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

鎖定
百科名片
2013年11月24日,由安全聯盟主辦、經濟觀察報協辦的“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研討會”在京首度召開。會上發佈了由諸多權威法律和安全技術專家聯合起草並通過中國歷史上首部《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為保護權益屢遭侵犯中國網民和互聯網企業。 [1] 
中文名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
主辦單位
安全聯盟
協辦單位
經濟觀察報
性    質
白皮書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基本信息

發佈名稱 中國互聯網‘三權‘保護白皮書
頒佈會議主辦方 安全聯盟主辦、經濟觀察報協辦
發佈目的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互聯網‘三權’保護研討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證據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品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電子學會計計算機取證專家委員會委員石文昌,烏雲安全平台聯合創始人方小頓,IDF實驗室負責人萬濤等來自互聯網、信息安全、法律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出席了會議,並聯合簽署《白皮書》,就保護用户“三權”,即“隱私權”、“知情權”和“選擇權”達成共識:需通過立法保護用户“三權”。 [1]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三權’保護白皮書發佈背景

2013諾頓網絡安全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每位受害者的平均損失同比上升了25%。2012年諾頓網絡安全報告顯示,有超過2.57億人成為網絡犯罪受害者,所蒙受的直接經濟損失達人民幣2890億元。即每天有超過70萬名中國網民遭受網絡犯罪的侵害,每分鐘有489名受害者,平均每位網絡犯罪受害者一年蒙受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人民幣1126元。 [1] 
央視、《每日經濟新聞》等權威媒體報道,一些互聯網企業普遍存在在用户不知情的情況下,讀取用户信息與數據、更改用户設置、私自為用户安裝自己的軟件等行為,更令人吃驚的是,一些互聯網安全企業,因為商業利益驅使,憑藉其在安全領域的壟斷地位誘導用户,恐嚇用户,竊取用户隱私信息,私自卸載競爭對手軟件,視用户權益為無物,將用户變成了利益博弈的工具。其中,財經媒體《每日經濟新聞》針對這一現象的專題報道《360黑匣子之謎》更是引發了業界和社會的極大震驚與關注。 [1]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白皮書》發佈

2013年11月24日,由安全聯盟主辦、經濟觀察報協辦的“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研討會”在京召開。這是中國互聯網史上,首次就互聯網用户“三權”的界定及立法保護進行了研討,同時會上發佈了首個《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白皮書》系統分析了互聯網網民生存現狀,結合專家觀點就互聯網企業存在的問題深入剖析並建言獻策,為推動互聯網用户“三權”立法奠定理論基礎。 [1]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建立《白皮書》的必要性

令人震驚的數據和令人駭然的現象,讓安全界和法律界人士擔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新寶認為,長此以往,不僅整個互聯網行業會變得面目全非,更重要的是,所有互聯網用户也將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畢竟,網絡時代的信息安全,涉及的不是簡單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網民的生命安全 [1-2]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互聯網網民生存狀況

《白皮書》顯示,我國互聯網網民生存狀況極度惡化。竊取用户隱私、上傳用户信息、修改用户設置、監控用户通信行為、強制卸載和誘導卸載、定位用户位置等行為現象十分普遍,再加上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的缺失,使得網民權益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
網民成為弱勢羣體的原因
一方面,中國網民自我維權意識普遍淡薄,甚至被侵權卻被矇在鼓裏。另一方面,用户維權成本高,維權難度係數大,從根本上制約了用户自我維權的主動性。2012年數據,有 84.8%的網民遇到過信息安全事件,總人數約4.56億。在遇到信息安全事件中,有47.5%的網民不做任何處理。
針對“安全企業的互聯網權限”問題的相關分析
互聯網安全企業享有保障電腦用户對外界不安全因素影響的權利,但是但不享有監督調查電腦用户生產及相關數據的權利,不享有代替用户評價或者處置其它軟件的權力。比如殺毒軟件可以查殺電腦中的病毒,這是網民賦予殺毒軟件的特權。但是這一特權要限制在最小範圍內,一方面保證軟件能在所賦予的特權之下完成所需要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限制軟件的權限,要求不進行過度操作。如殺毒軟件檢查用户通訊錄或篡改用户設置,這違背了系統安全設計中的一個最重要原則——最小特權原則。 [1-2]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白皮書》發佈倡議

《白皮書》集數位專家觀點為一體,提出如下倡議:
一,互聯網用户“三權”是網民基本權益,堅決抵制各類侵犯互聯網用户合法權益的行為;
二,呼籲互聯網企業遵守行業規則和道德底線,正當競爭,共建文明有序的互聯網生態系統;
三,加強行業自律,努力為互聯網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務內容;
四,加強第三方機構監管和治理,呼籲網民自主監督和舉報企業不良行為;
五,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進程,完善互聯網相關法律制度,讓網民有法可循;
六,加大對侵權行為企業的懲罰力度,打破壟斷,堅決抵制企業濫用產品技術支配權和市場話語權,為用户營造一個純淨的互聯網環境。 [1-2] 

互聯網用户“三權”保護白皮書保護方式

除了通過立法保護用户“三權”外,在著名的技術專家IDF實驗室負責人萬濤(黑客老鷹)看來,法律是保護用户權益保障最終的倚仗,真正的用户“三權”保護,同樣離不開所有涉及用户信息權益的企業的自律和行業以及第三方獨立測評(包括網友自發)的監督,否則,濫用產品技術支配權和市場話語權的現象將繼續上演並最終損害互聯網產業與社會創新環境。“一定意義上説,互聯網的江湖式發展也許真的要到了必須反思和慢一點的時候了” [1-2] 
不過即使是法律也無法完全保護當前網民的權益,某些公司因為侵犯網民權益等問題曾敗訴十二場,其遭遇的罰款金額仍然對其影響微乎其微。對於類似的公司,烏雲平台聯合創始人方小頓認為,“期待網民自我保護意識的崛起,對於某些侵害網民權益的公司軟件應用等堅決卸載,用腳投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