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月初二

鎖定
二月初二,舊稱土地誕辰,這天也是龍抬頭節日、中和節 [7]  。由於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 [2] 
中文名
二月初二
外文名
LunarFebruary 2nd
別    名
春龍節
中和節
別    名
土地誕辰
民    諺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習    俗
吃水餃
地    區
中國

二月初二簡介

二月初二,舊稱土地誕辰,俗語“二月二,土地誕”,民間習俗拜土地公,祈求一年農業豐收和地方平安。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是閩南、港澳地區乃至東南亞國家廟宇較多、信仰最廣、影響最大的民俗神。 [3-4] 

二月初二歷史淵源

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也是土地公的誕辰,“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為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認為土地公管理着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奉祀土地神。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區,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5] 
唐德宗在位之時,李泌上書,要求廢除正月晦,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向天下人表示務本之意。德宗皇帝採納了李泌的意見。汪啓淑在《水曹清暇錄》一書中説:“二月初一,俗稱中和節,起於唐李泌,市中貨太陽糕,以祀太陽星君。”後來人們又將土地神的生日(社日)與這一節日合併,日子又改在二月二日。同時,從唐德宗時起,中和節又吸收了春分的活動內容,因此,這一節日活動內容也就豐富了 [7] 

二月初二習俗

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中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説,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南方"二月二"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説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繫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6] 
在民間,土地公也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因為民間相信“有土斯有財”,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為守護神。據説他還能使五穀豐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進家裏祭拜。一般家庭的廳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沒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門前設香案、燭台、供品祭拜。不過一般農家則是以每月的朔、望兩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3] 

二月初二土地誕

二月初二,傳説是土地神生日,稱“土地誕”。土地神主管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因而受到人們的敬仰。這天,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信奉土地神的村莊盛行演白戲、做黎歌(雷州歌)、粵劇,殺豬“做社”,黎話(雷州話)稱“做眾”,拜祭土地神,搞完儀式,按照户數平均分“社肉”,然後再按户分攤“社錢”。此俗在遂溪縣部分農村一直沿襲至如今。 [1] 

二月初二其它相關

二月初二賣身節:廣東省東莞市東坑鎮的一個節日,起源於明末清初。
東坑“二月初二賣身節” 美麗的傳説和歷史足以説明, 東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這個奇特的節日, 是因為東坑有着“農耕年代”的輝煌。
在東坑, 有“盧家地、謝家田”的著稱。連接寒溪江畔,一條青鶴小河得天獨厚地成為當時貫通省城的運輸大動脈。廣州、東莞、石龍惠州等貨船常到東坑。東坑麻石街賣糖墩成為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的中轉碼頭。蠶桑種養、庶糖加工、穀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繼興起。尤其夏收夏種之後, 一河兩岸鬥蟋蟀的蟀寮,連綿一片。其賭館、煙館、妓館昌盛,省港粵劇紅伶瀕臨東坑鬧市, 載歌載舞, 燈紅酒綠, 人稱為“小澳門” 。特定的運輸環境, 特定的農耕需求, 譜寫成了一曲“ 二月初二”的頌歌。
傳説,“賣身節”是出自東坑塘唇村, 有一姓盧的大户, 趕着清明之前開耕, 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 在塘唇村前, 貼出僱請農耕長工啓事。自此之後, 形成習慣, 沒有田地的青壯年都在“二月初二”這天, 坐在塘唇村前的圍籬上, 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 以示“賣身”,出賣勞力, 等待財主僱請。有田地的財主, 就在這天, 到塘唇村前, 挑選“賣身”的青壯年、放牛仔, 一僱就是一年, 這就叫 “賣身”。
接着, 這塊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説這天有天上仙人下凡, 到東坑觀看“賣身”並行善事,普救眾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魚鈎》、《金色的鋤頭》、 《“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 所以,“賣身節”也有人叫“遇仙節”。越傳越神奇, 於是乎,“二月初二”這一天, 小河岸邊、木橋兩側, 人山人海, 遠近商賈雲集東坑。遠者, 省、佛、陳、龍從水路乘船以至, 近者周邊鄉里, 步行而來, 説要遇仙, 真是盛會空前。走時, 人人都要買一件物品帶回去, 以示遇到了仙人, 帶回去好運。明清以來, 一直到如今。
幾度滄桑, 東坑“二月初二”名為“賣身節”,又名“遇仙節”,後改為“翻身節”。21世紀來, 改名為“歡樂節”,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 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初二”來過歡樂節的人們, 都希望在這一天, 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 帶回去一身好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