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月八

鎖定
時為農曆的二月初八日,是湖南部分地區傳統廟會風俗。二月八廟會始於明朝,當年泉湖連年乾旱,民不聊生,天上神仙——壽福爺施法降雨,救了百姓。人們為了紀念福壽爺的功績,特在二月八壽福爺生日這天,築廟唱戲,各行各業的商販相約而來,進行農事商貿活動,一直沿襲。“泉湖二月八”彰顯了泉湖人血液裏的勤勞善良、感恩戴德、樂觀進取和聰明智慧。
中文名
二月八
時    為
農曆二月初八日
地    點
湖南部分地區
類    型
傳統廟會風俗
非遺級別
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月八彝族傳統節日

彌渡縣西山,聚居着龍虎民族——彝族,共有六個村委會,二十多個自然村,加上西山腳一帶的彝族村和彝漢雜居的村,共有彝族人口15000多人。西山彝族有許多的共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共同歡度“二月八”這個節日。
到農曆二月初八這天,西山彝族村寨的村民,殺雞宰羊,而且要專程到彌渡街、新街、紅巖街、寅街買菜,像備辦年貨一樣的買東西。難怪許多漢族人説“二月八”是彝族過大年。
確實,彝族過“二月八”節十分隆重,與過大年沒有什麼兩樣。在“文革”前,二月八這天晚上,人們吃飽喝足之後,男人們趁着酒興,女人和小孩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趕到打歌場。打歌場上,承頭(備辦打歌會的人)們早把大火燒着,備辦好了糖酒和茶水。
打歌場上,人山人海。能歌善舞的彝族,圍着大火,男女老少歡歌勁舞,人們盡情地唱啊,跳啊,度過美好的夜晚,一直跳到天亮太陽出,不知累,只知道高興。
可惜,“二月八”晚上打歌的傳統習俗,在“文革”中,作為“破四舊”而被革除了,二十多個村沒有恢復。惟有清水溝東村和西村獨樹一幟,“二月八”打歌習俗一直未被破壞,“文革”中他們也堅持着,一直堅持到。不過,彝族“二月八”祭祖活動幾百年都在延續着。
也就是清水溝東村,有着二月初七夜“偷土主”的習俗。據説清水溝東村人的祖先是巍山左木郎村人。二月七日晚上,該村要派比較精明的兩個小夥子到左木郎村去“偷土主”。所謂“偷土主”,就是到左木郎村的神樹下偷香根(點香剩下那一節小木棍)。偷回來時,天也亮了,已是二月初八日,全村的男人們迎接“土主”歸來,並把香根——土主的象徵,插在本村打歌場旁邊的神樹下,男人們圍着神樹踏歌,歡慶“祖先”回到自己的村裏,回到自己的身邊,保護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保護彝民們安居樂業。
還是回到各村的“二月八”節。二月初八的晚飯前,各户村民都到自己村的神樹下祭祀祖先,然後回到自己家裏的神龕前祭祀近祖先。祭祀完了,全家人才能喝酒吃肉、吃飯。
由此可見,西山彝族的“二月八”節,不是彝族過年,而是祭祀祖先的祭祖節。

