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台村

(河北省尚義縣五台村)

鎖定
五台蒙古營是河北省唯一保留蒙族生產生活習俗和蒙族語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的尚義縣境內。五台即亥斯台,建置於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當時,清政府設立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驛道台站,用以遞送公文信件和接送朝廷官吏。五台是張家口起始的第五台站,故名五台。設台站之始,派有駐台官兵,駐台兵丁享受朝廷餉銀,並不以牧謀生,延續服務官廷百餘年,到近代通訊發達,電報業出現,驛台功能逐漸衰落。民國七年(1918年),壩上大量放墾,台站兵丁餉銀取消,轉為普通牧民,逐開始以牧為業。從此,五台由驛站變為牧村。
2019年12月31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1] 
中文名
河北省尚義縣五台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河北省
電話區號
0313
氣候條件
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
機    場
張家口機場
車牌代碼
冀G

目錄

五台村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前夕,五台村僅有18户牧民78口人,有羊200只,大牲畜80頭。當時,壩上草場已開始退化,兵匪橫行劫掠,蒙民生活艱難。新中國成立後,隨着黨的各項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五台牧民迎來了新的生活。很快擺脱了生活窘境,在政治上得到平等待遇,在經濟、文化、教育上得到長足進步,風俗習慣受到應有的尊重。50年來,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加大對五台的扶持力度,在資金、技術、人力、物力諸方面給予大力幫助,各級領導經常深入牧村中檢查民族政策落實情況,傾聽牧民的心聲。現在,五台?曬龐?⒄溝?1户,176人,有天然和改良草場13.8萬畝,羊存欄2500餘隻,牛存欄200餘頭。建有民族學校一處,促進了民族文化、語言、文字的繁榮,在保留蒙族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主動接受現代生活,全部牧民實現了定居,用上了新式傢俱和家電,有的人家還買了摩托車、汽車。全村人安居樂業,享受着幸福生活。
五台是河北蒙古族的驕傲。20世紀50年代以來,村中先後有5人分別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接見;先後產生了3位全國人大代表和5位省人大代表。1988年,五台蒙 古營黨支部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在河北省民族村中一枝獨秀。
五台之所以能夠成為河北省最具民族特色的蒙古族牧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擁有京西第一天然牧場——察汗淖爾草原。

五台村優勢

察汗淖爾草原位於張家口的西北部。草原的得名,緣於草原深處的湖泊——察汗淖爾。察汗淖爾是蒙古語,意為“白色之湖”,它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鹹水湖,總面積約35平方公里。湖面一望無際,像鑲嵌在草原上的明鏡,給草原平添了嫵媚與靈性。這裏是“草原歌手”百靈鳥的故鄉,“草原明珠”野生口蘑的原產地。 在這片綠色的原野上,滿目湖光草色,鳥語花香,令每一個到過這裏的人都流連忘返。
察汗淖爾草原自古就是優良牧場,在清代就有“天閒芻牧之場”的美稱。100平方公里的草場面積,使察汗腦爾草原享有內蒙古高原南緣“第一草原”的美譽,是河北省名副其實的最大天然牧場。 因五台蒙古營的緣故,察汗淖爾草原又有五台草原的別稱。
草原上,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白雲悠悠,碧空如洗;鷹擊蒼空,牧歌陣陣。美麗的草原,淳樸的民族風情,構成了一幅壯美的畫卷。近年來,尚義縣陸續投資進行景區開發,新建成的集住宿、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察汗淖爾草原度假村,已成為遊人休閒度假、領略蒙古族風情的理想場所。五台蒙古營村已開發10多户家庭式觀光旅遊點,發展家庭旅遊業,遊客可以直接與蒙古族同胞零距離接觸,感受自然濃郁的草原風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