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子良將

鎖定
“五子良將”是產生於20世紀後半葉的一個民間俗稱。“五子”的含義是五個人,“良將”的含義是善於作戰的將領。“五子良將”通常是指代曹操麾下的五位戰功卓著的將領,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
陳壽在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敍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與五虎上將不同,五子良將一詞史書有載,經過多年演變,民間開始將他們合稱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中文名
五子良將
外文名
Five good generals
主要成就
為曹操南征北戰
別    名
魏五子
所處時期
東漢末年
民    族
成    員
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所屬陣營
曹魏
主    公
曹操
人    數
5

五子良將詞語釋義

“五子良將”當中的“子”字,在文言文中的含義是一個人。例如,《三國志·吳範劉惇趙達傳》當中的“三子各於其術精矣,其用思妙矣,然君子等役心神,宜於大者遠者,是以有識之士,舍彼而取此也。” [9]  這裏的“三子”便是指吳範劉惇趙達這三個人。
所以,“五子良將”一詞在文言文的語法上存在着語病,只能被歸類為現代漢語白話文當中的大眾語。該詞是為了對曹魏良將五子進行合稱而產生的俗稱,產生於20世紀後半葉的民間。

五子良將人物介紹

五子良將張遼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本姓聶,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曾先後從屬於丁原何進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曾擔任先鋒,於白狼山烏桓單于蹋頓。後鎮守合肥時擊退孫權的進攻,封徵東將軍曹丕繼位,轉任前將軍。222年去世,“剛侯”。

五子良將樂進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衞國(今河南濮陽市清豐縣)人。從曹操起兵,多年來隨曹操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勇猛果敢,常任先鋒大將。曾在烏巢之戰擒獲淳于瓊;青泥之戰擊敗關羽。後與張遼鎮守合肥。曹操稱王后,因樂進數有戰功,拜右將軍。218年去世,諡“威侯”。

五子良將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省泰安市)人。原屬鮑信,後歸曹操,為將堅毅莊重,在宛城之戰的出色表現,被曹操稱讚可對比古代的名將。曹操稱王后,拜左將軍襄樊之戰時被關羽擊敗俘虜,被迫投降。孫權奪荊州後獲得禮遇,後被其放歸魏國。曹丕封安遠將軍,後遭曹丕羞辱憂鬱而逝,諡“厲侯”。

五子良將張郃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曾先後從屬於韓馥袁紹,在官渡之戰時歸降曹操。曹丕繼位,封左將軍。其為將以巧變著稱,為劉備諸葛亮所忌憚,在街亭之戰大破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累遷徵西、車騎將軍。後於木門道中伏而死,諡“壯侯”。

五子良將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縣(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原屬楊奉,後在曹操奉迎天子時投奔曹操,常隨軍征戰,屢立戰功。曾在襄樊之戰中率軍擊敗關羽。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繼位,封右將軍。227年死於任上,諡“壯侯”。 [1] 

五子良將説法來源

“五子良將”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將軍,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曹操在行軍作戰時,進攻時常常用這五個人為先鋒,撤軍時常用這個五個人斷後。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將這五個人列為一傳,在進行總評時説:“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現代以來人們開始將其合稱為五子良將,但子只是一個量詞,“五子”意思就是説“這五個人”。 [1] 
漫畫《火鳳燎原》中的五子良將 漫畫《火鳳燎原》中的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史書評價

陳壽《三國志》: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1] 

五子良將社稷影響

五子良將先後跟隨曹操的時間不同,樂進、于禁加入曹操的時間最早,其次是徐晃,再次是張遼,最後是張郃,而早期五子良將的戰績也多是從攻,進攻時被任命為先鋒,撤軍時負責斷後。
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遼與樂進、李典一同守衞合肥,曹操徵漢中張魯時,東吳孫權趁機起十萬兵來犯合肥,而曹軍守兵只有七千餘人,張遼招募八百敢戰將士,趁夜對孫權發動突襲,孫權圍攻合肥十餘日不下,開始撤軍,張遼與樂進、李典又趁機追擊,幾乎擒住孫權。 [2] 
建安十八年(213年),樂進與關羽交戰於青泥,擊退關羽、蘇非。原本歸附劉備的南郡諸郡山谷蠻夷紛紛前往樂進處投降。關羽退至尋口。後來,文聘也率軍趕到。樂進、文聘二人聯手與關羽交戰於尋口。樂進又進擊臨沮、旌陽,大破劉備手下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 [10-11] 
張繡反叛時,曹操從被擊敗的黃巾軍組建的青州兵趁機打家劫舍,曹操對青州兵管理比較寬鬆,于禁率軍將這些趁火打劫的青州兵進行討伐,平定了青州兵所帶來的禍患。 [3]  但在後來的襄樊之戰時,于禁被關羽放水進攻,所率七軍全部覆沒,于禁也因為投降被指責。 [4] 
張郃最為劉備所忌憚,漢中之戰時,夏侯淵被斬,張郃臨時統帥漢中諸軍,穩定一時不安的曹魏軍隊,堅持到曹操親自率軍來漢中。 [5]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隴右諸郡響應蜀漢關中震響。張郃於街亭大破蜀將馬謖,致使諸葛亮進無所據,直接導致了諸葛亮北伐的失敗。 [6] 
漢中之戰時,徐晃擊破試圖攻佔馬鳴閣道的蜀將陳式,直接粉碎了劉備想要隔絕漢中與關中的聯繫的計劃。 [7]  襄樊之戰時,曹仁被圍,形式十分危急,于禁所率七軍也被關羽所敗,關羽一時威震華夏。徐晃率領的軍隊多是新兵,但徐晃長驅直入,連破關羽多屯,進而擊破關羽,被舉為保全襄樊第一功。 [8]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 魏書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29]
  • 2.    《三國志·張遼傳》: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亦與遼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
  • 3.    《三國志·于禁傳》: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禁曰:“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太祖悦,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 4.    《三國志·于禁傳》: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 5.    《三國志·張郃傳》: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
  • 6.    《三國志·張郃傳》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
  • 7.    《三國志·徐晃傳》: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聞,甚喜,假晃節,令曰:“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劉備欲斷絕外內,以取漢中。將軍一舉,克奪賊計,善之善者也。”
  • 8.    《三國志·徐晃傳》: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令曰:“須兵馬集至,乃俱前。”賊屯偃城。晃到,詭道作都塹,示欲截其後,賊燒屯走。晃得偃城,兩面連營,稍前,去賊圍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賊圍頭有屯,又別屯四冢。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
  • 9.    《三國志·卷六十三·吳書十八·吳範劉惇趙達傳第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01]
  • 10.    《三國志·樂進傳》: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
  • 11.    《三國志·文聘傳》: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