二月八峨山縣城

解放前,“二月八”是峨山縣城最熱鬧的節日。每逢節日境內及外地客商彙集峨山縣城,參加迎接盛會。城內外的幾家小客店,常常住滿來自各方的商旅;幾家小飯館裏,整日顧客盈門;街道兩旁擠滿各種貸攤;還有耍猴戲的、變戲法的、玩木偶、放西洋鏡的,出售各種玩具。遠近村來羣眾身穿新的民族服裝,彙集到縣城裏來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使這一向荒涼的小城,頓時熱鬧非凡。
“二月八”即農曆二月二十八日,是峨山人民過春節的繼續,稱之為“春社”。從正月十五元宵節開始,直到三月初一、二,一共要延續四十五天,但最熱鬧的是二月二十七至三月初一、初二這幾天。
這綿延四十五天的盛會,其內容是:縣城各街坊及附近村寨,輪流迎祀本縣“城隍”及“八堂靈神”的木雕像,迎到哪個村寨便在哪裏做會會,熱鬧—番,然後又輪到下一個村寨。所謂“八堂靈神”,實際是各村供奉的“土主神”。他們有的是部落時代有功於百姓的頭領;有的是歷史上對人民作了好事的官吏,其中有啓年間“築堤壅木灌田,士民感戴”的知縣張楚;還有三國時宰兵南征的蜀承相諸葛亮及土著首領孟獲;其它如江濱土主,桂峯土主、白牛土主等等,都是一些部落頭人,生前有功,死後被人當神奉祀。不屬於部落頭人的只有香柏土主“大黑天神”他原是佛教秘宗中的護法神,後被當作土主來奉祀。這些土主神一共八位,所以被稱作“八堂靈神”。
盛會自舊曆正月15日“元宵節”開始,分三個階段:正月15日,“東關廂人”將本縣城隍迎至“嵩公祠”,各村也將自己的土主神送到東關關廂,與本縣城隍會齊。在東關廂供奉三天、即由登雲村迎祀。之後是三家村、下石頭村(今石泉下村)南門外(今昆洛路一帶)、王家村、西關廂(今西關街)、上街坊、中街坊、下街坊。這期間,香柏土主大黑天神的木雕神像不到這些村、街、只由土官村上、中、下三營和上石頭村迎祀。
第二階段於2月18日下午開始。這天下午,下街坊人將城隍神像送到桂峯橋下河沙壩中的大花車上,三聲炮響、鑼鼓喧天,長號嗚嗚,幾百人推動花車,順河東下至猊練兩江交匯處,再由九龍營人將它迎到村內。與此同時,上石頭襯人也將大黑天神的神像送到九龍營,其它各土主神也被間道迎入九龍營。此後,便是安逸村、柏錦村桂峯村輪流迎祀,至舊曆2月27日。第三階段於舊曆2月27日開始至3月初1日結束,這是大會的高潮,也是大會的終結。傳説2月28日是本縣城限誕辰。因此,27日晚必須把城隍和眾神迎至城內,以便為他“祝壽”。這一天,桂峯人先將各土主神送至練河北岸,再將城隍送上花車,逆水推至桂峯橋邊河沙壩上。大會予先在練河南岸柳蔭深處搭好歡台,唱一出“文王訪賢”給眾神看,以表歡迎。待戲文結束,始抬着城隍和眾神的轎子,繞道至西門入城。中國民間藝人們表演各種文藝節目,又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沿街而下,兩旁擁擠着無數的羣眾爭相觀看,直到城隍和眾神被送入城隍廟。
“二月八”最吸引人的是唱滇戲。大會處每年都要花重金請來滇戲名伶參與的戲班子,在城隍廟前的戲台上,演唱傳統滇戲。從2月26日晚唱“踩台”戲開始,27日起算作正戲,共演唱五天,每天都演午晚兩場,午場多為本子戲,晚場多為摺子戲,28日早晨加演早場“八仙慶壽”算是為城隍祝壽。
