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 音
- shì bù guò sān
- 结 构
- 紧缩式成语
- 色 彩
- 中性成语
- 用 法
- 作宾语、定语
- 出 处
- 《西游记》
- 近义词
- 下不为例
文献溯源
播报编辑
该成语最早完整记载见于明代文学典籍:
- 1.《西游记》应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识破白骨精第三次变化后引用此谚,形成"事不过三"的定型化表达 [1]
- 2.说唱文学印证:同期《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收录的包公故事里,太公对儿媳的警示用语进一步巩固了成语的民间认知度
语法特征
播报编辑
作为紧缩式成语,其结构特点表现在:
- 省略语法成分形成紧凑句式
- 四字格符合汉语成语典型范式
- 否定副词"不"与数词"三"构成限定框架
感情色彩保持中性特质,既可用于劝诫他人把握分寸,也可用于自我行为约束,适用场景不带有明显褒贬倾向。
应用示例
播报编辑
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可分为两类:
- 1.文学创作:现代小说常借该成语塑造人物性格,如某角色坚持原则时强调'事不过三,这是最后的宽容' [1]
- 2.日常交际:管理者多用以强调规则底线,典型表述如"迟到事不过三,超过者将按规章处理"
衍生关联
播报编辑
在汉语成语体系中存在多个相关表述:
- 近义表述:'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强调适度原则 [1]
- 反义概念:'接二连三''屡教不改'表现过度重复
- 文化延伸:与"三思后行""举一反三"共同构成以"三"为节点的认知体系
跨文化对照
播报编辑
英语中存在近似谚语"Third time's the charm",但侧重强调第三次尝试的特殊性,与汉语成语的警示意味形成文化认知差异。日语中的'三度目の正直'则更接近积极期待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