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仙觀

鎖定
五仙觀[Wǔxiān Guàn] 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街道和義巷社區內。明洪武十年(1377)建成,定名為五仙觀,因是祭祖五仙的穀神廟,故名。相傳,廣州建城之初,有五位仙人手持穀穗騎五羊而來,祝此地永無饑荒,遺穀穗而去。該觀由 4 座房屋組成,均為 1 層,保留明代早期建築手法,門匾刻兩廣總督瑞麟手書“五仙古觀”四字。內有仙人拇跡池 1 處、石對聯1 對、石麒麟一段、碑刻 14 通。1999 年,於此掛牌成立越秀區博物館。2002 年,五仙觀的東、西齋以及頭門進行重修,2006 年擴建五仙觀廣場、南粵先賢館和百工坊,並復建清代木牌坊。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5] 
2023年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6] 
中文名
五仙觀
地理位置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
門票價格
免費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日9:00-17:00 [4] 
著名景點
後殿,嶺南第一樓
始建時間
洪武十年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廣東省廣州市
建議遊玩時長
1-2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全年

五仙觀發展歷史

五仙觀 五仙觀
五仙觀在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址亦經歷多次變遷。據有關史籍記載:北宋時廣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寺觀遷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稱奉真觀;南宋末年又遷至今廣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觀毀於一場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遷建於現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廣東行省布政使趙嗣堅。
明清時期,五仙觀規模相當宏大壯麗,殿堂多達十數處。原有照壁、牌坊、山門、中殿、後殿,兩側還有東西齋、三元殿、廊廡等。
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廡已蕩然無存,供遊人參觀的只有儀門、後殿、東齋、西齋和“嶺南第一樓”等部分舊建築。
五仙觀的儀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綠琉璃瓦歇山頂,青磚石腳。石門額上“五仙古觀”大字是清同治十年 (1871年)兩廣總督瑞麟手書。儀門還保存有一對用漱珠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這是國內十分罕見的珍貴文物。
儀門東邊原惠福西路小學內有環砌跨欄水池,內有十塊長寬約4米的天然紅砂岩石,這是一塊罕見的原生石,即舊羊城八景“穗石洞天”中的“穗石”。近前仔細觀看,“仙人拇跡”在石面凹處,形似大足印。
五仙觀
五仙觀(17張)
進儀門後是中殿遺址,之後才是後殿。後殿面闊三間長12米,進深三間寬10米,殿高7米,是重檐歇山頂,上蓋綠琉璃瓦。正脊兩端為回紋飾.中間為兩條相向倒立鰲自,正中脊剎是寶物飾。殿的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貳”等字。
內檐施6鋪作3抄斗拱,玲攏精巧,四壁作間隔用,原為方格門窗,靈巧通透。整座後殿具有廣東明代古建築的特色,也是廣州現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
“五仙觀”解放前在惠福西路內街,是廣州建城2000年的歷史標誌,傳説遠古年代有五仙人騎着五色羊,五羊銜着穀穗降臨廣州海珠廣場原五仙門電廠附近(電廠原址是五仙街)。五仙喜降臨,令廣州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為紀念五仙福祉,稱廣州為“羊城”。
“五仙觀”在公元265年兩晉時,是珠江的“坡山古渡頭” 江面有1500米,如今滄海變桑田,明代曾以“穗石洞天”列入羊城八景。
清末民初廣州拆城牆擴馬路,“五仙觀”是羊城福祉,命名“惠福路”,2000年開始“五仙觀”周邊近萬平方米民居被清拆,2004年五仙觀還原本來面目。
惠福西路靠近解放路一段是聞名省、港、澳燈籠街。紙紮店林立,製作燈色、人物、動物、古屋惟妙惟肖,又是搭牌樓藝人(棚工)雲集地方。解放後,因破除迷信,燈籠街消失,藝人轉業。
越秀區政府規劃,日後五仙景區以五仙觀和嶺南第一樓為中心,結合廣場建設和周邊環境的整治,開展民間曲藝演出,風俗展示。規劃還擬打造三處民居景區:甜水巷、金城巷、怡樂裏,將通過成片的特色建築羣的整治和開發,展現地方傳統建築羣體的獨特風情。
甜水巷內多為廣州傳統的竹筒屋,內通風、採光、排水主要靠天井,從前至後,以天井隔成多個房間,內多建閣樓;金城巷的西式民居,是20世紀20-30年代有西洋建築風格的二三層建築,材料是近代盛行的紅磚為主的樓房;怡樂裏的建築多是西洋建築古典風格,也有部分採用中國傳統形式的二三層樓房,前有庭園。