當年的峨山縣貧窮落後,一般人每年除“二月八”和“三月十五”可以看幾場花燈、滇戲外,平時想看戲文很難。因此2月26日晚至3月初1的五天裏,整個戲場人山人海。戲場右方擺滿高凳(供婦女坐),每條凳高約1.5米,長約2米,可坐八、九人,左方留給男人站着看。戲場兩側扯滿了茶室酒館的布棚和擺滿香煙糖果的小攤。頓時使這方圓僅五畝的小廣場上,擠滿了來自各方的人羣,真個是萬頭攢動,人聲鼎沸,自午而至深夜。
在迎神過程中,各村、街還要組織一隻雜耍隊伍為前導,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八堂靈神,分別各乘一座四人抬的雕繪精美的肩輿為前導,城隍老爺的木雕神像則朝服冠帶,乘四位長者拍着的大轎,像古代朝廷命官出巡那樣,擺開全付執事,旗鑼傘蓋,前呼後擁,一羣長者,拈香隨後。每次迎神,這支隊伍都都要西門入,東門出,穿城而過。雜耍隊伍沿街表演,耍龍、舞獅子、大頭和尚戲王鞭……應有盡有,邊走邊演,走走、停停、讓人目不暇接,直到把眾神迎至木村“巡宮”。到“巡宮”時,城隍先入,諸神依次而進,本村土主神則需侍立門外恭候,待眾神入祠畢始得入內,像人們迎客一樣。
盛會期間還有兩項活動為眾所矚目、歎為觀止、即花車和掛香鈎。
“推花車”前巳述及,共兩次。即舊曆2月18日由桂峯橋下河沙壩中,載城隍神像東下至雙江交匯處;到2月20日,安逸村迎神畢,即將花車掉頭向西;22日,柏錦村人又將它推上一小段,至27日,由桂峯村人將城隍神像抱入車中,直推回桂峯橋畔。花車高達10餘米,車座方形,慄木車身,平時可拆卸保管,到時由花車田佃户安裝;前置單輪,後置雙輪,車後左右各置一根長方木,以便推動,中豎高達10餘米的圓木一根,由大會處青紙貼鋪編制寶塔型彩飾閣12層(閏年為13層)穿於圓木上,頂端立一支篾扎紙糊的齜牙列嘴的獨角獸,揚蹄欲躍。2月18日傍晚,居民傾城山動,齊集桂峯橋下練河兩岸,待到城隍神像進入車中,三聲炮響,車前兩隻長號齊鳴、車後幾百人奮力推進,花車即沿練河緩緩東下。待到27日,又載着城隍神像西上。
“掛香鈎是一種持殊的酬願形式,每年都有十多人蔘加。掛香鈎的人,須將六隻小巧的銀鈎分別穿入兩肘皮內,每肘三隻。再用六根銀鏈繫上六支小花籃懸掛子銀鈎上,其中兩支花籃內置兩個小瓷碟,內燃檀香,四支花籃內各放櫻桃等果品。峨山掛香鈎曾吸引了許多外地看客,目睹之後,都驚歎不已。掛香鈎的人須於半月前即沐浴齋戒,於3月26日晚齊集桂峯土主詞。翌晨,用青紗纏頭,身着長袍。雙袖卷至肘彎,雙手平伸搭神台上,由專人逐一為其掛鈎。事畢,即手扶龍頭竹杖,依年齡高低排列,魚貫出土主祠,沿大道緩步至西門入城,沿銜東下。此時,各人的親友,沿街設座,備案食於道旁,請全體掛香鈎的人享用。因此,進城後他們只能走走停停,每到設座的地方便得坐下,讓跟隨他們的人喂上一兩口點心,表示謝意。到達城隍廟後,即端坐殿前,恭候諸神入股,才能卸下香鈎。
這每年一次的盛會,是由一個叫做“二月八大會”和“花車會”的管事們全盤操持的。兩會都有田產,經費來源靠租谷。大會當年有多少田產,因事隔多年,難於考證。據説,當年的花車會田比較多,今柏錦村、安逸村、小壩心、文興村、土宮村、回龍村等村寨都有種花車會田的佃户。僅“二月八大會”的田租收入即可達二、三十市石。除租谷外,正向商賈富户攤派一部份:如在戲場周圍設的茶座、酒館要交點錢,支高凳看戲的也須交錢。出入兩抵,據説每年都行點節餘。
“二月八”盛會不知始於何時,也不知延續了多少年,到1950年還過了一次,但已不怎麼熱鬧了,1951年便告停止。

