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乾果木

鎖定
乾果木(Xerospermum bonii (Lecomte) Radlk.)是無患子科乾果木屬植物,小喬木,高達6米;小枝圓柱狀,暗褐色,無毛。偶數羽狀複葉,葉柄長2.5-4釐米。聚傘圓錐花序頂生,長約10釐米或過之。果(未成熟)卵圓形,覆有圓錐狀小突體。花期春季。分佈於中國、印度東北部、中南半島至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西部;在中國分佈於雲南南部和廣西南部,在雲南僅元江清水河及小幹壩西拉河有少量殘存植株。生長於海拔450米的疏林中。產區屬北熱帶季風氣候,土壤是棕褐色紅砂土和紅色石灰土。 [1]  [3]  [9] 
乾果木材質優良,是優良的用材樹種。 [4]  乾果木屬在中國僅此1種,分佈範圍極狹小,對熱帶植物區系的研究有一定科學意義。 [8] 
中文名
乾果木
拉丁學名
Xerospermum bonii (Lecomte) Radlk. [5]  [11] 
別    名
黃肉荔枝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無患子目
無患子科
乾果木屬
乾果木
命名者及年代
(Lecomte) Radlk.,1922
保護級別
易危(IUCN標準)、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易危)

乾果木形態特徵

乾果木
乾果木(5張)
小喬木,高達6米,胸高直徑28釐米;小枝圓柱狀,暗褐色,無毛,略具條紋。偶數羽狀複葉,葉柄長2.5-4釐米,和葉軸均為紅褐色;小葉常2對,很少3對,紙質,生於葉軸下部的卵形,上部的橢圓狀披針形或近卵形,長7-16釐米,寬2.5-5.5釐米,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可見略突的網狀小脈;小葉柄長約4毫米。
聚傘圓錐花序頂生,長約10釐米或過之;萼片4,覆瓦狀排列,均卵圓形,外面2片較小,徑約1.5毫米,裏面2片徑約2.5毫米,兩面無毛,邊緣有睫毛;花瓣4,匙形,長約1毫米,外面無毛,裏面和邊緣被褐色長柔毛;花盤淺4裂,無毛;雄蕊8,花絲長約1.5毫米,除頂部外密被褐色長柔毛;子房圓球形,徑約1.8毫米,覆有小瘤體和白色絨毛。果(未成熟)卵圓形,覆有圓錐狀小突體。花期春季。 [1] 

乾果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50米的疏林中。 [1]  分佈區屬北熱帶季風氣候,是中國雲南乾熱少雨的地區之一,乾濕明顯,年平均温23.9℃,絕對最高温42.3℃,絕對最低温3.8℃;年降雨量約780毫米,多集中在雨季,全年蒸發量達2890餘毫米,無霜雪,因而形成十分乾燥炎熱的氣候環境,成土巖多為花崗片麻岩,土壤多為棕褐色紅砂土紅色石灰土,呈中性微酸性反應,pH值6-6.5;林地土層較薄,靠近河岸地帶石裸露,乾果木則生長於石縫間。雖然林地地坡度較陡,水分在地表不易停留,林地比較乾燥,但相對濕度較大,約69%,乾果木仍能正常發育,在林中為2-3層喬木種,與其伴生的主要樹種有柄翅果清香木白蠟樹麻楝等,覆蓋度約60%,灌木及草本層稀疏。 [2] 

乾果木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東北部(喀西山)、中南半島至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西部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雲南南部和廣西南部(東興、龍州),在雲南僅元江縣清水河谷及小幹壩西拉河河谷有少量殘存植株。 [1-2]  [9] 

乾果木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在乾熱或濕熱地區種植均可。 [8] 
乾果木 乾果木

乾果木主要價值

乾果木材質優良,是優良的用材樹種。 [4]  乾果木屬在中國僅此1種,分佈範圍極狹小,中國西雙版納與金平已經絕跡,僅元江有其分佈。對熱帶植物區系的研究有一定科學意義。材質優良,為產區羣眾喜愛的用材樹種。 [8] 

乾果木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 [8]  [10] 
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1991年9月——易危(VU)。 [6] 
  • 物種現狀
漸危種。乾果木又名黃肉荔枝,由於森林過渡砍伐,生境的破壞,果熟之後常被人採食,天然更新極差,林下尚未見到幼苗、幼樹,生存的植株已寥寥無幾,若不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促進天然更新和繁殖栽培,乾果木在中國將有滅跡的危險。 [2]  [7] 
  • 保護措施
原被破壞林地難於天新更新,建議當地有關部門引種栽培。中國雲南元江縣清水河上游有乾果生長的林分是重要水源林,建議劃禁伐區,以利乾果木的保護。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