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使

鎖定
五使,即五臟之使,指的是五臟與五官有相對應的關係,在表的五官氣色,是內在五臟所支配的,故察五官之色,可推斷臟腑病情,是後世五官望診的理論基礎。
中文名
五使
出    處
《黃帝內經》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五使概念

五臟之使。指五臟內在變化反映於外表的五種氣色。察色是診法的基本內容之一。因外表上各種不同色澤的呈現,是內在的五臟所支配的,故名。《靈樞·五閲五使》:“願聞其五使當安出?……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

五使解讀

五使一詞見於《靈樞·五閲五使》,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刺有五官五閲,以觀五氣。五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閲也。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可為常。岐伯曰:脈出於氣口,色出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經氣入藏,必當治裏。”五官分屬於五臟,在生理上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五臟的內在變化可以通過外在的五官氣色的變化而測知。因此患病後,從五官的外部表象的變化可測知內臟的情況,五官色診為中醫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使中醫應用

1、五官與五臟的關係
鼻是肺之官,目是肝之官,口唇是脾之官,舌是心之官,耳是腎之官。
2、觀五官診查疾病
通過五官可以診察五臟的病變。肺臟有病,可見呼吸急促,鼻翼扇動;肝臟有病,可見眼角發青;脾臟有病,可見口唇部發黃;心臟有病,可見舌卷而短縮,兩顴發紅;腎臟有病,可見兩顴和額部發黑。
3、預測病情走勢
如果鼻高大,兩頰部飽滿,耳門豐厚,面部四壁方正,下齶部位飽滿,耳垂凸露於外,面部五色正常,這樣的人,壽命可達百歲。如果有疾病,針刺治療一定能治癒,因為這樣的人,氣血旺盛,肌肉堅實,腠理固密,所以適宜針劑治療;五官功能失常,不能分辨聲、色、香、臭、味,天庭與眉間不開闊,鼻子矮小,頰側與耳門窄小而不飽滿,面部四旁肌肉消瘦,下齶又窄又小,耳垂珠及耳上角向外反出。這樣的人,雖在平常沒有疾病的時候脈象與氣色均正常,但已有天壽危殆的不良象徵,一旦有病,情況即很重。
[1-2]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餘瀛鰲.《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
  • 2.    吳顥昕.《靈樞經白話解讀》: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