二月八泉湖二月八

泉湖二月八 泉湖二月八
“泉湖趕二月八”始於明朝,已有六百多年曆史。中國民間傳説泉湖連年乾旱,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天上神仙壽福爺施法降雨,普渡眾生,救了泉湖人。泉湖人感恩戴德,為了紀念壽福爺的功績,特在壽福爺生日的這天,也就是二月初八,築廟燒香朝拜,同時舉辦舞龍、唱戲等廟會文娛活動,為壽福爺慶祝生日,各行各業的商販也來進行農副產品交易等商貿活動,為即將到來的春耕生產做準備,助推節日氣氛。這種以感恩集會伴隨農耕產品交易的傳統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成為每年春天的標誌性節日廟會。 [1] 
泉湖二月八 泉湖二月八
每到這天,衡南縣泉湖鎮商販雲集,有來自廣西、廣東、福建、江西的商人,也有祁陽、祁東、邵陽,常寧周邊市縣區的商販,人數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泉湖街方圓5公里,擺滿了各色農具、草藥、樹苗、蔬菜種子。木竹交易市場佔地最寬、品種最多,各種竹編制品,邊織邊賣,價廉物美;【出現場聲】抬傢俱的、抬風車的,喜氣洋洋,一片繁忙。山腳下是耕牛市場,交易雙方以手勢在衣袖裏談妥了價格,旁人一概不知情。新鮮的荸薺上市了,新鮮的手工藝品也上市了,新農機、新知識、新的就業機會,都在泉湖二月八的廟會上展示。交易金額上千萬元,“泉湖二月八”為中國南方農產品的流通提供了熱鬧的交易市場,是衡南縣經濟增長的明星,是衡陽地區的魅力名片。
泉湖二月八 泉湖二月八
每年的“泉湖二月八”廟會持續三天左右,322國道穿過泉湖鎮,廟會期間由於人員過度集中,曾經引起嚴重的交通堵塞。近即年,衡南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每到節前,派出充足的公安、交通警力保暢安,工商税務農林部門確保市場,書記縣長親臨廟會巡查,維持秩序,瞭解民生。為了增添廟會的節日氣氛,每年都會有文藝節目下鄉來演出,給農民送歡樂。縣文化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隊”準備了近5個小時的節目來到了“泉湖二月八”。花鼓、嗩吶、漁鼓、雜技、魔術等戲曲曲藝表演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裏輪番上演,酃酒、燒餅、紅豆腐、七巧龍等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地方特產在這裏展示,觀眾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泉湖二月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傳承和保護的最佳現場,也是工業牽手農業、回饋農業的良好時機,農民朋友在廟會上可以報名招工,得到再就業的機會,開啓一年中充滿希望的春天。 [2] 
泉湖二月八 泉湖二月八
但由於現代工業文明的飛速進步,農耕文明也在飛速地倒退,農具農資已經被機械化取代。又由於在家務農人口的減少,現代年輕農民對古老的製作技藝不感興趣,導致許多記憶中具有濃郁民間特色的交易品種已經淡出泉湖二月八廟會市場。加之交通成為年年頭疼的問題,令衡南各級政府每到廟會前都十分緊張,各方因素,造成“泉湖二月八”瀕臨危境,急需要保護。
為傳承和繁榮“泉湖二月八”廟會市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堅決取締馬路市場,保障國道交通暢通、改善城鄉環境、加快城鎮化建設,衡南縣借力十八大精神強勁東風,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在實施農村環境城鄉同治的政策方針指引下,着重將“泉湖二月八”農貿市場搬遷工程建設作為惠民服務來抓緊落實,進一步提升“泉湖二月八”民俗廟會品牌形象,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據“泉湖二月八”農貿市場項目負責人彭紅軍介紹,底在省市各級非遺保護中心大力支持下,秉承建設“湘南首席非物質文化商住示範區”為目標,以“泉湖十萬平米大宅生活”為理念,傾力打造項目佔地共45000平米,總建築面積100000平方的農耕廟會遺產保護搬遷工程,項目共分:“二月八”農貿市場、清泉欣城、“二月八”文化活動廣場。“泉湖二月八”民俗風情一條街,力爭一至兩年內將廟會各項古老的商貿交易品種都復原再現出來,展示“泉湖二月八”的獨特風情和農耕文明。 [3] 

