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原縣

鎖定
五原縣,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轄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南部,地處河套平原腹地,屬中温帶大陸性氣候,毗鄰4個旗(區),總面積2503平方千米。 [23]  截至2023年6月,五原縣轄8個鎮、1個鄉,另轄1個鄉級單位。 [30]  截至2023年末,五原縣常住人口為21.63萬人。 [35] 
“五原”意為“五個較大的原所”,即龍游原、乞地千原、青領原、可嵐貞原、橫槽原。民國元年(1912年),五原廳改為五原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五原縣改隸綏遠省; [27]  1958年4月2日,河套行政區撤銷,五原縣劃歸巴彥淖爾盟管轄。 [28]  五原縣主要景點有五原抗日烈士陵園內蒙古巴美湖國家濕地公園五原誓師台等。 [31-33]  2022年11月18日,五原縣入選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 [8]  2023年8月1日,五原縣入選“2023年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名單”。 [18] 
2023年,五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2.7億元,同比增長8.4%;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36.1:14.5:49.4;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37元,同比增長6.3%。 [35] 
中文名
五原縣
行政區劃代碼
150821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南部
面    積
2503 km² [23] 
下轄地區
8個鎮、1個鄉,另轄1個鄉級單位 [30] 
政府駐地
隆興昌鎮
電話區號
0478
郵政編碼
015100
氣候條件
中温帶大陸性氣候 [23] 
人口數量
21.63 萬(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 [35] 
著名景點
五原抗日烈士陵園
內蒙古巴美湖國家濕地公園
五原誓師台 [31-33] 
機    場
巴彥淖爾天吉泰機場
火車站
五原站
車牌代碼
蒙L
地區生產總值
132.7 億元(2023年) [35] 

五原縣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今五原縣地區屬趙國雲中郡
秦朝時期,屬九原郡臨河縣(治所在今臨河縣北境)轄地。
西漢時期,置廣牧縣(中部都尉駐所,治所在今五原縣錦旗鄉與烏拉特前旗金星鄉之間的西土城古城址),轄今五原縣地區,隸屬朔方郡。元朔二年(前127年),將九原郡更名五原郡,治所在九原(今包頭市西),轄有今五原縣地區。西漢末年,邊郡並廢,為南匈奴牧地。
東漢光武中興時期,恢復漢置邊郡,今縣境屬朔方郡沃野縣(治所在今臨河縣西南)轄地,隸屬幷州。 [24] 
三國到西晉初期,今五原縣境為南匈奴牧地。
東晉十六國時期,迭次為後趙、前秦、後秦所置朔方郡轄地。
夏國龍升三年(409年),今縣境屬匈奴赫連勃勃所建夏屬地。
北朝時期,今縣境屬北魏沃野鎮鎮戍地,西魏仍為沃野鎮鎮戍地,北周為永豐鎮轄地。
隋朝初期,屬豐州。大業元年(605年),置五原郡(郡治九原,在今五原縣南),並隸大同城護守。
唐朝初期,屬豐州(治所九原,今五原縣南),隸屬關內道。貞觀時期,改州為九原郡。
遼、金朝時期,今縣境屬西夏所置黑山威福軍司(治所兀剌海城,今烏拉特中旗境)轄地。 [25] 
元至順元年(1330年),今五原縣境屬兀剌海路(治所兀剌海城,今烏拉特中旗境內)管轄,隸屬甘肅行省。
明朝初期,屬寧夏衞轄區,隸屬陝西統領。萬曆十年(1582年),今縣境屬蒙古鄂爾多斯部牧地。
清順治六年(1649年),編屬鄂爾多斯左翼後旗(達拉特旗)和右翼後旗(杭錦旗)轄地。乾隆四年(1739年),改屬山西歸綏道薩拉齊廳西部轄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析薩拉齊廳西境置五原廳,駐興盛旺(後移隆興昌),隸屬山西歸綏道。 [26] 
民國元年(1912年),五原廳改為五原縣。民國三年(1914年),建縣城於白圪梁(今縣舊城),統領後套全境,隸屬綏遠特別區綏遠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劃出五原縣豐濟渠以西之地,設置臨河設治局;劃出五原縣與包頭縣接壤之後套東部地,設置大佘太設治局。民國十五年(1926年)9月27日,馮玉祥率國民軍在五原誓師北伐,曾一度更名“義旗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五原縣改隸綏遠省。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綏遠省政府移駐陝壩,五原成為西北抗日前線的軍事重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著名的“五原戰役”殲滅大量入侵五原縣的日偽軍,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後套地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綏遠省在後套實行新縣制,劃出五原縣西境部分地區,另置晏江縣,駐塔爾湖。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五原、晏江二縣隸屬綏遠省政府在陝壩設置的綏西專員公署。 [27]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19日,五原縣和平解放,屬綏遠省綏西專署。
1950年春,五原縣人民政府成立,駐城關鎮,隸屬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
1953年9月1日,將晏江縣更名達拉特後旗,駐塔爾湖。
1954年3月6日,五原縣和達拉特後旗改隸內蒙古自治區河套行政區。同年10月1日,河套行政區人民政府與烏蘭察布盟(今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雙方邊界線調整中將五原縣北部的4個鄉、達拉特後旗4個鄉劃歸烏拉特中後聯合旗和烏拉特前旗。
1958年4月2日,河套行政區撤銷,五原縣劃歸巴彥淖爾盟管轄。同年7月5日,撤銷達拉特後旗(原晏江縣),其行政區域併入五原縣。
1978年後,五原縣人大常委會和人民政府成立。 [28] 

