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鬼扳跌

(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大陽二鬼扳跌是一人背馱着二鬼摔跤道具而進行表演的民間舞蹈,又叫“二娃摔跤 “二喜摔跤”。表演時,表演者背馱二鬼摔跤道具,通過表演者腿、背、臂等綜合協調動作,給觀眾以兩個“鬼”在摔跤的觀演感受。二鬼扳跌源於明盛於明清時,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每年春祈秋報都要上演“打神戲”即“二鬼扳跌”,它漸漸由舞台表演變成了場地表演。二鬼扳跌表演妙趣橫生,二鬼互扳為表現形式,實際寓意是“義”“利”紛爭,隱喻從義中取利的觀念和做人的原則。從詼諧的二鬼相扳節奏中,表達了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和嚮往。
中文名
二鬼扳跌
地理標誌
陽阿古城
非遺級別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鬼扳跌 二鬼扳跌
《第一民生》欄目的老朋友肯定會記得澤州縣大陽鎮的這位老人——常國孩,估計還有人記得他的名號——“鬼國孩”。對,就是他,60年來一直堅守着大陽鎮二鬼扳跌的技藝,並且,找到了他的第七代和第八代傳人。 [1] 
從第一次見到常國孩,到再次採訪這位老人,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三年前,常國孩以72歲的高齡,還在頂着三十四斤的道具,在澤州縣大陽鎮的節日和廟會里一個人一場場地表演。常國孩説,小時候因家庭貧困上不起學,15歲就從父親手中,接過了“二鬼扳跌”的絕活,養家餬口。這一接,就是整整60年。
“二鬼扳跌”源於明盛於清。明清時,大陽每年春祈秋報都要上演“打神戲”。“二鬼扳跌”就是“打神戲”的演變,由舞台表演變成了場地表演。道具兩個鬼,互相對視,有兩對搭肩假手,還有兩條假腿。表演者在表演時,通過腿、背、臂的活動,展現出扳、跌、滾、躍等動作,給觀眾以兩鬼打鬥扳跌的喜劇效果,妙趣橫生,也隱喻着“義”“利”紛爭。詼諧的二鬼相扳節奏中,表達了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和嚮往。只是,這常氏二鬼扳跌傳到第六代,到了常國孩這兒,家裏竟然沒人願意從他這裏繼承下去。
那時,《第一民生》欄目的前身《民生零距離》以“‘鬼國孩’和他的‘二鬼摔跤’”為題,為常國孩做了一次專題報道,隨後,紙媒、網站紛紛介入報道,讓他的常氏二鬼扳跌有了新的轉變,兒子、侄子們成了大陽二鬼扳跌的第七代傳人,孫子和外孫們成了第八代傳承人。
“二鬼扳跌”
2015年元宵節民俗文化展演上,常國孩就帶着他的徒兒徒孫們,連夜趕工新做了十幾套道具,又挑了幾首歡快的歌兒,從大陽到司徒,再到陽電體育廣場,給全市人民痛痛快快地表演了一場又一場。
據悉,常國孩二鬼扳跌現在的隊伍,已經從三年前的一個人,迅速擴大到現在的25個人,最小的僅6歲,年齡跨度之大,從6歲到75歲。常國孩説,雖然現在因為年齡的原因,幾十斤重的道具自己很少再背在身上,可給孩子們在一旁敲鑼助陣,就彷彿自己還身在這二鬼之中,為世人演繹這義和利的妙趣,為大家把這門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