二月八鎮江二月八

“農曆二月八吃餃子”是鎮江的地方風俗。“二月八,吃了餃子病不發”,此風俗流行於鎮江及其轄縣。一江之隔的揚州泰州等地沒有,與鎮江同屬蘇南南京常州無錫蘇州也都沒有此俗。
查鎮江史志,不僅宋、元《嘉定鎮江志》《至順鎮江志》無記載,清代《乾隆鎮江府志》《光緒丹徒縣誌》也無隻字述及。查到最早的是鎮江籍史學家陳慶年(1862~1929)的著作。“初八日,家家吃餛飩。諺雲:二月八,吃了餛飩病不發。”(《陳慶年文集》),陳慶年代表作《西石城風俗志》沒有提及。
1931年前初版《鎮江指南》:“初八日則吃餛飩。諺曰:二月八,吃了餛飩病不發”。此後出版的《江蘇省會輯要》也將此條放在“社會章風俗節”的“驚蟄”後,內容基本相同。
俗話説得好,“入鄉問俗,拜廟探源”,民國文獻對“二月八”風俗僅僅是一筆帶過,令人遺憾。有幸的是解放後鎮江兩本書介紹略詳——
鎮江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寫的《鎮江要覽》:“農曆二月初八日,家家吃餛飩。有‘二月八,吃了餛飩病不發’之説。據説,其初是把餛飩丟在江裏,紀念淹死的馬和尚。後來演化成吃餛飩可以不發病。相傳馬和尚就是唐代鶴林寺的開山祖師玄素。”
吳林森、李德柱著《鎮江風俗》:“鎮江流行吃餃子、餛飩。民諺‘二月八,吃了餛飩(餃子)病不發’。二月初八吃餛飩是為了紀念鶴林寺開山祖師馬和尚(玄素)。玄素俗家姓馬,延陵人,經常往來於鎮江、揚州之間,講經説法。是日,常有風雨,俗有‘馬和尚過江,請客的風,送客的雨’一説”。

二月八大龍洞二月八

“二月八春風颳,人人前往龍洞耍”。“二月八”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好日子,城鄉羣眾接踵而至到大龍洞趕廟會。特別是聽説龍洞內道觀大殿煥然一新,娛樂設施又增添了許多,都想進去看一看、瞧一瞧。真是:景區如花招來蜂蝶,龍洞優美吸引遊客。
據悉,二月八的來歷是,上古時天大旱,人們天天到大龍洞求龍王降雨,終於在二月初八感動了龍王,下了幾天的雨,滋潤了大地、救活了莊稼。因此,人們每逢“二月八”都要到大龍洞燒香,以求平平安安。之後,逐漸演化成盛大的民間廟會。大龍洞位於昭通城北郊10公里處,“龍洞吸月”為昭陽八景之一。山上有九箐十三峯,層層疊疊、古樹參天。龍洞在山腳箐底的林蔭深處,洞內石乳倒懸,光彩照人。洞內清泉流入北閘水庫,有人稱讚:一池清波、山林倒映、景色迷人。趕廟會的人來到“龍女護泉”,有人稱讚大龍洞的風景:“青山環繞勝似春,綠水長流明如鏡,真美啊!”到了大殿,香煙繚繞、燈燭通明,很多人在廟內燒香磕頭,求大吉大利、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從“二月八”開始,安全保衞、交通秩序、森林防火等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受到遊客稱讚。

二月八麗江納西歌曲

二月八創作靈感

居住在麗江各地的納西族到每年的農曆“二月八”,會聚集在玉龍雪山下舉行祭祀等各種大型活動,其中包括去玉龍雪山下的“玉峯寺”看萬朵山茶花(全球花開最多的茶樹)。本首歌曲《二月八》就是取材於此而創作的一首情歌。

二月八歌詞大意

害羞的月亮在白雲間穿行,在尋找她的心上人!
山茶花在月光下多麼開心地綻放,我的心上人啊在哪裏?
橋下的流水你要走到哪裏?會不會看見我的心上人?
我已在那棵老樹底下等她回來!哈+++
你和我的約定你忘記了嗎?説好“二月八”那一天去看茶花!我等着你回來你知道嗎?手牽着手要去看茶花!
(注:“二月八”亦稱“三朵節”,為納西族最隆重的節日)

