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鬼打架

鎖定
二鬼打架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並非是兩個人相撲,而是一個人玩獨腳戲,江糊雜耍和社火表演中有這個節目,雖然每個地方的表演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都是一個表演,逗眾人歡樂。
中文名
二鬼打架
別    名
真假李逵
節日類型
傳統民俗
流行地區
江蘇省甘肅省、河南省等

二鬼打架簡介

所謂“二鬼打架”,並非是兩個人相撲,而是一個人玩“獨腳戲”。一個人怎麼打?難道自己打自己?非也。原來是製作一個與表演者相仿的木偶——假人子,相互拼博。過去在揚州老教場一帶,有一種叫做二鬼打架,又叫真假李逵的雜耍,但已很少見了。在甘肅省幾個地方,還有河南浚縣,二鬼打架是一種社火表演節目,這些個二鬼打架大同小異,都是一個辛苦眾人樂。 [1] 

二鬼打架表演

二鬼打架江湖雜耍

演“二鬼打架”的藝人,先在牆壁支一道“佈景”遮擋,幕內且作“化妝室”。待“演員”扮好妝,門簾一掀跳將出來,於是,一個真人,一個假人,先從慢慢的對峙開始,很像拳擊台上的兩個拳手,相互謹慎地觀察了對方後,突然發動了,雙方摟抱着搏鬥起來。彼此均戴着一隻假面具:一個是青面獠牙如凶神惡煞;一個是呲牙咧嘴似探海夜叉。觀者難分真偽,不知誰是李逵,誰是李鬼。只見雙方一面不斷吆喝,一面跳躍廝殺。但見一人一鬼在場子裏跑個不停,罵個不休。一會兒人仰馬翻,雙方倒地;一會兒一個擊倒另一個,拳打腳踢,你扭我拌,使滿了力氣,使盡了技巧,都想把對方摔倒在地。
三五分鐘過去了,場面似乎有些膠着,難分上下,其中的一個眼看要倒了,卻在即將倒地的一瞬頑強地站了起來,對手用盡了力氣,但仍無可奈何。猛然間,一“鬼”使出了絆腿,另一“鬼”猝不及防,身子一歪,倒在了地上。
看他們雙方倒是灌足了勁道,似乎拿出了吃奶的勁頭,看得你眼花繚亂。演出結束,江湖藝人鑽入小布簾出來收錢。 [1] 

二鬼打架浚縣社火

二鬼打架由單人進行表演,演員穿上特製的服裝,將道具牢牢綁在背上。道具為木頭刻繪成的兩個造型,“二鬼”的衣服包括兩件外套、兩件大褂,衣服下隱藏的是木頭做成的肩和腿。再用幾根繩子,將這個木製的道具綁在表演者的腰部,在道具衣服的隱藏下,“二鬼”以掄、轉、滾、翻、摔、掃、踢、擋、下絆、託舉等摔跤技巧,互相扭摔。每年古廟會上的社火表演,二鬼打架一出場就能引來眾人歡呼。

二鬼打架甘肅社火

二鬼原是一對傀儡,他們被固定在一塊約九十公分長,三十公分寬,四公分厚的木板上。實際上它們只有頭頸和上半身,他們的下半身是由表演者的上下肢來充當的。他們的體內裝有彈簧,脖頸可以十分靈活地晃來晃去。這一對傀儡分別穿紅綠(或黑)兩色袍服,他們伸出胳膊相互摟抱着對方的腰部,互瞪雙眼,呲牙咧嘴。沉重的木板就是他們“論劍”的華山,比武的擂台。
二鬼站在木板上,木板又五花大綁地死死固定在表演者的背上。表演者的雙腿雙臂都套上大紅大綠的褲子,兩手穿一雙鞋尖朝向自已的皮鞋弓下身來雙“腳”着地。皮鞋內填實,還要裝好手柄以便於牢牢“穿”在手上。二鬼同“穿”一襲寬大的長裙,長裙垂下來剛好到腳踝之處,又將表演者全部遮蓋嚴實。
鼓聲響起來,起先是慢四拍,二鬼的雙腳隨之動起來,你來我往,前後插花,彷彿現代人跳的交誼舞,其實這樣看又未嘗不可。二鬼的頭顱也頻頻搖晃起來。鼓聲漸快,兩雙腳左右交替前來後退越來越快,演變為勾腳,掃腿,企圖相互絆倒。兩人終於左倒地,仍不放手,繼續推搡、滾動、扭撕、掙扎、“雙腳”相互踢絆。鼓聲又快,二鬼復又起,掃蹚腿、勾連腳、踏腳跟,左攬右纏,兩鬼向右倒地,雖精疲力竭而越鬥越勇,兩雙腳又蹬又踢,塵土飛揚。鼓聲再緊,二鬼翻滾,猛然躍上高桌撕打,縱然擋架者(大頭和尚扮演)不厭其煩累及受苦亦不能將其分開。二鬼再從高桌上失腳跌下還在繼續撕扯,擋架者也被絆翻在地而悻悻然。鼓聲慢了、疏了,二鬼終於氣喘如牛癱軟在地,那兩雙腳還在不服氣地有氣無力地相互踢絆着,踩蹬着……
觀者正在錯愕張口之際,見長裙撩起,只一人背馱二鬼汗流滿面,雙手提鞋躬身向眾人行抱“鞋”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