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公村

鎖定
五公村位於河北省衡水市五公鎮。地處東經117.74°,北緯38.24°,距饒陽縣人民政府駐地南偏西12.5公里,村莊面積1000畝,現有人口3829人,耕地3400畝。該村地貌以平原地貌為主,土壤為河流衝擊物,土層深厚,水平排列明顯,地勢平坦。
中文名
五公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衡水市五公鎮
面    積
1000 畝

五公村基本概況

五公村 五公村
該地屬亞洲東部的温帶季風氣候,為温暖的半乾旱區。該區四季分明,冷暖交替與乾濕差異劃分明顯。春季氣温回升較快,降水量以及冰雪熔化量形成的水分較少,土壤墒情不足,多大風天氣,極易加劇本地的乾旱,雖冷空氣逐漸減弱,仍會不時侵擾該地區農業生產;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在遠離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部地域,天氣濕潤多雨,降水充足;秋季東南季風影響減弱,降水逐漸減少,暑熱消除,多為秋高氣爽天氣,偶遇東南季風勢力較強,冷暖氣流在此地交匯便有連綿陰雨;冬季在蒙古冷高壓控制下,氣候寒冷乾燥,雨雪稀少。由於氣候資源比較適宜,光、熱、水配合良好,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並且該村地處在一個狹長的高地上,不在滹沱河的洪泛區,又因為各種水利設施的建設,雖然旱澇,乾熱風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也使得該地受災概率大大降低,保證了農作物的產量。這裏的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冬小麥,花生等,其中小麥的畝產能到1000斤左右,玉米能達到1200斤左右,因此該村屬於饒陽縣的物產種類豐富而且產量比較高的地區之一。

五公村村莊歷史

五公村 五公村
五公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古名為敬信鄉,隋開皇六年,就開始有歷史記載。五公是對唐代李氏家族五代世襲的安平縣開國公而言,清嘉慶年間,該村分為大五公、小五公兩村,民國以後,重新合併為一村,仍名為五公村。歷史翻到近現代,抗日戰爭時期,該村也是重要的抗日根據地,1940年,八路軍第八分區隨營學校在饒陽成立,常駐五公、耿口一帶。1944年全國勞模耿長鎖首先建立了“土地合夥組”,1951年土地合夥組更名為“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該社榮獲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頒發的1951年“愛國豐產模範社”獎。1956年五公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由初級社轉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周邊環境:五公村西南1.34公里是園子村,東南1裏處是耿口,東是3裏鄒村,西北是1.5裏王村,正北1裏是高橋和宋橋。與其周圍的行政村相比較而言,是最大的一個村,五公鎮政府也坐落在五公村,更為五公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村莊常住人口2950人,農户782户。是一個主姓村,該村的大姓主要是李,其次就是王姓和張姓。這其中的李姓佔到全村的70%,王姓和張姓能站全村的20%,其他的姓氏佔10%。

五公村經濟建設

地少人多,副業為主,五公村由於地勢優勢良好,地處在一個狹長的高地上,免遭水澇之災。而且該村的土地質量良好,地勢平坦,耕種便利。因此歷來是良好的糧棉產區。五公村現有耕地3400畝,林地60畝,人均耕地不足1.5畝。雖然處於良好的農耕地帶上,但是農業並沒有為當地人帶來富裕的發展前景。這主要是因為人口和土地的供需矛盾的關係,土地的高產量成為當地人生存的依賴性條件而不能給當地人帶來營利性的發展,由於既有的土地產出不能滿足家庭的生活高層次的生活需要,有些家庭便靠家庭副業來經營。1998年五公村專門成立了集市,五天一集,每個月的農曆初四、九為農曆集市。為了發展鄉村經濟,村子裏的居民依託鎮政府駐地的區位優勢新開了很多固定的門市,共計有170多家,其中以商店有153家,餐館有108家,理髮店有12家。此外,還有很多村民在村子的邊沿地帶,馬路邊上經營沙石等建築材料,五公村成為了典型的商業性村莊,户户除了種植的土地以外,都有自己的商業性活動。村裏的耕地種植容易管理,單位勞動損耗比較少,可以依託大型機械化採收的糧食的作物。

五公村村莊建設

五公村 五公村
五公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村莊修了户户通的硬化路,主幹路種植了綠化樹木。同時在馬路旁邊的村民廣場還有健身器材。從整體上看,村莊呈現出方形的格局,被“三橫三豎”馬路整體分割成幾個部分。村莊的新舊建築區別明顯,舊房子一般居於村莊的核心地帶,新建的房屋則就分佈在村莊的四周。從村莊的安排來看,整體上的建築佈局還是遺留着集體化時期的規格,很多房子的佔地面積,以及整體佈局風格都是按照原有的樣子。不過隨着村子人口的增加,現在原有的宅基地基本上已經劃分完畢。村中沒有可用的宅基地。隨着村莊的經濟發展,村莊的房子建築風格和建築樣式也發生了改變,現在五公村開始向天要房,很多村民開始興建二層樓房,而且新房的建築材料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就是原有的磚木結構開始被水泥混合結構所取代。而且混凝土結構的磚木結構已經成為村莊的建築主流。同時,新房的用處從單純的翻新轉變為新婚用房為主。

五公村鄉村生活

五公村 五公村
五公村的鄉村生活開始發生轉變的主要表現在私人的時間開始發生轉變。傳統的農村時間是按照農業生產的時間來安排的,比如以農村婚姻為例,農村的婚姻儀式的舉行一般都是安排在農曆春節前後,這是北方農村的約定俗成的規矩。一般在農忙的是很少舉行隆重的婚禮儀式活動,因為農忙幾乎沒有時間來舉辦此類儀式。還有一個例子就是24小時的安排的概念是模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作息安排,開始在五公村悄悄發生了變化,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村民開始按照城鎮的生活習慣開始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這種由生活時間替代生產時間的轉變原因主要是由於生活方式的轉變造成的。其次是農村的家庭結構的變化。現在看到農村的家庭結構似乎預示的一種家庭結構的迴歸,之所以叫做迴歸,是因為家庭並沒有分裂。這種行為在農村叫做分家,分家是農村在家庭資源緊張或者家庭成員存在不同經濟訴求的的情況下發生的一種行為,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家庭模式選擇。但是在現在五公村,分家已經基本絕跡了,筆者在走訪農户的時候發現,現在五公村的村民雖然自己的兒子已經結婚了而且還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是他們還是會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