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燥

(中醫術語)

鎖定
中藥術語。乾燥是指通過氣化而除去濕物料中水分的方法。
中文名
乾燥
類    別
中醫藥術語

目錄

乾燥概念

指通過氣化而除去濕物料中水分的方法。

乾燥解讀

乾燥過程是指水分從濕物料內部借擴散作用達到表面,並從物料表面受熱氣化的過程。在中成藥生產中,新鮮藥材的除水、飲片、浸膏劑、片劑顆粒、沖劑顆粒及丸劑的乾燥等均屬乾燥過程。

乾燥中醫應用

中藥乾燥的方法
1、日曬法:把藥材攤開放在席子上在陽光下暴曬,如有條件搭架子,把席子放在架子上,則乾燥得更快。晚上將藥材堆砌或蓋好,防雨、防露、防風颳走。適用於不要求保持一定顏色的和不含揮發油的藥材,如黨蔘、薏苡仁等。
2、陰乾法:將藥材放在通風的室內或蔭棚下,避免陽光直射,利用空氣流通,使藥材中的水分自然蒸發而達到乾燥的目的。適用於花類及芳香性的中藥,如菊花、番紅花、藿香等。
3、烘乾法:利用火炕或放在烘房架子上烘烤,適用於根莖類藥材於陰濕多雨季節的乾燥。
中藥乾燥中應特別注意的是温度,只有適宜的乾燥温度才能使有效成分不受影響,又能達到乾燥的目的。一般用50℃~60℃乾燥,可抑制體內酶的作用,而避免甙與生物鹼成分的分解。除特別規定外,一般為了防止花和全草類因水分引起的發酵、腐爛、變色或藥材成分因加熱而變化較多,乾燥應用40℃以下低温處理為好,其中以20℃~30℃為宜。根及地下莖類以50℃~60℃為宜,漿果類以70℃~90℃為宜。
[1] 
參考資料
  • 1.    餘傳隆.《中藥辭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