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味偏嗜

鎖定
五味偏嗜是中醫病因病機的一種,長期偏嗜某味食物,或食味過濃,對於人體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或致病。
中文名
五味偏嗜
出    處
《黃帝內經》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五味偏嗜概念

五味指辛、甘、酸、苦、鹹等食味。長期偏嗜某味食物,或食味過濃,對於人體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或致病。

五味偏嗜解讀

五味偏嗜是中醫病因病機的一種,長期偏嗜某味食物,或食味過濃,對於人體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或致病。如偏嗜辛辣,容易發生便秘,誘發口瘡或痔瘡等病;嗜食甘膩,往往引起中滿、泛酸等症。所以臨牀上除治病外,有時應瞭解患者有無五味偏嗜情況,並據情糾正。

五味偏嗜中醫應用

1、指導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認為,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人身氣化即天地之氣化。《類經》釋曰:“夫味得地之氣,故能生五臟之陰”。陰者,臟腑陰精也,指物質基礎而言。《素問·五運行大論》更為具體談到“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由此可見,五味對五臟起着重要的滋養和協調作用,五味化生精血方能形成人的有機整體。一般認為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甘、腎喜鹹,五臟對五味各有特定的親和性。掌握髒、味之間的這種關係,對於正確使用藥療及食養都具有重要意義。如若飲食不潔,五味偏嗜,則會對所對應所走的臟腑造成損傷,《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指出了雖然五臟的資生依賴於五味,但是過用五味卻又能損害五臟的協調關係。
2、臨牀表現
(1)嗜甘。甘味性多柔緩,其氣滯弱,入胃後不能達於上焦,而與谷氣留於胃中,則使胃柔潤而遲緩,人常感到胸脘滿悶不舒。若素有蟲積,還會有蟲擾動於內而出現心中煩悶等症。
(2)嗜酸。酸味性澀斂,過食酸味可使肝氣過盛,克伐脾土,而出現肝盛脾衰的病變,酸味收澀的性能,還可作用於膀胱,使膀胱氣化發生障礙,引起小便癃閉不通。
(3)嗜苦。苦味氣燥而性寒,苦味太過有抑制、阻遏中焦陽氣的作用,使胃氣壅滯,影響消化功能,可出現胃脘脹滿,甚則嘔逆,若長期消化不良,還會出現皮膚枯槁,毛髮脱落等現象。
(4)嗜辛。偏嗜辛味過久或過量,則可傷氣耗液,因汗為心液,故汗出過多時,就會耗傷心陰和心氣,使人感到心中空虛,古代稱“洞心”,甚至精神萎靡不振;辛味燻蒸於上焦影響營衞之氣運行時,則使津液輸布失常,筋脈失養,可見瘛瘲、拘急或爪甲枯槁等病症。
(5)嗜鹹。鹹味入胃後,其氣行於中焦,注於脈中與血相合,若食鹹過多,則可使血液濃稠,血流緩慢而發生疾病,這就需要體內的水液進入血中補充,以致津液不足,因而出現咽乾、口渴多飲等症。由於鹹味入腎,腎主骨,所以過食鹹味,則傷腎而影響骨骼的發育,可出現骨弱無力等症。
[1-3]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峯、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
  • 2.    張聲生、朱培一、陶琳,《黃帝內經》五味理論淺析,中華中醫藥雜誌,2006年第21卷,第3期
  • 3.    沈英森.《四級補身食譜》:廣東科技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