“日本最後一塊未開發的區域”。因為冬天的景色就像在童話故事中情境一般,被喻為“冬日的童話村”。 [1-2] 
“日本最後一塊未開發的區域”
在白川鄉和五屹山歷史村座,莊川河流自南向北流經該地區,流入日本海,由於山坡陡峭,這裏的大多數村莊都位於沿河谷的一條狹長地帶上。這也是一個降雪特別多的地區,冬天寒風從中國刮來,挾帶着濕氣吹過日本海。由於同外界的接觸仍十分稀少,進出非常困難,這個地區曾被叫作“日本最後一塊未開發的區域”。每個村莊都有一個稱作“庫米”的互助組織,由鄰近各户組成,並根據在江户時期(17-19世紀)就已建立,今天仍在發揮作用的一種合作制度進行活動。“庫米”開展季節性和日常的工作,共同或輪流進行,例如砍山路兩旁的草,清除溝渠,防火和履行宗教職能。在婚喪儀式以及蓋房或給屋頂上草時則實行另外一種傳統的互助制度。在一個生產能力受到自然條件嚴重限制的高山地區要生存下來,以互助為基礎的社會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它的演變發展無疑也受到人與人之間強有力的精神紐帶的影響。荻町、相倉和菅沼這些村莊位於五屹山的地區,山高1500米。由於受到合法的傳統制度的保護,荻町、相倉和菅沼這三個村莊才得以充分地保持住它們世代相傳的精神。
“合掌造民家園”
白川鄉與五屹山等具有獨特景觀的村落以“白川鄉與五屹山的合掌造聚落”而著名。當地的農舍比一般農舍大,完全為木結構,屋頂呈三角形,三面都覆蓋着草。這種建築式樣稱作“合掌”,因為屋頂陡峭的坡面使人想起佛教徒禱告時雙手合十的樣子。閣樓往往被農民用來養蠶。一簇簇農舍由田野和樹林圍繞。
合掌造是日本一種特殊的民宅形式,合掌造為木造建築物,在興建的過程中完全不用釘子,但仍然十分牢固。合掌造的屋頂十分陡峭,這使積雪容易滑落不會堆積,以避免冬季的大雪將屋頂壓垮。合掌造每隔三、四十年就必須更換老朽的屋頂茅草。更換茅草需要大量人力,故每次有哪一家人的屋頂需要翻修,全村的人就會同心協力一起完成,這種合作方式稱為“結”。傳説這種建築形式是13世紀初平氏家族在源平合戰戰敗後遁入深山,為了禦寒並躲避追兵而建造的。目前保存下來的建築物大約是在江户時代中後期興建的。
合掌造其房梁東西走向,使房屋能獲得充足的採光量,減小風力,正三角形屋頂可以避免冬日的大雪重壓,體現了人們的生活智慧。每座民居內部空間很大,住幾十個人沒問題。古村落限制村民更改民居的內部裝潢,為的是保持世界遺產的歷史延續性。合掌屋屋頂的茅草每三四十年得更換一次,每次約需要200人一起花上兩天時間;全村平均一年約有2至3座要換屋頂。為能夠順利進行這項工程,村裏衍生出一種制度:哪家房子要換屋頂,左鄰右舍都要一起幫忙。這些合掌屋結構即使遇上地震或大風雨,仍可安然無恙。將合掌造介紹給全世界的,是德國的建築學者,他在1935年左右於日本進行傳統民居樣式的調查,實地走訪合掌造後大感驚豔,在《日本美的再發現》一書中讚譽其為“極端合理,就連日本境內也相當罕見的傳統庶民建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