五原縣行政區劃

五原縣區劃沿革

1958年,將全縣各鄉、鎮改建為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制度。
1961年,五原縣調整為20個農村人民公社,2個城鎮人民公社。
1966年5月16日以後,“文化大革命”中縣、社都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設主任),取代縣人民委員會和各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五原縣改革農村人民公社管理體制,以原各人民公社、鎮的行政區域為基礎,分別建立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1985年,將巴彥特拉鄉改建塔爾湖鎮。
1986年,將復興鄉改建復興鎮。 [28] 
五原縣地圖 五原縣地圖

五原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6月,五原縣轄8個鎮、1個鄉,另轄1個鄉級單位:隆興昌鎮塔爾湖鎮巴音套海鎮新公中鎮天吉太鎮勝豐鎮銀定圖鎮復興鎮和勝鄉、建灃農場。 [30]  縣人民政府駐隆興昌鎮。

五原縣地理環境

五原縣位置境域

五原縣衞星地圖 五原縣衞星地圖
五原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南部,介於北緯40°46′—41°16′、東經107°35′—108°37′之間,毗鄰4個旗(區),縣境東鄰烏拉特前旗,西與臨河區接壤,南瀕黃河與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毗鄰,北與烏拉特中旗毗連。全縣總面積為2503平方千米,南北最長距離約55.5千米,東西最長距離約82千米。 [23] 

五原縣地形地貌

五原縣地形圖 五原縣地形圖
五原縣地處河套平原腹地,縣域南臨黃河(屬黃河最北端),北有陰山橫亙,佔河套灌區總面積的1/4; [23]  地勢平坦,海拔1042米。 [29] 

五原縣氣候

五原縣氣候屬中温帶大陸性氣候,具有光能豐富、日照充足、乾燥多風、降雨量少的特點。太陽年平均輻射總量153.44卡/平方釐米;全年日照時數3263小時,平均氣温6.1℃,積温3362.5℃;無霜期117—136天;年均降雨量170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兩季,雨熱同季。 [23] 

五原縣土壤

五原縣土壤類型主要有灌淤土、鹽土、風沙土、鹼土、潮土和新積土,其中灌區的主要耕作土壤是灌淤土。 [9] 

五原縣自然資源

五原縣土地資源

五原縣土地總面積374萬畝,其中可耕地164.5萬畝,熟耕地130.98萬畝,中低產田100萬畝,待開發荒地100萬畝,果園地4.17萬畝,林地18萬畝,草地30萬畝。 [23] 

