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于山九仙觀

鎖定
于山九仙觀坐落於福州于山的東面。原是五代時閩王寶皇宮舊址。宋崇寧二年(1103年)于山頂再建,名為天寧萬壽觀。觀內建築物有玉皇閣、王天君殿、廖陽殿、娘娘宮、喜雨樓、鐘鼓樓、拱極亭、望湖閣、碧雲軒、聚義軒等。 [1] 
中文名
于山九仙觀
地理位置
福州于山的東面
歷史意義
五代時閩王寶皇宮舊址
再建時間
宋崇寧二年(1103年)

于山九仙觀詳細介紹

于山九仙關 于山九仙關
美麗的于山位於福州市城區中心,與烏山、屏山並稱為福州著名的“三山”,形似巨鰲,最高處鰲頂峯海拔52.2米。山上有嶙峋的怪石,參天的林木,眾多的名勝古蹟,遍地的亭台樓榭,景色秀麗,風光旖旎,自古就是福州抒懷攬勝之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於山的東面,坐落着歷史悠久、聲名遠播的九仙觀,它不僅是福建省最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而且是中國第一部官版道藏總集《政和·萬壽道藏》的雕刻地,在福建乃至中國道教史上具都有重要地位。據《福州市宗教志》記載,于山九仙觀原為五代時閩王寶皇宮舊址,宋代崇寧二年(1103年)再建,名為天寧萬壽觀,元至正初年(1341年)改名九仙觀,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重修。民國11年(1922年)遭火毀,後經各地信士及上山香客募緣,重新修建,恢復舊觀。
于山九仙關 于山九仙關
于山九仙觀供奉的主神為何氏九仙和王天君。相傳,漢代臨川人何氏九兄弟均為盲人,他們在於山九仙洞結廬修煉,採草伐薪,汲水煉丹,煉丹井至今尚存。明代沈德琛曾有詩云:“燒丹人去跡具陳,廢井千年水猶綠”。丹成服下,又用丹井水洗眼,即復明。後雲遊至莆田仙遊九鯉湖,以丹喂鯉,九兄弟乘鯉飛昇,並顯道於福清石竹山。因此,于山不僅是何氏九兄弟煉丹修仙之所,更是何氏九仙信仰的發源地,香火旺盛,信士眾多,影響遍及台灣、香港和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王天君,俗名王靈官,據説是漢代人,成道前為屠夫,其心地善良,廣施善舉,逝後得道。後被天帝授為三五火車雷公,專司鎮火之職,眾感其誠,在烏山建道山觀祀之。民國初年于山九仙觀失火後,觀內道士為防火患,把原先祀奉在道山觀的王天君移至九仙觀供奉,王天君在九仙觀內十分靈驗,於是信者日眾,聲名大揚。因此,現今的于山九仙觀又稱天君殿,每逢六月十六日王天君誕辰日,八閩各地的信眾紛至沓來,共同慶祝王天君誕辰,熱鬧非凡。 [2] 

于山九仙觀設計工藝

耿精忠 耿精忠
據傳,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修九仙觀時,對清廷不滿的靖南王耿精忠親臨施工現場,見到俯首聽命的王天君像,勃然大怒,吼道:“誰叫塑成這個樣子?馬上返工。再有失誤,砍掉狗頭!”觀中道長和工匠都害怕了,各備一份厚禮,向王爺的隨從求教。那隨從深知耿精忠欲藉此抒發他對清廷的不滿,以表達他的反抗精神,就如實相告。工匠得到啓發,精心構思,認真設計,重新塑出的王靈官像,赤紅臉膛,虯鬚怒張,三目圓睜,金身披甲,舉鞭伏魔,威武剛烈,栩栩如生。

于山九仙觀流傳歷史

于山九仙觀 于山九仙觀
于山九仙觀坐落於福州于山的東面。原是五代時閩王寶皇宮舊址。宋崇寧二年(1103年)于于山頂再建,名為天寧萬壽觀。政和年間(1111~1117年)尚書黃裳增建幾座樓閣。紹興七年(1137年)後,曾改名為“報恩”、“廣孝”觀。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太監鄭和及正統年間(1436~1449年)內使柴山、布政司周頤也曾重建。成化十八年(1482年)鎮守太監陳道復修建一新。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又重修。觀內建築物有玉皇閣、王天君殿、廖陽殿、娘娘宮、喜雨樓、鐘鼓樓、拱極亭、望湖閣、碧雲軒、聚義軒等。供奉何氏九仙、三清尊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及玉皇上帝、王天君、鬥姥元君等。至民國11年(1922年)遭火毀,嗣由該觀總副理出單向各地信士及大商家、上山香客募緣,重新修建,恢復舊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全真道士鄭志輝主持;嗣由其女、道姑鄭理真接任。當時王天君信仰鼎盛,每逢朔、望、節日,遠近信眾徒步跪叩至觀朝拜,至1964年初停止
九仙觀俗稱天君殿。位於于山頂東部。為于山現存最大的廟宇。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初建,始名“天寧萬壽觀”。明代屢加修建。由於明成祖的信仰,觀內增塑一王天君(靈官)作護法神。

