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馬

(馬三立、馬志明簡稱)

鎖定
二馬指的是馬三立馬志明簡稱。
同為相聲表演藝術家,父子關係。
中文名
二馬
國    籍
中國
全    稱
馬三立、馬志明

二馬馬三立簡介

馬三立 馬三立
馬三立是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著名錶演藝術家、相聲“泰斗”。曾就讀於天津匯文中學, 初中畢業後,因家境不好,輟學説相聲。出身於曲藝世家, 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説《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緒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學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相聲八德之一李德鍚,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家庭環境使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相聲藝術十分熟悉。

二馬馬三立經歷

在父兄的薰陶下,打下“説”、“”、“”、“”的深厚功底。1930年開始登台演出,學藝進步很快,視野也日漸開闊。他12歲跟父親馬德祿學藝,後拜著名相聲演員,相聲八德之一週德山(綽號“周蛤蟆”,與馬三立父親馬德祿是同門師兄弟)為師。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內緊外鬆、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的風格。馬三立大師藝術功底紮實,有口皆碑,擅演“貫口”和文哏段子,演出的傳統相聲有200多個。他創作、改編並演出新的相聲節目六七十個。多年來他還培養了閻笑儒班德貴連笑昆、方笑天、常寶華高笑林等許多相聲演員。解放前,先後與耿寶林劉奎珍侯一塵張慶森搭檔。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國的説唱藝人視為大台口的天津大觀園劇場,與侯一塵搭檔,大受觀眾追捧;翌年,他第三次來到北京,在華聲電台和茶社戲園演出,以他風格獨特的馬家相聲在曲藝迷中引起“原子彈爆炸一樣”的轟動;建國後,馬三立積極編演新相聲。1950年,應新聲戲院之邀,馬三立殺了個回馬槍,重回天津衞,在同行和觀眾心目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後近十年間,馬三立一帆風順,心情舒暢,新制度,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這全新的一切給他帶來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他已經“翻身”了,由“臭作藝的”變成一名職業文藝工作者,他參加赴朝慰問團文藝隊並任副隊長,他當上了市曲藝團副團長,他被定為市政協委員,他滿腔熱情地改編表演新相聲,他要求團裏的同志們熱愛黨熱愛新中國,他説,“黨和政府讓我們有了單位,有了正式工作,享受幹部待遇,每月都有工資領,還發給我們工作證。”
但是,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運動很快地開始了,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右派”。 關於他為何被打成右派,佔主流的説法是他改編並表演了《買猴》,塑造了一個聞名全國的辦事馬虎、工作不認真的人物形象“馬大哈”。但1979年平反時才發現,在他的檔案裏,沒有任何“右派”認定材料,完全是因為指標由起初的4個增加到11個,太多了,只好把他報上去湊數。就是這個“湊數”的右派,徹底地改變了馬三立的一切。他也抗爭過,甚至跳過樓,但毫無用處。一次批判會上,他被逼急了,吼了一聲:“你們這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啊!”一位昔日舊友冷笑兩聲,啪地推開窗户:“喲嗬,你還拿死嚇唬人?行啊,你要真有那麼大氣性,從這兒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種!”馬三立二話沒説,猛地站起來跳向窗外,大半個身子已經懸在窗外了,桌邊一個彈單絃的藝人趕緊一伸胳膊,夾住了馬三立的一隻腳,保住了馬三立一命。
這個時候的馬三立,四十多歲,正值盛年,按照馬志明的説法,正是出活、出好活的時候。但是,從1958年秋天當上右派到1977年秋天返回市曲藝團,19年間馬三立只説了3年相聲,相對應的是長達11年的四次下放勞動,以及被關進“牛棚”做了5年的團煤球、打掃衞生等雜役。
1970年,響應戰備疏散城市人口,馬三立全家離開天津,到南郊區北閘口村落户。馬志明在回憶北閘口生活時説:“當時一起下放六家,後來落實政策,我們是最後一家走的。房子壞了,下大雨,裏外屋沒有不漏的,我和弟弟打個傘坐着,爸媽在門檻上坐着。不下雨了,我到市裏找曲藝團革委會,不同意回來,把我們調到已經空下來的一處空房子,又住了兩年。後來,家裏養了四十隻雞,兩隻鵝,一條狗,院子裏所有邊邊沿沿都種上向日葵、茄子、黃瓜、豆角,滿院都是。光蓖麻一年就能收幾麻袋,雞蛋多得連洗澡盆都盛不了。我們在那兒小康啊,落實政策時,老爺子都不想回來了。”
在那個普通的村莊裏,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間,他甚至還學會了一手很不錯的木匠活。 馬三立不管是在城裏還是農村,不管是下放還是蹲牛棚,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背詞,幾乎每天早晨都要練上一番,身上的功夫並沒有荒廢。作為一個技藝超羣的老藝人,他心裏無時不在想着舞台,想着舞台下那些愛他捧他的觀眾。

二馬馬志明簡介

馬志明 馬志明
馬志明,1945年生,回族。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先生長子,人稱“少馬爺”。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相聲和戲曲。1957年考入天津戲校,學武花臉。1962年進入天津曲藝團,正式説相聲。 20世紀80年代由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代收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先生為師。

二馬個人榮譽

馬志明1957年考入天津戲校,以學習用功刻苦著稱,因此傳統藝術功底深厚,深得馬派相聲真遂,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葷不鹹的藝術風格。 代表節目有:《地理圖》、《論拳》、《糾紛》、《賣五器》、《學曲藝》、《白事會》、《文章會》、《大保鏢》等。其中《糾紛》獲首屆中國藝術節“津門曲薈”創作、表演特別獎,全國“星海杯”專業相聲賞電視大獎賽創作、表演三等獎。
作為馬三立先生的長子,馬派相聲的最傑出繼承人,不管是相聲界的同行,還是眾多的觀眾,對他的藝術,都服!
馬志明繼承了他家老爺子的習慣,平素的愛好不多,就是喜歡琢磨相聲。誰沒聽過他的《糾紛》,誰不熟悉丁文元、王德成這兩個人物?你軋我腳了!———,更是相聲觀眾琢磨着就可樂,聽起來覺得有哏的詞兒,大家稱讚:馬志明真是一位笑話簍子!
馬志明長於傳統相聲,但他的觀念從不落伍於時代。《糾紛》之外,《看不慣》中的歪唱《縴夫的愛》,《夜來麻將聲》中的市井人語,都是為大家津津樂道的。
馬志明上過戲校,還在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演過武戲,所以腰腿功夫也不錯,觀眾看了《論拳》、《大保鏢》,覺得他的武功挺好,那就是他早年練就的功底。馬志明告訴記者,哪天機會適當,他演一場《拿高登》或是別的什麼戲,過過戲癮。
馬志明會的東西就是多,用北京相聲名家馬季的話説:馬志明是我們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誰知他最近又會整出什麼出其不意的笑料,逗大家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