五原縣水資源

五原縣地下水開採量達18億立方米,黃河水是其最大的地表水資源,一般年流量336.5億立方米,有5大幹渠,9條分乾渠,135條農渠,每年引水量10—11.6億立方米;地下水埋藏在第四紀沉積層中,一般埋深0.5—3.2米之間,含水厚度30—160米。 [9] 

五原縣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五原縣常住人口為224809人。 [6] 
截至2023年末,五原縣常住人口21.63萬人,比上年減少0.3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31萬人,鄉村人口10.3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2.29%。男性人口11.08萬人,女性人口10.5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0.10萬人,出生率為4.59‰;死亡人口0.25萬人,死亡率為11.46‰,人口自然增長率-6.87‰。 [35] 

五原縣經濟

五原縣綜述

2023年,五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2.7億元,同比增長8.4%;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36.1:14.5:49.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3.7億元,同比增長16.0%;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1%;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37元,同比增長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05元,同比增長6.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7元,同比增長7.7%。 [35] 

五原縣第一產業

2023年,五原縣第一產業增加值47.89億元,同比增長7.5%,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6.1%。
2023年,五原縣農村化肥施用量(折純)75689.41噸,同比下降3.41%,農藥使用量402.45噸,同比下降1.93%,地膜使用量6981.93噸,同比增加23.93%,地膜覆蓋面積208.36萬畝,同比下降0.55%。農牧業機械總動力133.37萬千瓦,同比增長4.03%。 [35] 

五原縣第二產業

2023年,五原縣第二產業增加值19.25億元,同比增長25.3%,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5%。
2023年,五原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1.9%,增加值同比增長25.5%。從產品產量看,全縣4種工業產品產量同比“兩增兩降”。其中:洗煤31.1萬噸,同比增長65.7%;小麥粉3.45萬噸,同比增長11.5%;飼料12.70萬噸,同比下降23.0%;鮮冷藏凍肉6.96萬噸,同比下降22.8%。從財務報表看,營業收入“兩增一降”,規上工業涉及的三大門類收入實現“兩增一降”。其中:採礦業完成收入4.94億元,同比增長37.7%;製造業完成收入46.63億元,同比增長10.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完成收入1.6億元,同比下降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3.17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利潤總額2.93億元,同比增長174.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8.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平均用工人數2494人,同比持平。工業園區現有個體私營企業414户(包括252户鴻鼎工貿園個體農畜產品加工户),其中:農畜產品加工企業81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户,完成產值100.6億元,同比增長16.5%,實現利潤1.32億元,同比增長9.0%,實現税收0.56億元,同比增長115.4%,銷售收入107.3億元,同比增長17.2%。共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7户,實現建築業總產值4.5億元,同比增長73.7%;建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5.9%。 [35] 

五原縣第三產業

2023年,五原縣第三產業增加值65.57億元,同比增長4.9%,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4%。
2023年,五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億元,同比增長5.4%。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9.05億元,同比增長5.1%,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7.97億元,同比增長5.9%。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1%,餐飲收入同比增長23.1%;河套電商產業園現有230家電商企業入駐,常駐電商企業52家;電子商務銷售額6.22億元,農副產品網絡零售額0.81億元,園區快遞進港量1238.47萬件,快遞出港量171.75萬件;共接待遊客157.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89363萬元。其中:過夜遊遊客39.54萬人次,實現收入47937萬元;一日遊遊客118.36萬人次,實現收入41426萬元。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194.32億元,同比增長14.36%,其中:住户儲蓄存款達到170.77億元,同比增長13.79%;各項貸款餘額137.45億元,同比增長17.09%。全縣保險業務保費收入為62101.55萬元,同比下降0.21%。其中:財產險收入16787.23萬元,同比下降4.25%;人壽險收入45314.32萬元,同比增長1.37%。保險公司各類賠付支出14082.95萬元,同比增長2.43%。其中:財產險公司賠付支出9720.19萬元,同比下降1.33%;人壽險公司賠付支出4362.76萬元,同比增長11.95%。農業保險穩步推進,全縣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6792.71萬元,累計賠付支出2959.73萬元。 [35] 