于山九仙觀文物研究

大有“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的氣概。此尊神像塑成,不僅博得耿精忠的重賞,而且深為廣大信眾贊同。王靈官遂成九仙觀主神王天君,九仙觀亦被稱為天君殿了。1922年此觀毀於火災。重建後改為隆恩殿,專祀王天君。

于山九仙觀被拆回應

福州于山九仙觀位於城內于山東頂,為福州府城內第一大道觀,前身溯源自宋崇寧二年(1103)所建的天寧萬壽觀,《政和萬壽道藏》在此修纂,並完成中國最早的道藏刻版。逮至近代以來香火極盛,廟會之時信眾甚至膝行上山,為福州城最重要的道教宮觀之一。
九仙觀於1922年火毀後,重建玉皇閣等建築。玉皇閣為一五開間、七柱進深、重檐帶閣樓的歇山頂大建築,其四根蟠龍青石柱是當時由倉前山安瀾會館移來,為浙江工匠的雕刻精品;玉皇閣前另有一拜亭,其中的螺旋藻井也十分精美。玉皇閣建築是福州道教宮廟建築的典範,其等級之高裝飾之精有目共睹。
九仙觀是于山歷史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核心區域。1983年,“福州碑廊及九仙觀附屬文物”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儘管保護的範圍僅僅是九仙觀內的碑刻,但是作為歷史建築和依託體的九仙觀建築羣,也應當受到合理的保護。
近日,這一處重要的歷史建築正在進行所謂的落架大修。
由於1922迄今九十年間沒有大修,玉皇閣也如同許多古建築一樣遭遇白蟻,屋角也有破損,大修是必要的,然而眾所周知,文物建築的修繕,應當在文物部門的審批和監督下進行。
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也規定了,在歷史文化風貌區內,擅自修改維修歷史建築、造成歷史風貌破壞,安裝影響歷史建築使用壽命的設備,未經批准對歷史建築進行外部修繕裝飾、添加設施以及改變歷史建築的結構或使用性質,造成嚴重後果的,單位最高可處以10萬元罰款,個人最高處以5萬元罰款。
據本地媒體《東南快報》11月28日的報道稱,“玉皇閣的落架修復是經過審批的。”“根據文物局落架修復的要求,重生後的玉皇閣大殿的大致格局,小到翹角、香亭,柱子多粗等都儘可能保留原樣。”但我們福州老建築保護組織的志願者們,卻拍攝到了這樣的現狀。
眾所周知,落架大修並非拆除重修,而是在測繪、對原構件進行編號後,替換掉一部分有損、糟朽的部件,對一部分部件進行灌漿等加固手段後,重新按原樣搭回的修復方式。正規的落架大修,必須包括測繪,必須包括保護原構件、搭建防雨防潮棚,必須包括對原構件進行編號和位置記錄,必須整理出哪些構件需要更換和加固。但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有可能完全沒有經過這些必要的步驟。再者,福州以往就有名為落架大修實為拆除,構件已被雨水浸泡糟朽殆盡的惡例存在,玉皇閣的現狀不得不讓人感到非常的疑慮。
台灣鹿港龍山寺的落架大修,並非完全拆除,構件有序擺放,整體架設了保護棚
按照媒體報道,玉皇閣此次維修,是經過了文物部門的審批的,故此文物部門負有審批和監督的責任。就此向福州的文物部門提出以下問題,請全部、正面、公開地回答:
1.請立即修建防雨棚保護九仙觀玉皇閣拆下的構件,並指定專人保護。
2.九仙觀玉皇閣的修復方案是如何通過審批的?是否論證過必須落架大修?是否符合國內外文物建築落架大修的一般規程?有無測繪?原構件有否編號?哪些構件將更換和加固是否有計劃?以上幾點,我們要求公示。
3.落架大修的施工方有無相關資質?要求公示。
4.如果做不到以上幾點,文物部門如何證明自己在原樣修復?那麼就將是一次嚴重的假借落架大修之名行拆毀重建之實的破壞文物案,必將繼續申訴、追究相關部門的責任。
5.九仙觀其他古建築如天君殿、三清殿、鬥姆殿等有無類似的落架大修計劃?若有,請如上一併公開信息。
後續情況將拭目以待。以上問題,我們會通過多種渠道向國內外媒體以及國家文物局等單位反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