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事無鉅細

鎖定
事無鉅細(拼音shì wú jù xì)是一則來源於中國古代史書的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西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1] 
事無鉅細(巨:大;細:小)意思是事情不分大小,也指大大小小所有的事,形容什麼事都管,在句中作賓語、定語、分句。 [1-2] 
中文名
事無鉅細
拼    音
shì wú jù xì
近義詞
事必躬親 親力親為
出    處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注音字母
ㄕˋ ㄨˊ ㄐㄩˋ ㄒㄧˋ
成語用法
在句中作賓語、定語、分句
語法結構
主謂式

事無鉅細成語出處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2] 
後世據此總結出成語“事無鉅細”。 [2] 

事無鉅細成語典故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先主劉備(161-223年)在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永安宮病逝,五月,十七歲太子劉禪(207-271年)繼位,改元建興,史稱後主。劉禪一繼位,就在諸葛亮(181-234年)原蜀漢丞相(管理蜀漢全國政務)的基礎上,又加封為武鄉侯(屬縣侯,食邑在琅訝郡武鄉縣,因屬魏國疆域,故借地封在今陝西漢中之武鄉鎮一帶),不久,又讓諸葛亮兼領益州牧(管理益州郡、國十二,縣一百一十八的軍政事務。地域轄今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甘肅、湖北相關市縣,州治設在今四川成都)。如此一來,諸葛亮為輔佐幼主治理好蜀國,十分繁忙,一切政治軍事大事或日常事務(政事無鉅細),都由諸葛亮來決定(鹹決於亮)。 [3] 

事無鉅細成語寓意

諸葛亮勤於政事,連原來是敵對國家的君臣也不得不承認,足見他為了蜀國而鞠躬盡瘁的高風亮節何等感人。但作為一個國家的首輔大臣,日理萬機,事務紛繁,首先應該調動眾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個職能部門及主管官員的能動性,讓他們各司其職,有責有權,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不宜“事無鉅細”,皆個人專之。其次,個人的智慧與力量都有限,“事無鉅細”都操心,則難於集中精力抓大事要事,做到辦事抓住根本,綱舉目張。其三,俗話説:“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事無鉅細”都操心,長期超負荷勞作,也容易拖垮身體,從長遠看也不利於工作,也不利於為國為民多做工作。諸葛亮54歲便病故,應該説這與他長期過於勞累有關。 [4] 
但是,事無鉅細,不做則已,做則做到盡善盡美,細緻認真,這樣的人才具備做大事的品質,成功就自然屬於他。做大事不拘小節,固然是一種處事態度,但這往往也是一種很危險做法,不拘小節有時會誤大事的事例不勝枚舉。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做事不分大小都認真仔細,才能把事做得盡善盡美。 [5]  [10] 

事無鉅細成語用法

事無鉅細成文用法

事無鉅細意思是事情不分大小,指大大小小所有的事,也形容什麼事都管,在句中作賓語、定語、分句,也可作“事無大小”、“事無小大”。 [1-2]  [3] 

事無鉅細運用示例

宋·邵雍《得失吟》:“人有賢愚,事無鉅細。得不艱難,失必容易。” [6] 
宋·邵雍《費力吟》:“事無鉅細,人有得失。得之小心,失之費力。” [7]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十五:“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無鉅細,悉究本末。” [1] 
清·愛新覺羅·弘曆《書扇賜將軍阿桂六韻》:“掌握師行掄俊豪,事無鉅細一心操。” [8] 
清·愛新覺羅·弘曆《賜直隸總督周元理》:“事無鉅細無弗悉,民有艱難有賴培。”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