五原縣交通運輸

五原縣處於“呼—包—銀—蘭”和沿黃沿線經濟帶上,跨入“呼—包—鄂”2小時經濟圈,是內蒙古自治區向北開發的重要通道,東距包頭150千米,西距銀川400千米,南與鄂爾多斯市隔黃河相望,北距蒙古國190千米,境內交通便利,京藏高速、包蘭鐵路、110國道、212省道、黃河堤防公路橫貫全境。巴彥淖爾機場位於五原縣天吉泰鎮境內,距縣城僅50千米。 [23]  截至2023年末,五原縣共有各等級公路3126.7千米,其中,京藏高速50千米、110國道81千米、省道232千米、縣道395.4千米、鄉道307.6千米、村道2061.6千米。共有各等級農村公路2763.7千米,佔公路總里程的88.4%。全縣鄉鎮通二級以上瀝青公路,行政村瀝青水泥路通暢率100%,自然村通暢率100%。共有5條城市公交線路,2條專線(福星養老院和縣醫院專線)46台純電動公交車,城市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萬人擁有公交車達到了4.1標台。 [35] 

五原縣政治

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縣長
截至2024年5月 [36-37] 

五原縣社會事業

五原縣教育事業

2023年,五原縣擁有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2437人,專任教師235人,普通初中4所,在校學生4727人,專任教師417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1517人,專任教師131人,小學16所,在校學生12099人,專任教師802人,幼兒園32所,在園人數428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35] 

五原縣科學技術

2023年,五原縣共有效專利共計453項,其中:發明專利17件,新型實用型專利347項,外觀設計專利89項,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件,新型實用型專利72件。 [35] 

五原縣文化事業

2023年,五原縣共有秧歌隊64支,廣場舞、健身操隊525支,各類河套民歌隊伍62支,專業演出隊伍(烏蘭牧騎)1支,文化館1個、體育館1個、全民健身中心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3個(縣博物館、農耕文化博物館、抗戰紀念館),公共圖書館藏書量9萬餘冊。農村文化小廣場547個;建成公園廣場39處、體育場館103個、村民健身廣場547個、文體活動室263個,城鄉體育場地總面積達67.97萬平米,人均3.02平米。 [35] 

五原縣醫療衞生

2023年,五原縣共有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29所。其中:縣級醫院2所,民營醫院3所,鄉鎮衞生院17所,社區服務機構1所,村級衞生室120所,專門公共衞生機構3所。有衞生專業技術人員171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15人,註冊護士842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88人。衞生機構擁有牀位數1085張,每千人擁有牀位數4.85張。 [35] 

五原縣社會保障

2023年,五原縣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員18892人,收繳養老保險費2.35億元;2023年為19217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離退休待遇6.06億元,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員合計118726人(農村居民113688人,城鎮居民5038人),其中:正常參保繳費人數有74081人(農村居民70628人,城鎮居民3453人),收繳養老保險費7021.25萬元;待遇領取人數44645人(農村居民43060人,城鎮居民1585人),發放養老金9750.55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有5351人,發放退休待遇3.31億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在職人員共5749人,已完成核定並徵繳到賬養老保險1.2億元,職業年金5853.65萬元。共為1336名城市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919.4萬元,為11648名農牧區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4755.34萬元。為833名特困對象發放供養金1090.44萬元,實施臨時救助437.2萬元,救助3609人次。為5893人發放高齡津貼717.12萬元,為4680人發放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263.42萬元,為962人發放經濟困難老年人護理補貼57.83萬元。共有養老機構7所,牀位1067張。 [35] 

五原縣歷史文化

五原縣地名由來

“五原”意為“五個較大的原所”,即龍游原、乞地千原、青領原、可嵐貞原、橫槽原。

五原縣方言

五原方言,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晉語—大包片,是晉語核心區的一個分支,分佈在山西省東北部、內蒙古西部(黃河以東)及陝西北部共37個市、縣、旗:大同市、陽高、天鎮、左雲、右玉、山陰、懷仁、陽泉市、平定、昔陽、左權、和順、包頭市、固陽、武川、土默特左旗、和林格爾、托克托、清水河、達拉特旗、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五原、杭錦旗、烏審旗、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四子王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鄂爾多斯市、榆林市榆陽區、榆林市橫山區。 [34] 

