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

鎖定
《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是 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安德魯·醒德威克(Andrew Chadwick)。
書    名
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
作    者
安德魯·醒德威克(Andrew Chadwick)
譯    者
任孟山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4月1日
頁    數
524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08057316 [1] 
外文書名
Internet Politics:States,Citizens,Citizens,and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叢書名
新聞傳播學·新視界譯叢
叢書主編
陳衞星
圖書尺寸
22.6 x 16.4 x 3 cm
圖書重量
762 g

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內容簡介

《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研究了新傳播技術對政黨與選舉、壓力集團、社會運動、地方民主、公共機構和全球治理的影響。《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還分析了持續性的和爭議性的政策問題,這包括數字鴻溝,互聯網自身的治理,監視、隱私與安全之間的張力,互聯網媒體領域的政治經濟學。《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採用比較性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美國、英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大量案例。寫作風格清晰而易於理解,這本最新的極具複雜性的理論書籍,揭示了互聯網對我們如何“從事”政治以及如何理解政治生活所產生的重要影響。該書的實際價格是68元,標籤是出版社貼上去的。

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安德魯·醒德威克(Andrew Chadwick) 譯者:任孟山 叢書主編:陳衞星
安德魯·查德威克(Andrew Chadwick),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政治與國際關係系政治學高級講師。2004年擔任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互聯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研究涉獵廣泛,包括電子政務、電子民主和互聯網動員,文章多見諸各大學術期刊。
譯者簡介:
任孟山,傳播學博士、資深新聞評論員,現供職於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領域為國際傳播、政治傳播和網絡傳播。
叢書主編簡介:
陳衞星,四川人。法國司湯達大學信息傳播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學術研究領域包括傳播學理論、國際傳播和媒介文化,代表性論著有《傳播的觀念》。

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媒體推薦

傳播技術的政治以及傳播技術與政治,是所有新的傳播技術問世前後都會牽涉到的問題。而在現代政治社會中,無非將形成兩組關係,一是國家與新傳播技術,二是公民與新傳播技術。前者是廟堂之上的雲霄,後者是草根之下的土壤。它們之間儘管有此霄壤之別,但卻相輔相成,這正是互聯網鏈接式政治生態的奇觀之一……《互聯網政治學》的討論正是遵循了這樣一種邏輯。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杜駿飛
本書的優點在於:具有典範性的主題架構、極其透徹的研究、對所涉問題的每個重要文獻或觀點的歸納。在互聯網影響社會的文獻中,該書將具有突出的貢獻。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加里·查普曼
截至目前,查德威克提供了對互聯網與政治這一領域的最為全面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論述了21世紀最具決定性的技術政治。這是一本令人永世難忘的著作。
——華盛頓大學 蘭斯·本內特
本書是互聯網與政治這一領域中最為透徹和全面的著作——查德威克以其對研究文獻的飽學博覽,給初涉此領域的學生提供了最為細緻的導論性資料。
——加州大學芭芭拉分校 布魯斯·比姆博

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目錄

總序陳衞星
序言杜駿飛
致謝
第一章 導論
第一部分 背景
第二章 互聯網政治:一些概念工具
第三章 網絡邏輯:互聯網政治的前歷史發展
第四章 互聯網的連接、融入和數字鴻溝
第二部分 制度
第五章 社區、協商和參與——電子民主
第六章 利益集團與社會運動——電子動員
第七章 政黨、候選人與選舉——電子競選
第八章 行政部門與管理機構——電子政務
第三部分 問題與爭議
第九章 構建全球信息社會
第十章 互聯網治理的興起
第十一章 監視、隱私與安全
第十二章 互聯網媒體的政治經濟學
第十三章 結論:互聯網政治的未來
附錄:圖、表、例
參考書目
索引
譯者後記

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序言

理解傳播即是理解我們所在的社會和時代:傳播的目的是按照社會階層的變化和現實力量的對比關係來營造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如果把傳播視為一種進步力量,視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那麼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四個維度的歷史進程中,都可以觀察到傳播的影響。傳播在政治權力的確立與合法化的過程中,在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過程中,在市場經濟和工業化的過程中,以多種具體形式——例如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的信息表現,等等——參與了傳統文化秩序的衰落、現代職業倫理的形成與鞏固,以及生活價值觀的不斷更替。很多時候,通過大眾媒體展現在大眾面前的傳播行為,被視為主要的社會影響力。
人類的傳播行為歷史悠久,從遠古時代口耳相傳的音調,到自然語言向對象語言的過渡;從甲骨竹筒到紙張印刷,再到電子顯示屏,都強調了社會主體傳播活動的內部反應,或者社會主體間互動反應的關係。沒有一個信息能夠脱離社會結構,或者脱離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共處的具體環境。信息的存在方式絕不僅僅是信息本身:信息總是處在傳播者和接受者雙方的互動關係當中。可以設想,在一個傳播行動當中,我們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提取特定的信息作為我們意識當中的表象,來作為支持自己的信念和觀念的依據。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世界逐漸平面化的時代,這個平面化的過程是通過經濟全球化來完成的。隨着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信息傳播技術的全面普及,人類的傳播行為幾乎與真實時間和虛擬空間形成一種技術上的平行關係。

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後記

這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
這本書中探討的就是這個時代發生、發展及其可能演變的內容。書中不僅探討了與互聯網相關的技術政治,還探討了互聯網及其這個時代誕生以來的政治影響。書中研究的很多議題,一部分在中國的當下社會已經展開並呈現出燎原之勢,一部分是發達國家的政治體驗與社會經驗,雖然在中國尚未完全發生或者是以不同的形式在萌動,但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互聯網時代的中國參照。而且,這種參照不僅侷限於社會實踐,更體現在學術建設上。
這是當初我翻譯本書的初衷以及譯畢之後的觀察。
譯事之艱,在此之前,只是耳聞。我深淺不知地接過這本書的翻譯任務之後,方才真正體會到言語之林帶給譯者的迷茫與惶恐,亦才深刻意識到語言轉換之間隱含的信息耗損與意義流失。前者帶給我的是壓力與動力,迫使並激勵我完成這份工作;後者留給我的是遺憾與感喟,令我每每再讀都深有不安。不過,無論如何,學術之間的交流仍然需要橋樑,或許這座橋樑並不精緻,但終究能夠給人們的行走提供一種選擇的可能。我以此勉勵自己不斷前行,並懇請諸位方家不吝指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