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次放號

鎖定
“二次放號”是指老用户停用或棄用手機號後,號碼由運營商收回,空置一段時間再次投放市場供新用户選擇。
截至2020年9月底,中國三大運營商移動電話用户數已達16億户。在數量龐大的用户面前,手機號屬於稀缺資源。“二次放號”能循環使用碼號資源,是有效盤活閒置通信資源的必要手段,這在國際上也是一直通行做法。 [1] 
中文名
二次放號
別    名
二次號 [3] 
定    義
老用户停用或棄用手機號後,號碼由運營商收回,空置一段時間再次投放市場供新用户選擇

二次放號起因

根據有關規定,碼號資源歸國家所有。為了在有限資源內提高手機號碼的利用率,一般未辦理停機保號業務且停機超過 3 個月以上的手機號,或是用户主動註銷的手機號,將被運營商回收並再次利用,由此便產生了“二次號”。 [4] 
“受制於人口基數巨大和號碼資源有限,不斷釋放新號的現實性不強。”前述業內人士解釋説,手機號碼共11位數,按照號碼編號規則,前3位指代不同運營商。“手機號碼後8位算起來才1億個號碼,很多人用2—3個號碼,平均下來,中國12—15億個號才能基本滿足使用需求。所以不對棄號進行回收利用太不現實,因為號碼缺口會隨着時間的推移無限擴大,而回收利用後就相對沒那麼緊缺了。” [2] 
如果將手機號由11位數字升級到12位,數量上或許能夠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往電話號碼也是從4位數逐步升為6位、7位到8位數的。不過,升級號碼數的成本顯然超出效益。“如此一來,運營商的整個管理系統都要升級,成本是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相應整個社會系統如銀行系統都要升級,成本擴張至千億元。”

二次放號來源

以中國移動為例,老用户欠費停機或棄用手機號120天后,號碼即自動註銷,通信運營商會把這個號碼閒置6個月,再重新投入自身銷售體系之中,讓消費者在市面上再次選購。

二次放號帶來問題

面對“二次放號”給消費者帶來的困擾,多位業內專家表示,消費者作為享受通信服務的主體,享有知情權,在其辦理號碼入網協議時,運營商應明確告知號碼是否為二次號。另一方面,如何針對二次號完善服務體系,比如全面清除老用户的信息、痕跡,與相關第三方聯動解綁各種捆綁賬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針對原號主綁定App然後棄用號碼的問題,最初移動通信系統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用户號碼綁定第三方服務的問題,也沒有有效機制來管理二者之間的捆綁關係。這種機制的建立顯然超出技術範疇,而屬於社會治理範圍了。
理論上,消費者應在註銷號碼之後再棄用號碼,註銷要去通信運營商的線下營業廳,還要解綁手機號碼所註冊的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賬户,但是消費者通常採取的做法是直接扔掉手機卡;甚至有些人用手機號註冊小額貸款後惡意棄號,這種情況實際上應該受到懲罰。但運營商沒有辦法對這類情況進行監管。”他建議,最為可行的辦法還是通信運營商聯合政府、行業協會、互聯網公司或者其他公益組織,建立一個號碼查詢系統,實現數據互聯融通,讓消費者在購買時可以查詢號碼是否還綁定其他應用,再決定是否購買或選擇號碼。

二次放號解決措施

行業主管部門和通信企業已着手建立數據互通平台,協調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間的信息互通和賬號管理。比如,工信部指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建立的碼號服務平台,中國移動推出的“二次號查詢服務”系統以及部分商業機構建立的二次號付費解綁平台等。 [5] 
二次號能力是中國移動通過比對手機號碼的入網時間和應用的註冊時間,以此來判斷手機號碼是否為“二次號”的產品服務。 [6]  據中國移動互聯網能力開放平台介紹,二次號能力產品可為用户通過手機號碼和註冊時間判斷,此號碼在註冊時間之後是否有建立過手機號碼過户或者被原機主註銷後新機主使用的情況,以此解決一些通過手機號碼註冊的賬號被新手機號用户使用的情況,支持移動、聯通和電信手機號碼的二次號檢測。 [7] 
二次號能力適用場景及其產品邏輯 二次號能力適用場景及其產品邏輯

二次放號爭議事件

2024年4月5日,話題“註銷手機號等於出賣自己”衝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引發熱議。該話題來源於安徽省銅陵市公安局民警“徐督督”在社交媒體賬號發佈的科普視頻。“徐督督”在視頻中表示:“註銷手機號等於出賣自己,隨手註銷的手機號很可能造成財產損失。當手機號不用或者不想用了,去營業廳註銷,過一陣運營商會重新將手機號投入市場銷售。下一個用你手機號的人,可以用手機驗證碼登錄你的支付寶、微信等各類軟件,後果不堪設想。不妨多做一步將相關綁定此手機號的軟件統統解綁,以及銀行卡預留的手機號也一定要修改,這樣就能做到萬無一失。”“有時,它是一張莫名其妙賬單的來源,有時,它又是泄露個人信息的漏洞;最嚴重的,這個新手機號可能還會涉及個人金融安全。” [8] 
網絡上關於對運營商“二次放號”的“吐槽”已經持續多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已推出“一證通查”功能。有專家認為,破解“二次號”使用難題固然需要企業和運營商共同攜手,但也少不了個人安全意識的提升。 [8] 

二次放號事件評價

手機號作為一種重要社會資源,被註銷後由運營商投入“號碼池”進行二次或多次銷售,這一點無可厚非。然而,如何保障公民的隱私安全,如何切實消除由此帶來的各類風險,是一個必須正視且亟待解決的現實命題。解決手機號註銷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擔子不能只由用户個人扛,風險也不能讓他們獨自承擔。無論運營商還是相關平台等,都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發生之前。
此外,“一號通查”服務也值得擴大應用和推廣範圍。目前這項服務還僅限於一些互聯網平台,難以覆蓋普通用户日常生活所需,還有很多數據堵點期待打通。對於各平台來説,在解除賬號綁定等方面也應展現更多誠意,通過採用更加多樣的用户行為鑑權方式,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務。手機號註銷後帶來的隱患,不容忽略,解決這個難題慢不得、拖不得。對此,廣大用户既要在註銷手機號前儘量做到賬號綁定應解盡解,相關主體也要主動伸出手、搭把手,出台一些切實管用的辦法。(人民日報評) [9] 
曾有人統計,11位數的手機號,撇除前3位指代不同的運營商,後8位數算起來也是1億個號碼。即便再算上固定的運營商號,在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面前,號碼資源依然捉襟見肘。若把手機號升級到12位數,號數問題似乎迎刃而解,但成本問題又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只是運營商,現代社會中一切需要用到電話的系統,都需要為這個多出來的一位數買單。這可能又是個天文數字。因此,重複利用既是現實需要,也是無奈之舉。因重複利用而出現各種問題也在所難免。
問題雖令人無奈,但並非無可奈何。既然目前技術尚無法讓二次號完全重置,那麼儘可能查清二次號的捆綁信息,可否成為二次放號的“出廠設置”?比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已推出“一號通查”功能,但這項服務目前仍需要用户主動申請查詢。從情理上,運營商理應主動提供這項服務。不妨從制度上完善相關規定,倒逼運營商主動核查、主動告知,切實保障用户的知情權。更進一步來講,運營商還可以通過加強審核、延長凍結時長、加強隱私保護等措施,來降低“二次放號”可能帶來的風險。這固然需要不小的成本,但在社會賬面前,運營商責無旁貸。(廣州日報評)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