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滿族二貴摔跤

鎖定
滿族二貴摔跤,是流傳於河北省隆化縣的滿族民間體育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 
滿族二貴摔跤由傳統體育競技“喬相撲”演化而來,為單人表演形式,表演者身背道具,在打擊樂的伴奏下,一個人活靈活現地表演兩個滿族人摔跤的場面,表演集獨特的道具、體育與藝術於一身,具有藝術魄力。 [5] 
2008年6月7日,滿族二貴摔跤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Ⅵ-39。 [6] 
中文名
滿族二貴摔跤
遺產編號
Ⅵ-39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申報地區
河北省隆化縣

滿族二貴摔跤歷史淵源

滿族二貴摔跤 滿族二貴摔跤
滿族二貴摔跤從傳統的“布庫”——滿族摔跤演化而來,流傳於滿族聚居的河北省隆化縣等地區,於清朝中期形成,清朝末期興盛,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4] 

滿族二貴摔跤運動特色

滿族二貴摔跤為單人表演形式,表演者揹負一個裝成兩個人的木架,呈摔跤架式,着不同顏色的服裝,以雙腿和雙臂扮作兩人,做手腳互摔的動作。在道具圍子的隱藏下,以雙臂雙腿模擬二人摔跤動作,以掄、轉、滾、翻、摔、掃、踢、擋、下絆、託舉、互相扭摔等武術套路、摔跤技巧和舞蹈語彙,做出許多滑稽、幽默、逼真的摔跤動作。 [5] 
全套動作一氣呵成,在鼓樂的烘托下,越發顯得生龍活虎,熱烈火爆,深受羣眾喜愛,是民間花會中的“壓街”節目。表演中,還伴有鑼鼓點,增加氣氛。參加活動的人十分廣泛,有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下至十幾歲的少年。 [5] 
近年,滿族二貴摔跤已由一人表演增至6到8人,成為羣舞。 [5] 

滿族二貴摔跤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滿族二貴摔跤是一種傳統民間道具遊藝,具有特殊的歷史、學術、實用、研究和觀賞價值。 [2] 
傳承狀況
滿族二貴摔跤由於經濟等原因,瀕臨衰敗,在農村幾近消亡,就連它的發祥地隆化縣石灰窯溝村也少有人問津,亟待保護。 [5]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河北省隆化縣文化館獲得“滿族二貴摔跤”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滿族二貴摔跤項目保護單位河北省隆化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7] 

滿族二貴摔跤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滿族二貴摔跤,代表河北省參加中國第三、四、五、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4] 
拍攝電影
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專門拍攝了紀錄片“二貴摔跤”。通過國際頻道在東南亞等一百五多個國家播放,使這個傳統項目走出了國門。 [5] 

滿族二貴摔跤歷史傳説

傳説一
滿族二貴摔跤它的起源帶有一些傳奇色彩,傳説少年康熙為掃除親政道路上的障礙,挑選少年侍衞演練摔跤,最終計捉姦臣鰲拜的故事,民眾為了慶祝康熙皇帝親政,特將摔跤比武大賽的場面衍化成“二貴摔跤”這一民間表演形式。 [3] 
傳説二
清朝道光年間,大貴、二貴兄弟兩人,都是滿族的巴圖魯(勇士),都是摔跤健將,摔遍天下無敵手一,哥哥大貴不再摔跤,弟弟二貴突發奇想,何不自己和自己摔?於是利用道具,一人扮成兩人,展示摔跤動作,後來流傳開來,成為集體育與藝術為一身的遊藝形式,人們稱之為“二貴摔跤”。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