二月八灌陽二月八

“二月八”起源於黃關雲台寺。
“二月八”自唐代以來,歷經宋、元、明、清、中華民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一直是黃關雲台寺的廟會,歷史變遷,國家興衰,但香火始終不斷。
坐落在桂林灌陽縣最開闊的腹地雲台寺有九龍戲珠之稱。寺院坐西朝東,背靠海洋山系,九條山脈從海洋山脊蜿延迂迴匯聚於此,清泉從密林深處流入;寺院前左右兩公里處是兩座方圓千米高百米的喀斯特山,左方如一頭雄獅,名曰獅山寨,右方如一頭黃牛,名曰黃牛寨,都坐視前方;寺院正前方二十公里處是都龐嶺山腰五條山系餘脈,如五匹駿馬奔騰而來歸槽尋食,名曰五馬山。海洋山、都龐嶺都是海拔近兩千米的山脈,長年雲霧繚繞。雲台寺所處的黃關鎮谷地方圓數十公里,海拔約300米,與都龐嶺韭菜嶺海拔2009.3米相比,落差1700多米。滔滔不絕的灌江從谷地中間由南向北奔向湘江,入注長江,西東流向的牛灣河繞雲台寺於黃牛寨匯入灌江,貫穿谷地南北的二級公路直通桂林、陽朔、湖南等地。有詩曰:“一生遊景千百處,不如雲台覽一週;身離仙境心卻在,夢消無處掛心頭”。
唐武后則天初年(約公元687年),長安法師洞源高僧抵達今黃關鎮獅山寨,見此處西向一條條山嶺雲霧盪漾,若傳説中“混沌初開,蓮花擁坐”之狀,頗如佛意聖地,逐至七道嶺腳夯土為牆,蓋以樹皮,結蘆為剎,以每朝雲霧四冥為其啓名“雲台寺”。
洞源法師在化緣過程中,見鄉間諸多百姓疾苦,每到春天,連鋤犁農具、稻粟種子都買不起,誤春誤年。於是,洞源法師在早春二月初八日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道這一天,將每年化緣所得來的錢全部施捨給買不起農具、種子的貧困人家,以度窮人春耕。如此年復一年,此舉似乎成了雲台寺的規矩。每年“二月八”這天,都有諸多窮人到雲台寺燒香拜佛,領受佈施。而製作農具、種子多餘的人們則也在這天趕往雲台寺拜佛賣貨。佈施買賣相聚,拜佛交易結緣。這就是“二月八”的雛形。
約四十年後,即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一位“吳越人之宦”的大施主洞源澈擲金數十萬兩,歷經十年,建成龐大的雲台寺院。二月初八這天,大行佈施,或以錢,或購買農具、種子施捨給窮困百姓,以助春耕。繼而,信眾、弟子日增,香客遊人接踵。尤以二月初八這天,乘拜佛、營生、遊覽三利之便,或受用佈施,或買賣農具,或觀賞勝景,窮庶殷富,三教九流,千家萬户都趕“二月八”,並且垂青周邊縣份信眾客商,從而形成集拜佛、商貿、觀光於一體,形成盛大的“二月八”廟會。此後,盛會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傳播範圍涉及周邊諸省,遠至湖廣、江浙。雲台寺多家省級會館證明了這一點。
“二月八”此日,方圓百里湘桂邊境全州、興安、恭城靈川、湖南道縣江永等縣的村民、商販,許多家庭幾乎傾巢而出,從四面八方湧進雲台寺。據史料記載,雲台寺設有湖、廣、江、浙等多家會館,外省的客人,從二月初一就紛紛雲集雲台寺預定房間,一直到十五日之後才離寺,滿載而歸。雲台寺成了人們想往、追蹤的聖地。
