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亂

鎖定
五亂①是指氣機容易發生紊亂的5個部位:即心、肺、腸胃、臂脛與頭部。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②《靈樞經》篇名。
中文名
五亂
出    處
《黃帝內經》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五亂概念

1、臟腑經脈之氣逆亂所產生的病證。2、《靈樞經》篇名。

五亂解讀

①五亂是指氣機容易發生紊亂的5個部位:即心、肺、腸胃、臂脛與頭部。《靈樞·五亂》:“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素問·宣明五氣》:“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這是由於心藏神,七情從心而發,不同的情志皆可影響心神,導致氣行紊亂。肺主一身之氣,肺氣的宣降失常,皆可影響氣機的運行。脾胃位於中焦,脾主升,胃主降,為陰陽二氣升降之樞紐。脾胃功能失調最易影響氣機的升降失常、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病症。手臂、足脛為陰陽二經氣交接之處、頭部為六陽經交會之處。因而手臂、四肢與頭部亦容易發生經氣的逆亂,而出現手足逆冷、頭暈、昏僕等症狀。
②《靈樞經》篇名。本文討論五種亂病的證治,故名。主要論述因臟腑經脈之氣不順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而行,悖逆而亂,陰陽反順,營衞不調,清濁混淆,互相擾亂,以致氣亂於心、亂於肺、亂於腸胃、亂於臂脛、亂於頭而出現的五種症狀和治法。

五亂中醫應用

1、五亂病機
導致五亂髮生的病機,《內經》認為主要有以下3方面:一是經脈之氣逆亂。如營衞之氣逆行,一般而言衞氣行於脈外、營氣行於脈內,如果營氣行於脈外或衞氣內伐,就會出現經氣運行逆亂之證。二是氣機升降失司。人體內清氣當升,濁氣當降,如果沼氣不升,濁氣不降,便會出現亂氣為病。此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指。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三是臟腑之氣運行異常。如《素問·舉通論》所説“驚則氣亂”,心氣紊亂,神無所歸,而出現心悸、驚恐不安。
2、五亂治療原則
五亂的治療原則是依據經氣運行的規律,導引其氣。由於亂氣為病,無邪氣有餘與不足之象,因而治療時應當採用緩慢進針,緩慢出針的手法,使逆亂之經氣恢復正常。
3、針刺穴位的選擇
氣亂於心,應針刺手少陰心經的輸穴神門,手厥陰心包經的輸穴大陵;氣亂於肺,應針刺手太陰肺經的滎穴魚際和足少陰腎經的輸穴太溪;氣亂於腸胃,應針刺足太陰脾經的經穴太白,足陽明的經穴陷谷;如無效,可加刺足三里穴;氣亂於頭,可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大杼二穴;如果病情不減,加刺足太陽經的滎穴通谷與輸穴束骨;氣亂於手臂與足脛,先針刺局部有瘀血處放血,再針刺足陽明經的滎穴內庭、輸穴陷谷,以及足少陽膽經的滎穴俠溪與輸穴臨泣。
[1-2] 
參考資料
  • 1.    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峯、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
  • 2.    吳顥昕.《靈樞經白話解讀》: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