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大戰役

(抗美援朝五大戰役)

鎖定
抗美援朝戰爭五大戰役是指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 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的主要戰役。經過五大戰役,迫使敵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在戰爭雙方形成戰略對峙情勢下,美國不得不接受停戰談判。 [1] 
名    稱
五大戰役
發生時間
1950年10月25日 至 1951年6月10日
地    點
朝鮮半島
參戰方
中國,朝鮮,美國,韓國
主要指揮官
彭德懷

五大戰役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的首次反擊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入朝後,美軍仍判斷中國不會出兵,而繼續分兵冒進。10 月25日,在鴨綠江以南50公里處的温井地區,志願軍首戰南朝鮮軍,抗美援朝戰爭從此正式開始。11月1日晚,中美兩國軍隊的第一次交戰 ——雲山之戰打響。2日,志願軍攻克雲山。在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抓住敵人驕傲輕敵、分兵冒進的良機,利用敵軍怕近戰夜戰的弱點,採取隱蔽接近敵人,乘敵不備突然發起反擊的方式,殲滅敵軍1.5萬人。第一次戰役的勝利,挫敗了敵人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全朝鮮的企圖,取得了同優勢裝備的“聯合國軍”作戰的經驗,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使朝鮮人民軍獲得了整頓的時間。 [1] 

五大戰役第二次戰役

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在朝鮮北部地區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的反擊戰役。美國侵略軍雖遭第一次戰役打擊,卻還認定中國軍隊不可能大規模入朝,認為其參戰兵力不過6至7萬人,仍企圖迅速佔領全朝鮮。11 月6日,“聯合國軍”開始試探性進攻。24日便集中美英軍隊全部及南朝鮮軍隊大部共22萬餘人,分東西兩線,主力置於西線,向北發動“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為粉碎敵軍攻勢,中國人民志願軍經請示中央軍委,決定利用美恃強驕傲的情緒,採取“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的方針,將敵誘至定州、香枳山、新興洞、妙香山等志願軍預定地區,然後突然反擊,在運動中殲滅敵軍。11月25日,在志願軍按計劃示弱節節阻擊後撤的情況下,敵進至志願軍預定作戰地區。志願軍趁敵立足未穩,於25日黃昏和27日黃昏,相繼在西線、東線發起反擊,重創敵軍。12月1日,敵軍丟棄大量武器裝備,向三八線及其以南地區撤逃。12月5日,中朝人民軍隊收復平壤並繼續向三八線推進。17日,中朝人民軍隊於追擊中佔領鹹光,24日收復興南。殘敵從海上脱逃,戰役遂告結束。第二次戰役,共殲滅“聯合國軍”3.6萬人(其中美軍2.4萬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全部失地,並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甕津半島和延安半島,迫使“聯合國軍”轉入防禦,從而扭轉了朝鮮戰局,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略意義最重大的一次勝利。第二次戰役粉碎了美軍的“聖誕節攻勢”,造成“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最慘重的軍事敗績”。麥克阿瑟於12月3日在向美國總統的報告中承認:美國是“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 [2] 

五大戰役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中朝人民軍隊聯合發起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之前,12月4日,中朝軍隊成立了聯合司令部(簡稱“聯司”),實現了統一指揮。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朝鮮人民軍方面的金雄任副司令員,樸一禹任副政治委員。美國侵略軍被擊退到三八線以後,一面利用既設陣地進行防禦;一面拋出“停火建議”,企圖爭取時間調整部署,重整軍隊再行北犯。為粉碎敵人這種陰謀,中朝人民軍隊決心不予敵以喘息之機,集中31萬餘人兵力,於12月31日17 時,迅即發起第三次戰役。採取正面突破、穿插迂迴、分割圍殲的戰法,迅速突破敵三八線既設陣地。1951年1月2日,敵軍開始全線撤退。1月4 日,中朝人民軍隊解放漢城。5日,渡過漢江,至8日,佔領水原、利川、驪州、原州一線。此時,敵軍已撤至三七線附近。中朝人民軍隊識破了敵有計劃向南退卻,誘己深入待機反撲的企圖,加上運輸線延長,供應困難,為避免主力前出過遠,遂於1月8日果斷地停止追擊,戰役即告結束。這次戰役,共殲滅“聯合國軍”1.9萬餘人,解放了漢城及三七線以北較大的地區,粉碎了敵人在聯合國玩弄的停戰陰謀及固守三八線,爭取時間,準備再戰的企圖,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與影響,加深了敵人的內部矛盾及失敗情緒。 [3] 

五大戰役第四次戰役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朝軍隊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美軍為挽回失敗的影響,緩和內部矛盾,稍經整頓補充,即以漢城為主要突擊方向,於1月25日對中朝軍隊發動全線進攻。這次進攻由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統一指揮,集中兵力23萬餘人,企圖乘中朝軍隊連續作戰未得休整補充之機,將其壓回到三八線以北。中朝軍隊為制止敵軍進攻,爭取時間掩護後方二線兵團的集結,在未經休整補充的困難情況下,對進攻之敵實施積極的防禦作戰。整個戰役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月25日開始,中朝軍隊以三個軍在漢江南北地區依託野戰工事進行防禦作戰,有力地箝制了敵人主要進攻集團。第二階段,從2月17日開始,中朝人民軍隊在全線轉入機動防禦,大量殲滅進攻之敵。3月14日,中朝軍隊主動撤離漢城。至4月21日,將敵阻於三八線附近地區。此時,敵軍發現志願軍二線兵團已到達集結地域,便停止進攻,第四次戰役遂告結束。這次戰役,歷時87天,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敵7.8萬餘人,使敵人平均每天前進不到1.5公里。中朝軍隊以空間換取時間,終於堅持到戰略預備隊到達,為下一次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4] 

五大戰役第五次戰役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的反擊戰役。還在第四次戰役中,“聯合國軍”即在正面進攻的同時,積極準備在中朝軍隊側後方登陸,企圖“在朝鮮蜂腰部(安州至元山)建立新防線”。中朝人民軍隊為粉碎敵人的登陸計劃,奪取戰場主動權,繼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對敵進行了第五次戰役。這次戰役歷時50天,分為三個階段,雙方共投入100多萬軍隊,相互進行了激烈的攻防作戰,是朝鮮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共殲敵8.2萬人,粉碎了敵人企圖在中朝軍隊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在朝鮮蜂腰部建立新防線的計劃,擺脱了中朝軍隊在第四次戰役中的被動局面。同時,經過這次戰役的較量,迫使敵人對中朝人民軍隊的力量重新作出估計,不得不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停戰談判。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