每每此日,日未當午,方圓數里的雲台寺已人山人海,香煙繚繞,鐘聲悠揚。人們購買蓑衣斗篷,涼蓆篾貨;中國民間的採茶劇、木偶戲時時贏得滿場喝彩;耍猴子的、賣武藝的也常常博得觀眾掌聲;四處奔跑的小孩用青竹做成的“叫叫”吹得震耳欲聾,娘娘們擠進人縫裏追打,捉迷藏似的;這裏的飲食有米粉、油砣、麻圓、花生寶塔、羊角粽子、香菇十八妹(味)、冬酒二十哥(鍋),應有盡有;攤位前坐的、站的、蹲的,一縷縷炊煙繚繞,一陣陣香味撲鼻,尤以油炸麻圓粑粑香飄十里,一派繁榮景象。當太陽西斜時,寺宇金碧輝煌,商販樂哈哈地收拾攤具,閨婦踏歌,醉漢扛着犁耙趔趄而歸,梵神暮鼓,音波十里。這一幅鮮活而又美麗的畫卷不知喚起多少人,特別是在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人們多麼美好的憧憬。
“二月八”廟會,雖然人聲鼎沸,但人人姿態和諧,絕無相罵之氣。儘管人多擁擠,但都十分注意避免踩到他人的腳;偶爾踩到,也都以“善哉,請諒”之語致歉。當貨賣不完,寺院協助商販將鐵木笨重物具原地堆放,僧人負責保護,第二天亦可再買。第三天若又未能賣完,寺院則以成本價將其收購,用於日後佈施。中國是禮儀之邦,這活生生的事實躍於紙上,這是傳統,是和諧,是美好的“菜根”生活環境。
雲台寺“二月八”廟會人數多少,用老人的話説:“除不能去的,灌陽人都趕‘二月八’”。雲台寺為湘桂聖地,湘桂兩地的商販、信徒成千上萬,江永一個縣有時達四、五千人,他們總是先期抵達。灌陽宋時為三萬二千多人,民國三十八年是十二萬八千多人,舊時趕“二月八”的估計有七、八萬之眾。
在一個邊陲小縣有如此盛大廟會,不僅湘桂、嶺南,乃至全國各佛教聖地其規模屈指可數。雲台寺為嶺南三大名剎名之一名不虛傳。
世勢滄桑,辛亥革命後,全國掀起搗毀寺廟的浪潮,雲台寺也未能逃出此劫。此地的廟會此時江河日下,逐年轉至黃關鎮政府的黃牛寨,2006年“二月八”,筆者只見雲台寺一堵斷牆和兩塊石碑靜靜地躺在荒涼的原野上,令筆者打了個寒顫。
“二月八”,最初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當洞源法師於二月初八百歲圓寂時,正是壽高一百六十六歲、數度移住雲台寺傳播淨土法門、人稱壽佛爺爺的全州湘山寺全真大師誕生之日。傳説中,這天拜佛最為靈應,就是所買的農具也經久耐用,繼而,“二月八”成了紀念壽佛爺誕生的盛大廟會。
據史料記載,壽佛爺佛名全真,俗姓周,名宗惠,兄弟間全真排行第三,生於唐朝開元十六年(公元729年),至2010年已有1281年。出生在湖南省郴州資興市程水鄉周源山,父周鼎,母熊氏,十六歲拜別父母,二十歲隨着道欽禪師進京晉謁唐玄宗皇帝,二十七歲即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四月到達全州縣(原名為湘源縣)佛教聖地湘山開創淨土院傳播佛學。由於他德懋壽高,遠近都尊他為“無量壽佛爺”,宋朝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宋徽宗加封全真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為了紀念他,五代後晉高祖石敬瑭以全真佛名命名,改湘源縣為清湘縣,置全州,相沿。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玄燁親書“壽世慈蔭”匾額。清咸豐九年,咸豐皇帝奕貯赦封全真大師為“保惠無量壽佛”,享有“西祖阿彌陀,東宗無量壽”之美譽,與釋迦牟尼相提並論。全國各地佛教的寺院大都供奉壽佛爺佛像,有的地方還專門建有壽佛殿,雲台寺就是之一。可見“無量壽佛爺”全真大師在佛教界地位十分顯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