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疏辭官

鎖定
二疏辭官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漢書·疏廣傳》。 [2] 
該成語稱譽人急流勇退,及時歸隱。 [2] 
中文名
二疏辭官
拼    音
èr shū cí guān [3] 
成語出處
《漢書·疏廣傳》
用    法
稱譽人急流勇退,及時歸隱

二疏辭官成語出處

《漢書·疏廣傳》:廣謂受曰:“吾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逆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以壽命終,不亦善乎?”受叩頭曰:“從大人議。”即日父子俱移病。滿三月賜告,廣遵稱駕,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加賜黃金二十斤,重太子贈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供張東都門外,送者車數百輛,辭決而去。及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或嘆息為之下泣。 [1] 

二疏辭官成語典故

漢代漢宜帝時期,有兩個賢德之人,一個叫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一個叫疏受,字公子,是疏廣的侄子。公元前67年,宣帝策立皇太子,選丙吉為太傅,疏廣為少傅。數月以後,丙吉當上了御史大夫,疏廣任太子太傅,疏受任太子家令。疏受好禮恭謹,才思敏捷,善於辭令。一次,宣帝來到太子官,疏受迎送應對,祝酒上壽,一切都彬彬有禮,甚得宣帝歡心。不久,疏受就被封為太子少傅。皇太子每次入朝,疏廣和疏受都陪同前往。太傅疏廣在前,少傅疏受在後,叔侄同為太子師傅,在朝。 [1] 
一次,疏廣對疏受説:“我聽説,‘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就沒有危險。’功成身退,那是天經地義之舉啊!”我們官居高位,奉祿二千石,可稱是功成名就了。如果不及時隱退,恐怕有後悔的那一天。我認為,不如叔侄二人相隨出關,告老還鄉,以終天年,這不是很好嗎?”疏受叩頭説:“謹聽大人教誨。”當天,二人都上書稱病。三個月後,皇帝垂問,疏廣就説自己病重,上書請求告老還鄉。皇帝認為他們確實老了,就答應了賜給他們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黃金五十斤。臨行時,許多公卿大夫、朋友、同鄉都為他們送行,在長安東廓門外擺下酒宴,送行者的車有幾百輛,叔侄二人向眾人告別而去。在道旁觀看的人都説:“這是兩位賢德的大夫啊!”有的人還感動得流下淚來。 [1] 

二疏辭官成語寓意

貪求的慾望,永不知滿足,永不知停止,過度執着於求財、求官、求名、求一切想求之事……所要經受“求不得”之苦,慾火焚燒,內心焦灼。已經犯下的錯誤,還自以為是的堅持,不知道停止錯誤的腳步。已經造成的傷害,卻不知悔改,還自以為是的否定,不知道承認這傷害的事實。這些不符合道的舉止,不符合規律的行為,只有及時的停止,才不會產生更大的危亡,才有繼續生存發展的可能。
“知止,可以不殆”,才可以讓人生收穫平和與安寧。 [5] 

二疏辭官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參考相似結構成語:三五成羣、二桃殺三士等用法,一般在句中作謂語。 [4] 
運用示例
〔二疏〕 唐·吳筠《覽古》之三:“二疏返海濱,蔣詡歸林園。”
〔二賢〕 北周·庾信《奉和趙王隱士》:“洛陽徵五隱,東都別二賢。”
〔父子東歸〕 宋·黃庭堅《寄上叔父夷仲》:“更懷父子東歸得,手種江頭柳十尋。”
〔兩疏〕 宋·陳師道《上晁主客》:“兩疏父子共含香,不獨家榮國有光。”
〔疏還〕 明·何景明 《立春日作》:“疏還念知止,莊論持達生。”
〔疏受辭榮〕 唐·李紳《肥河維舟阻凍》之二:“淮陽效裏空多病,疏受辭榮豈戀班。”
〔疏受意〕 宋·蘇軾《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東海莫懷疏受意,西風倖免庾公塵。”
〔早退不如疏〕 宋·蘇軾《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復和答之》:“生還粗勝虞,早退不如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