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隆皇帝松蔭消夏圖

鎖定
《乾隆皇帝松蔭消夏圖》是清代董邦達創作的紙本水墨畫。 [3] 
《乾隆皇帝松蔭消夏圖》描繪的是崇山峻嶺、溪水潺潺的郊外,乾隆坐在石案旁看童子烹茶,體現着世外桃源的清幽雅靜,鬆弛感拿捏到位。 [3] 
中文名
乾隆皇帝松蔭消夏圖
作    者
董邦達
創作年代
清代
畫作類型
水墨畫
材    質
紙本
規    格
縱193.5cm,橫158cm

乾隆皇帝松蔭消夏圖畫作內容

作者款識:“臣董邦達恭寫。”下鈐“臣邦達印”白文方印、“文學侍從”朱文方印。乾隆皇帝御製詩:“世界空華底認真,分明兩句難踈親。最中第一尊崇者,卻是憂勞第一人。夢中自題小像一絕,甲子夏五所記也,乙丑季夏清暉閣再書。”下鈐“虛忠澂照”朱文方印、“乾隆宸翰”白文方印。 “甲子”是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時年34歲;“乙丑”是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時年35歲。畫幅內鈐有清內府及乾隆皇帝璽印:“避暑山莊”朱文方印、“澂觀”朱文橢圓形印、“繪事踐素”白文橢圓形印、“陶冶性靈”朱文方印。
畫繪崇山峻嶺、溪水潺潺的郊外,乾隆皇帝身着漢裝坐於石案旁,目視着童子烹茶的情景。石案上除有茶杯外,還有絃琴及書本,顯現出他於茶道之外的文化修養。此畫構思巧妙,作者並沒有將貴為天子的乾隆皇帝畫得身高體大,而是將他融入於自然山水之中,然後又通過山環水抱、蒼松圍繞的構圖方式,將其自然地歸籠到了畫幅的中心部位,從而突顯了其個人形象及至尊無上的皇權地位。畫中的山石結構繁複而錯落,筆法尖峭,皴法松秀,既有元人遺韻,又得宋人筆墨之工,因而成功地渲染出世外桃源的清幽雅境。實際畫中的乾隆皇帝肖像,當出自郎世寧之手。
此畫軸包首處貼有黃籤,題“澄觀齋殿內東閣東牆面西掛”,點明瞭此畫作為室內裝飾畫,曾被掛於避暑山莊的澄觀齋殿內。 [1] 
圖1 圖1

乾隆皇帝松蔭消夏圖作者簡介

董邦達(1699—1769年,《桐蔭論畫》定其卒年為1774年),字孚存,一字非聞,號東山,浙江富陽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乾隆二年(1733年)授編修,參與編修《石渠寶笈》、《秘殿珠琳》、《西清古鑑》等書。官至禮部尚書。善書畫,書法擅長篆隸,頗得古法,山水宗法元人,善用枯筆。有評者謂其可與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並駕。他長年服務於宮廷,為乾隆時期著名的詞臣書畫家。卒諡文恪。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