五仙觀主要景點

五仙觀後殿

仙人拇跡 仙人拇跡
後殿面闊三間12.4米、進深三間10米、高8米,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脊飾為琉璃龍紋和琉璃鰲魚寶珠。內槽為八架椽,施六鋪作三抄斗拱,外檐施乳栿出兩跳插拱承託挑檐桁,梭形柱,有升起、側腳,平梁、四椽栿造成月梁,駝峯、叉手、託腳等風格簡潔,保留了明代早期的建築手法。
脊榑底部有“時大明嘉靖十六年龍集丁酉十一月二十一日丙申吉旦建”等字。斗拱用材略細,材高18釐米、厚8釐米,鬥欹有幽頁,裝修簡樸;殿立面造型比例適度,既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築風格,又具有地方特色,是廣州市保存較好的明代木構架建築。
後殿東側的原生紅砂岩石上,有一腳印狀凹穴,旁有“仙人拇跡”石匾。這是遠古時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沖蝕痕跡,民間傳説作仙人留下的腳印。晉代這裏有“坡山古渡”之稱。明、清兩代五仙觀先後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仙觀內現保存有宋至清的碑刻14方及石麒麟1對

五仙觀嶺南第一樓

明代“禁鍾” 明代“禁鍾”
後還有一座樓—嶺南第一樓,這是一座城樓式的古建築物。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參政知事汪廣洋建造此樓,它比鎮海樓還要早7年建造。其樓基用紅砂石砌築,樓高7米,中通往來,作城門狀,上建棟宇巨檐,構成一座軒敞的樓台,顯得莊嚴雄偉、樸素大方。此樓與五層樓堪稱為明代建築的“雙璧”。 嶺南第一樓建成後的第四年,還鑄成一口大鐘,懸掛樓上。大鐘高3米多,口徑2米多,厚3寸,重5噸,是廣東最大的鐵鐘。這口大鐘撞擊起來,聲音很響,“扣之聲聞十里”。
這大鐘是作為遇火警等非常事故時召人救火用的,無事禁止撞擊;又有此鐘敲響,城中便瘟疫大作之説—故名“禁鍾”。該樓也被稱之為禁鐘樓。禁鍾之重,令人驚異。然更令人驚異的卻是此鍾只用一根葛藤懸掛。
傳説這藤與呂洞賓有關:
五仙觀
五仙觀(5張)
古代有一大官乘轎路過此地時,扎轎槓的繩索斷了,便吩咐轎伕在半時辰內找到繩子紮好轎槓。轎伕正焦急找着,忽見路旁走來一位老人。老人指着山岩上的一條葛藤説:“可用那藤。”轎伕見藤又細又短,以為老人要耍弄他。突然老人不見了,轎伕才知道遇着仙人,連忙扯下葛藤去扎轎。
也真奇怪,葛藤越扎越長,直到轎槓扎得結結實實才用完。到了驛站,轎伕仔細察看,見藤尾刻有“呂洞賓”三個字,這才醒悟到那是呂洞賓所賜的仙藤。
後來坡山建五仙觀、蓋大鐘樓,要找繩索吊大鐘。轎伕便把仙藤獻出,細小的葛藤把數千公斤的銅鐘吊得穩穩當當的。故事終歸是故事,傳説也不一定曾發生過,可一根葛藤吊起那沉重的大鐘是不爭的事實。
再説那口大銅鐘、鐘體鑄銘篆文,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所鑄。鐘口之下正對着樓基中心的方形大井口,能產生共鳴。一敲鐘,聲自券形門洞傳出,鐘鳴遠播,聲聞十里。傳説此鍾只有遇着火警之類災難時才撞擊鳴鐘,無事禁止撞鐘,故又稱之為“禁鍾”,該樓又叫做“禁鐘樓”。

五仙觀五羊仙蹟牌坊

五仙觀牌坊在六十年代被毀,2005年開始計劃原址復原牌坊,復原設計由華南理工大學程建軍教授和石拓承擔。復原採用了原有台基、夾杆石、柱礎等構件。
復原牌坊完全按照傳統樣式,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用十二柱,有側角、升起。心間為重檐,次間為單檐,均為廡殿式,屋脊為龍舟脊,均飾卷草紋,並以廣府典型的水浪造型收尾,正脊上飾寶珠、鰲魚。 [1] 

五仙觀相關傳説

五仙觀版本一

五仙觀 五仙觀
傳説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廣州曾一度出現連年災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人民不得温飽。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並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別騎着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銜着一莖六出的優良稻穗,降臨楚庭
仙人把稻穗給了廣州人,並祝願此處永無饑荒。祝罷仙人騰空飛逝,五隻仙羊化為石頭留在廣州山坡。
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這就是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稱的由來。