五原縣風景名勝

五原抗日烈士陵園
五原抗日烈士陵園
五原抗日烈士陵園(2張)
五原抗日烈士陵園,位於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城北,安葬着679位抗日陣亡將士的忠骨,為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陵園佔地面積100畝,主體建築共分為五個部分,牌樓、紀念廣場、紀念碑、紀念牆、墓冢羣。 [31] 
內蒙古巴美湖國家濕地公園
內蒙古巴美湖國家濕地公園
內蒙古巴美湖國家濕地公園(3張)
內蒙古巴美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境內,總面積654.38公頃,其中濕地面積395.87公頃,佔總面積的60.5%。主要景觀資源有地貌景觀(河套沖積平原)、水域風光(湖泊、河流、黃河干渠等)、生物景觀(林木、草地、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等)、氣候景觀(獨特的氣候特徵、鳥類遷徙過程等)、建築與設備景觀(綜合人文旅遊地、景觀建築等)、旅遊商品和人文活動景觀(民間習俗)等。 [32] 
五原誓師台
五原誓師台
五原誓師台(1張)
五原誓師台,位於五原縣舊城區。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9月17日,誓師台呈方形,土築而成,高6尺,台底兩丈,台頂一丈,坐北朝南,台後有登台甬道。誓師台周圍先後立碑數座,碑文有“國民聯軍”,“國民聯軍紀念”、“紀念馮玉祥將軍一九二六年五原誓師”等,立碑署名的有馮玉祥、馬鴻逵、劉必達、陳應道、王崇仁等。 [33] 

五原縣地方特產

五原燈籠紅香瓜
五原燈籠紅香瓜 五原燈籠紅香瓜
五原燈籠紅香瓜,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特產,於2014年登記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五原燈籠紅香瓜屬葫蘆科,因其外形酷像燈籠,故譽稱為燈籠紅香瓜,該品種平均果重400克左右,果皮灰綠,皮薄肉厚。 [9] 
五原黃柿子
五原黃柿子 五原黃柿子
五原黃柿子,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特產,於2014年登記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五原黃柿子屬茄科,該品種平均果重200—250克左右,顏色金黃,個大肉厚、含水量少。 [10] 
五原小麥
五原小麥 五原小麥
五原小麥,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特產,於2014年登記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五原小麥主栽品種為永良4號,是河套灌區的特色品種,該小麥籽粒飽滿,容重高,加工成的麪粉適應面廣。 [11] 

五原縣榮譽稱號

2016年11月15日,五原縣入選“2016年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市、區)名單”。 [20] 
2018年2月,五原縣入選“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12] 
2018年6月,五原縣入選“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名單”。 [21] 
2019年1月3日,五原縣入選“全國第三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15] 
2019年9月,五原縣入選“緊密型縣域醫療衞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縣名單”。 [1] 
2019年10月29日,五原縣入選“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2] 
2019年12月,五原縣入選“第五屆內蒙古自治區文明城市名單”。 [14] 
2019年12月6日,五原縣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名單”。 [2] 
2020年1月22日,五原縣入選“2019年國家園林縣城”。 [17] 
2020年3月9日,五原縣入選“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名單”。 [19] 
2020年3月19日,五原縣入選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3] 
2020年7月17日,五原縣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雙擁模範城(旗縣、市區)名單”。 [13] 
2020年7月29日,五原縣入選“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4] 
2021年7月15日,五原縣入選“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5] 
2021年12月2日,五原縣入選“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範縣擬授牌命名名單”。 [7] 
2022年10月14日,五原縣入選“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名單”。 [16] 
2022年11月18日,五原縣入選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 [8] 
2023年8月1日,五原縣入選“2023年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名單”。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