五仙觀版本二

傳説中的五位仙人 傳説中的五位仙人
五仙降臨的情形差不多,但時間是越人高固為楚威王相時,即戰國周顯王時期。

五仙觀版本三

屈大均《廣東新語》一書的記載:晉朝時,吳修為廣州刺史,還未到任,有五仙人騎五色羊,揹着五穀來到廣州州治的廳堂上。吳修於是在廳堂上繪五仙人像以示祥瑞紀念,並且稱廣州為“五仙城”。廣州惠福西路五仙觀據説就是五仙人降臨之地,廣州人為了紀念五仙人,在那兒專門修了五仙觀,在大殿內還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廣州人民為了感激五位仙人,在他們當年降臨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以示紀念。觀中有五仙雕像,伴以五羊石像,五仙又被稱之為穀神。 [2] 
“五仙騎羊贈稻穗”是一個十分美好的故事,根據這故事而建寺觀的歷史由來已久。

五仙觀歷史考證

五羊銜谷的神話故事源於裴淵《廣州記》,廣州大概在唐以後就有羊城、穗城、仙城等別稱。僅就我們所見到的材料來説,“五羊”和“楚庭”一詞見於最早的古籍記載是裴淵《廣州記》。這段晉人的記述材料,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楚庭為楚的宮室或官署或市亭,地點是楚的城市而不是在廣州。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以後的史志中記述到楚庭時,愈説愈玄,牽強附會,原因就是離開了這個根本點而望文生義一番。晉時廣州的州治在番禺(即今廣州市),治所的樑架上畫有五羊圖,懸掛五穀囊。為什麼要畫五羊圖?裴淵引用了當時人們對古老傳説的記述:從前高固(按清人梁廷枏《百越先賢志》説他是越人)為楚相(令尹)時,出現過五羊銜谷聚集到楚庭的事。因為戰國時廣州屬楚,所以把這農牧豐收的祥瑞象徵也畫在州廳的樑上。高固既然是楚相,必然在楚,他不可能身居嶺南越地而為楚相的。換言之,五羊聚於楚庭是出現在高固為楚相的時候,因此,這個楚庭所在地就只能是楚的都城內或楚的某一城邑之中。照文義來説,它就是高固的令尹府衙亦無不可,根本與廣州無涉。二是五羊銜谷的神話雖然成了廣州歷史文化悠久的一個象徵,又是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的一個美好傳説。但故事的發生據載最先在楚而不在廣州。
《太平御覽》引沈懷遠《南越志》説:“任囂、尉佗之時因楚時有羊五色以為瑞,因圖之於府廳矣”。可見直到五世紀中葉,五羊的神話傳説仍與《廣州記》所載基本相同。唐李羣玉《登蒲澗寺後二巖》詩有“五仙騎五羊,何代降斯鄉”之句(見《全唐詩錄》卷84),大概到唐以後不但把五羊銜谷故事的發生地點移到廣州,還加了個五仙進去。以後,隨着這個神話傳説的建祠立祀(北宋時建五仙觀),廣州的古之“楚庭”一名就逐漸讓位於“羊城”這個別稱了。《廣州記》這段有關楚庭,五羊的記述,本身也是傳聞,沒有文獻與史實可供徵信的。
楚庭通常被認為是廣州建城之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廣州城條引唐《通曆》:“楚伐楊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楚子熊渠伐楊越事見《史記·楚世家》:“周夷王時,熊渠興兵伐庸、楊越,至於鄂地(今湖北武昌縣東的鄂城縣)。”他的足跡還未越過荊州。直言之,周夷王進(公元前九世紀)楚的勢力還未到達今湖南境。至於“楊越”一詞,古籍中往往是泛指百越之地。如《史記·南越列傳》的“略定楊越”。古屬楊州,所謂“揚州之南,越地也”;又如《史記·貨殖列傳》“而楊越多焉”。這泛指百越之民。還有“南海”一詞,也是對南方各族居地的泛稱。《國語·楚語上》有“撫徵南海”一句,這個南海指的是江南地。又如《左傳·僖四年》:齊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也’”。這個“南海”是指我國江南的廣大區域而言,因此,“伐楊越”事無論從時間、地點、人物活動的內容來説,都與嶺南的南越毫無相干。《通曆》的原文我們未得見,僅就引文而論,也不能證明“南海事楚”的“南海”指的就是廣州。顧祖禹把它寫入廣州城條內,以致將廣州城市的興起提早到西周時期,楚庭成了廣州最早出現的城市的名字,這是前人在地理概念上的模糊而產生的誤解。 [3] 

五仙觀旅遊指引

地址:越秀區惠福西路233號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9:00-17:00
收費:免費
交通:乘3、6、66、74、82、124、217、227、541路至惠福西路站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